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被拯救的生靈,
死神用干癟的身軀制成長笛,
死神用筋絡(luò)制作琴弦。
音樂的變換
使我們滿腹怨情。
我們,這些被拯救的生靈,
套索老在我們面前晃動,
它們懸吊著,等待我們的脖頸。
我們的血液向時鐘里注傾。
我們,這些被拯救的生靈,
可怕的寄生蟲老是在我們身上吮吸。
我們的命運(yùn)被埋進(jìn)泥土深層。
我們,這些被拯救的生靈,
祈求你們:
慢慢地向我們展示你們的光明。
讓我們重新學(xué)會生活。
引領(lǐng)著我們齊步從星辰走向星辰。
平時本可聽見鳥鳴,
裝滿了的井邊水桶
泄露了我們的隱痛,
也把我們的怒氣息平。
祈求你們:
不要讓我們看著瘋?cè)恕?/font>
我們本會,本會
化作灰塵,
在你們的眼前瓦解土崩。
是什么使我們欲動不成?
我們,這些無聲無息的人,
人們早曾把我們拯救,
逃出那午夜時分,
眼前的挪亞方舟救出了我們這幫生靈。
我們,這些被拯救的生靈,
我們握著你們的手,
我們分辨出你們的眼神。
只有別離使我們擁抱得更緊,
我們和你們貼得多緊,
這人世的別離之情。
(魏家國 譯)
【賞析】
《被拯救者同聲歌唱》是奈利·薩克斯的另一首詩作。作者用低沉的詠嘆和雋永的比喻描述了民族的災(zāi)難、人類的痛苦和并非無望的命運(yùn)。
拯救是基督教的一個永恒話題。基督在基督教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舊約》中又稱彌賽亞,就是受膏者,即先知、祭司和君王。彌賽亞就是猶太人長久期盼的拯救者。以色列猶太人堅信,當(dāng)自己深陷苦難時,上帝就會降臨拯救世人。這里充滿了以色列猶太人的堅貞信念和對未來的希冀。
詩中的“我們”既可以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苦難的猶太民族,也可以是所有遭受苦難的人們。死神是那些滅絕人性的殺人者、侵略者、統(tǒng)治者們的代名詞,他們歹毒兇殘,無視生命的存在,用“我們”這些被拯救者的“干癟的身軀”來制作長笛,用“我們”的“筋絡(luò)”來制作琴弦。這簡直就是地獄里的慘相,而更殘酷的是,他們還用那些用血肉之軀制作成的長笛和琴弦去彈奏人世間最動聽的聲音——音樂。一邊是慘絕人寰的地獄,一邊是動聽美妙的音樂,這之間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一種強(qiáng)烈的對比效果,更讓讀者體會到敵人的兇殘和被拯救者的苦痛。
然而,災(zāi)難并沒有停止向“我們”走近的腳步,被拯救者仍然時時刻刻面對著死亡的威脅。絞人的套索就在“我們”面前,它們不停地晃動著,懸吊著,“我們”時刻都有可能被推上絞刑架,接受被絞死的可怕命運(yùn)。“時鐘”是時間的表征,無情的時間如流水逝去,一去不返,同時也帶走了我們的“血液”和無數(shù)悲苦生靈的生命。所有的生命最終都會歸于塵土,都會被“埋進(jìn)泥土深層”,人類當(dāng)然也必然如此,但其中的區(qū)別是“我們”這些“被拯救的生靈”卻要時刻被那些可怕的“寄生蟲”在“我們身上吸吮”。這就是這些被拯救者不公的命運(yùn)。作者連續(xù)使用了三個“我們,這些被拯救者的生靈”,可謂是一唱三嘆,形象地寫出了被拯救者時刻生活在死亡威脅下的生活狀態(tài)。他又接連通過幾個比喻的使用,刻畫出被拯救生靈悲慘的命運(yùn)和可怕的結(jié)局。
接著,詩歌開始轉(zhuǎn)向另外一方面內(nèi)容: 對光明和希望的渴求,對未來的期盼。生活不應(yīng)該總是充滿了苦難和悲劇,它也應(yīng)該有美好和光明;生活在磨難中的人們,更向往著光明的生活。從黑暗中走出來的人們,乍遇光明,總需要一個適應(yīng)的過程,光明“慢慢地”展示,“我們”會重新學(xué)會如何在光明中生活,如何把握住幸福,“我們”會腳踏實地地過好每一個明天。當(dāng)然,在美好生活中的人們,也會偶爾想起從前遭受的苦難和心懷的仇恨,只是上帝早已教導(dǎo)“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街坊,也要去“愛自己的敵人,祝福詛咒你的人”。自然界鳥類的清脆鳴叫,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井邊水桶”,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平靜,提醒著“我們”去珍惜這現(xiàn)在的和平,從而放下仇恨,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把“我們的怒氣息平”。
詩人的祈求,既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光明的祈求;又是對邪惡勢力的制止,是對和平生活的希望。
人是感情的動物,人世間最痛苦的莫過于生離死別,親人朋友間的離別往往是長亭短亭,依依不舍,再聚首可能遙遙無期,更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夠再相團(tuán)聚;但是,離別會使人們更加珍惜現(xiàn)在的相聚,會使人們意識到聚首的難能可貴,會讓人們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這樣別離就會“使我們擁抱得更緊”,世間的人們也就在那生離死別的痛苦中感受到了團(tuán)聚的珍貴和生活的美好。
這首詩用語通俗,比喻雋永,全詩共使用五句“我們,這些被拯救的生靈”和兩句“祈求你們”,使詩歌在整體結(jié)構(gòu)上產(chǎn)生了回環(huán)往復(fù)的效果,也增強(qiáng)了詩歌的可讀性。但由于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和民族體驗、宗教信仰等因素,這首詩和詩人的其他詩作一樣,充滿了宗教和神秘主義的因素,因此也給對詩歌的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周紅兵)
上一篇:《被俘的易洛魁人之歌 [俄國]波列扎耶夫》讀后感
下一篇:《西里西亞的森林 [捷克斯洛伐克]貝茲魯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