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世間
每一個
角落
我全沒有法子
棲身
我足跡所至
任意一處
陌生的
地方
心頭不由蟠曲
悒悶
誠然
許久以前
它已使我慣于
容忍
日復一日隱遁
我這個飄零的
陌生人
我歸來了
從飽經憂患的
歲月
安享哪怕
生活的片刻
歡悅
覓得一塊干凈的
土地
(呂同六 譯)
【賞析】
同樣是翁家雷蒂的戰爭詩,這首《流浪者》在形式上追隨《卡爾索的圣馬丁諾鎮》,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語言簡練凝重,具有法國象征派詩人馬拉美和阿波利奈爾的韻味。不同的是,《卡爾索的圣馬丁諾鎮》寫的是社會的悲劇,《流浪者》則著眼于描寫個人的凄慘命運,抒發個人的孤獨和悲傷。
全詩分六節,第一節描寫流浪者無處棲身的惶恐。世間沒有一個角落能夠安身,這就是無可歸依的流浪者最典型的寫照了。戰爭的殘酷使人們東奔西突,世界偌大,但就是沒有一塊安靜的地方。戰爭帶來的毀滅不僅使得外在的世界千瘡百孔,讓人無處容身;它更造成人們的流離失所、動蕩漂流、茍且偷生,造成心靈的無奈、陌生和淡漠。因此,即使能找個陌生的地方暫時躲避,也只能換來這片刻的、不知何時就會失去的安寧,也無法為死寂的心靈帶來慰藉和溫暖。
詩人接下來寫因戰爭而失去防御力量的無所適從,而對流浪生活的容忍,只是對自己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無可奈何。《卡爾索的圣馬丁諾鎮》寫戰爭扼殺人的生命;《流浪者》則從另一個層面描述在戰火的籠罩下,活著的人們的心靈也受到極大摧殘,即使戰爭結束,這種陰影也一直揮之不去。戰爭留下的瘡痍,也讓這個流浪者無限抑郁。這個“日復一日隱遁”的流浪者,即使在戰爭結束后,也一樣迷惘悲愴,也沒能“安享哪怕/生活的片刻/歡悅/覓得一塊干凈的/土地”。
翁家雷蒂這首關于“流浪”的詩歌,不屬于西方游吟詩歌的傳統。游吟詩人在精神層面更多是屬于“自我放逐”,主動“走向孤獨的道路”(黑塞語);翁家雷蒂塑造的流浪者,卻明顯不是這種類型:“他”向往生活的安寧,希望尋得一塊沒有硝煙的土地,卻因為戰爭而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這種身不由己的流浪沒有任何“詩意”可言。黑塞給自我放逐者許了一個光明的前景:“相信吧!在你的/道路的盡頭會出現故鄉。”可翁家雷蒂筆下的流浪者,即使從飽經滄桑的流浪生涯回到故鄉,也不能安享生活片刻的歡悅,因為,正如他在《卡爾索的圣馬丁諾鎮》所描寫的,“鱗次櫛比”的房屋,經戰火沖擊,只剩“斷垣殘壁”,詩人眾多的朋友,存活下來的也“屈指可數”。
翁家雷蒂認為詩歌應該力求和諧和協調,這使得他喜歡用簡短有力、錯落有致的句子來表達個人的內心世界。與詩人其他作品不同,這首《流浪者》沒有神秘的隱喻描寫,而是用直白的語言,為人們勾勒出一幅流浪者在戰爭威脅下凄涼、悲慘的生活畫面,充滿悲痛與憐惜。
(吳麗萍)
上一篇:《流亡者之死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艾列格勒》讀后感
下一篇:《流浪者的宿處 [德國]黑塞》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