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金雞高唱,
星星還高掛在天上,
我得站在灶邊,
把爐火點燃旺。
爐火五彩繽紛,
火花四處飛迸;
我望著它出神,
痛苦深埋在心。
驀地我就想起,
那個負心少年,
昨夜我在夢里,
還曾把他看見。
眼角滾出淚水,
就像斷線珍珠;
白天就此來到
哦,愿它又快消逝!
(韓世忠譯)
【賞析】
《失戀的少女》是默里克早期的作品,寫于1829年。原詩的標題為“Das verlassene M"agdlein”,中間單詞的意思為“被拋棄的”、“被遺棄的”。這就意味著,這位失戀的少女,是一位被負心郎遺棄的少女。我們知道,被遺棄比一般的失戀更讓人難受,也更傷人尊嚴。默里克筆下的這位少女,雖然慘遭遺棄,但仍然魂牽夢系著負心郎,其一往情深令人扼腕嘆息。
詩人首先簡明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人物。清晨時分,“星星還高掛在天上”,少女在“金雞高唱”之中匆匆起床,站在“灶邊”生起爐火。顯然,這位少女的處境并不好,她或許是貧窮的農家少女,也或許是富人家的卑微女仆,所以需要早早起床干活。爐火在她的一雙巧手之下,燒得越來越旺,火花“四處飛迸”,跳著“五彩繽紛”的舞蹈。閃動的火光點燃了她的心靈之火,撩動起她的每一根敏感的神經,使她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痛苦”,想到“那個負心少年”,想到夢里與他短暫的相聚。詩人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夢的內容,不過從最后一節詩歌可以推斷出,少女寧肯活在虛幻的夢境里,也不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這說明夢的內容肯定帶給少女無限的慰藉。在夢里,她可能重溫了幸福甜美的過去,可能回到了他的溫暖的懷抱,可能再一次聆聽了他的海誓山盟。如果不是“白天就此來到”,她便可以繼續徜徉在夢的甜蜜中,繼續和“那個負心少年”相伴相擁,繼續享受人間的快樂。然而,一陣陣雞鳴聲打破了她的美夢,把她重新拋向現實的絕望中。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少女絲毫不怪責“那個負心少年”。如果說她有什么怨言的話,那也只是抱怨白天來得太快,而又太漫長,阻礙了她與他的夢中相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女愛得癡情,愛得忘我,也愛得無助。對于她來說,黑夜和夢境是光明的,白天和現實是黑暗的。這種白天與黑夜、夢境與現實的關系,也恰恰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們的核心觀點。
詩人在183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畫家諾爾頓》中,將《失戀的少女》作為小說中的一個插曲。這部小說描寫一個青年畫家同時愛上了兩位女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悲慘結局。小說中的女性命運,與詩歌中的女性命運,是多么相似啊!正如文學批評家勃蘭兌斯在《德國的浪漫派》中所說,“不忠實的小伙子,痛苦的姑娘,這在當時經常發生”。女性的生命,在時代的禁錮中,成了一個等待的、被動的角色。默里克的這一首《失戀的少女》濃縮地體現了女性的這種悲劇性命運。
(蔡海燕)
上一篇:《失去的戀人 [英國]勃朗寧》讀后感
下一篇:《奉獻 [瑞典]博耶》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