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把我們帶入夢境: 那里平原廣袤無比,
那里沒有顏色,也沒有人跡。
我的心清醒明澈,雪把我們送上
口吐泡沫的馬的背脊。
戴花環的童年來臨,充滿夢幻,
雪把我們拋上海的高浪,扯起張張白帆。
雪讓我們著魔,一片白色層層疊疊,
鼓張的羽毛上那鳥的紅眼爍爍閃閃,
我的心,冰凍的棕櫚樹下的火點,
鮮血涓涓地流,令人驚嘆。
(王泰來 譯)
【賞析】
無論是描寫零生命狀態的大自然,還是對人類生存景觀的書寫,安娜·埃貝爾的筆端時刻流露著不可侵犯的高貴氣息,冰冷、偏執,有時不乏哥特氣息。她專注于捕捉荒涼的體驗,在這首《雪》里面,你會感受到穿透骨頭的冰冷與高貴。
相信在每一個唯美主義者看來,雪的純粹、冰冷所帶來的遠不止于軟弱的純潔幻想。廣袤的雪的世界讓遐想者看見迷蒙的平原,上下一統,銀裝素裹,甚至消匿人跡。單調到恐怖的白色不知所謂的延展,鋪張,告訴我們什么是闊大,何為孤獨。“我”的心就像那“沒有顏色”的雪原一樣“清醒明澈”,跨馬前行,不為領略風景,只是為了奔跑而奔跑,直到把坐騎累得口吐泡沫。馬背一起一伏,抒情主人公感到夢幻似的黏著在大海高高的浪尖之上,身邊正流過的,是單調、機械存在的張張白帆,這種快樂或者說新鮮的畫面讓“我們”仿佛回到了“戴花環的童年”,大家爭著起起落落地在大海的“高浪之上”加冕。在雪的世界里的撒野、奔突,與浪脊之上夢幻般的童年畫面轉換自然,同時充滿魅力。單調的雪景、毫無顏色的頭腦思想、輕飄沒有重量的童年、浪尖上無所謂的單調……敘事畫面快慢交替,反差強烈,隱隱勾勒著一幅沒有希望的圖景,字里行間滲透著無可救藥的孤獨感,從心靈感染到意識深處。
廣闊的白色,單調得讓人著迷,著迷得讓人瘋狂。一只鳥從空中穿過,同樣雪白的羽毛被風吹得鼓起。它的那顆血紅色的眼睛,在齊整白色的世界里一劃而過,鮮明異常,又殘忍異常。抒情主人公沉默的心情被這顆“爍爍閃閃”的火焰點燃。這雪原中的紅光正在呼喚詩人的表達話語,他在不知所謂的沉迷中驚醒了!那顆重新賦予主人公生命的“眼睛”,被比喻成重新獲得表達欲望的主人公的心臟,這是至高的贊美,但如此言語,又是一個注定悲痛的結局。那是冰原上唯一的火焰,又是詩人痛定思痛的時刻,所奔灑出的鮮血,暗示孤獨所承載的難以言說的痛苦。這是一個典型的莎樂美的片斷,詩人謹慎的用詞讓迫切的情感表達仍然拘謹典雅,“他”凝視著涓涓而流的熱血,發出復雜的感慨——“令人驚嘆”,雖然難以言表,卻根本拒絕人和多余的解釋!
語言、節奏以及詩作營造的復雜的詩歌意象在制作中如此緊密而完美地凝合在一起,讓這首《雪》渾然天成,簡直是“精致的甕”。冰冷單調的雪的世界,放棄意義的生活步伐,降到冰點的文字敘述,平板緩慢的音樂節奏,讓人感到這首詩的每一個元素都在模仿“雪”的主題、雪的形象。詩人用拒絕抒情的強硬姿態,嚴肅甚至有點神圣地試探人們表達的欲望。詩人借鑒了歐美現代主義的典范技巧,象征設置(冰原與熱血所暗示的生與死的宏大主題)、意象運用(我的心、冰凍的棕櫚樹下的火點)等,以強化形式的手法,勾勒對孤獨、對壓抑、對扭曲的體驗的關注。
(呂新明)
上一篇:《雨燕 [法國]夏爾》讀后感
下一篇:《雪 [瑞士]羅伯特·瓦爾澤》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