它不再能上升
只會下沉
在這兒停留,
它不再回走。
無論動靜
天生的輕盈,
不帶一絲的喧囂,
你和它倒是同好。
期待和安靜
是它的天性
萬般的溫順,
墜落中尋它的生存。
不再回到那兒去,
從那兒它才下飄,
不走了,失去了目標,
悄悄是它的幸福。
(孟蔚彥 譯)
【賞析】
羅伯特·瓦爾澤是一個典型的“生前寂寞身后名”的作家,“二戰”后他的創作因為寓意朦朧的特點和對卡夫卡的影響而深受世人追捧。雖然目前評論界最看重的是他在小說創作方面表現出來的獨創性和現代色彩,但是瓦爾澤溫和、詩意的個人魅力卻也使得他的詩歌和散文創作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非常推崇瓦爾澤,他曾說:“假如像瓦爾澤那樣的人加入到我們時代的精英中來,那就不會有戰爭,假如瓦爾澤擁有千百名讀者,這世界就會平和得多。”這首《雪》可以說很好地體現了瓦爾澤這種平和的柔情與淡淡的愁緒。
這首詩的節奏緩慢、安靜,本身就像一朵不經意飄到身上的雪花,輕盈、平和而又悄悄地逝去,只留下清涼的余味淡淡地縈繞在心頭。整首詩圍繞著雪的兩個特點展開: 墜落的生存方式,和輕盈、溫順的天性。這兩者可以說是雪花自身特點的寫照,更帶有作者對人生感悟的寄懷。
第一節從雪花的墜落起筆,雪花從天上飄下來,只有往下降落一個方向、一種宿命,它不像植物可以榮枯更替,也不像動物可以四處遷移,它降落之后就再也不能“回走”。而且,雪花的生命只存在于降落的過程中,落到地上時便結束了,它不能走了,“失去了目標”,它只能在“墜落中尋它的生存”。這就是雪花短暫的生命。
雪花明白它的宿命,而且安于這種宿命。即使生命短促,它也不去尋求轟轟烈烈的方式,像冰雹那樣激烈地砸向地面。它照著自己生命的特點去生存和消失。它“輕盈”、“不帶一絲的喧囂”、“期待”、“安靜”、“溫順”,它依著本性去完成它的生與死,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將自己的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由此而自然、而率性、而淋漓盡致。由此而成就的極致美,讓人忍不住細細品味、暗暗琢磨。
從雪花墜落的特點來說,它仿佛是人生的象征。我們從出生開始,就在不停地走向死亡,沒有回頭,沒有第二次,沒有另一種歸宿的選擇。就像雪花從天上開始往下飄,“不再回到那兒去”,永遠只有向下一個方向,墜落的過程就是生命的過程,碰觸到大地的時候便是生命結束的時候。這雖讓人悲哀,卻也讓人欣慰,因為過程雖然短暫,但一樣可以美好、輕盈,一樣可以安靜、飄逸,一樣可以優美、自在。一句“你和它倒是同好”,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作者的精神追求。他欣賞這種平靜的來臨和平靜的離開,他欣賞寧靜的生活和平和的心境,他說:“悄悄是它的幸福。”
承阿爾卑斯山之恩惠,瑞士多雪,是一個純潔晶瑩的國度。雪,也可以說是瓦爾澤人生的寫照和精神的寄托。曾有評論家稱其為“命運如雪的詩人”,這既是指他的文學創作質樸開闊,也是暗示他的人生純潔寧靜。他曾說:“我是渺小的,但我心安理得”,“我是自由的,這自由我得保存”。
瓦爾澤善于將平淡的內容提到純文學的高度,善于將通俗的語言變成一種美。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生,不疾不徐,自成韻律,給人平靜的感受和悠長的回味。他筆下的意象純凈、質樸,帶有生命最本質的真、善和美,加上他孩子般純潔的想象,他的作品都具有凈化心靈、啟迪靈感的神奇魅力。
(吳麗萍)
上一篇:《雪 [加拿大]埃貝爾》讀后感
下一篇:《雪 [美國]洛威爾》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