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大理石下安息無罪君主,
只有他的仁慈令法國人不快,
他的全部罪孽只是用臣太壞,
他成同謀,時間太長,可是無辜。
野心、傲慢、膽大包天、吝嗇貪圖,
奪掉他的權,成了我們的主宰,
雖然他在內心主張言路廣開,
他的統治時期卻是不義滿布。
他是萬方之主,卻是宮中奴隸,
他和我們的暴君一起剛離世,
這暴君迫使他隨同自己入墳。
這樣的不幸歷來有誰聽說過?
三十三年在王位上白白消磨,
他剛開始統治,就停止了生存。
(鄭克魯譯)
注釋:
暴君指黎塞留(1585—1642),他從1624年起任首相,直至逝世,執掌著大權。路易十三生于1601年,卒于1643年。
路易十三9歲時,其父亨利四世被刺身亡,他在位33年。
【賞析】
高乃依的詩歌,就像其戲劇語言一樣,往往都是嚴格的亞歷山大體十四行詩,每行六音步,使用這種詩體是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標志之一。高乃依的詩句音律鏗鏘,善于表達激昂感慨,發表箴言警語,其詩用語典雅、邏輯雄辯、表達對稱,顯示出磅礴的氣勢。《詠國王路易十三之死》和《艾莉莎白·朗蓋的墓志銘》這兩首十四行詩就具有這樣的語言特點。
路易十三是法國歷史上一位比較軟弱的國王,太后長期攝政干政,導致母子反目;弟弟及其妻子的家族一直懷有異心;而路易十三的妻子安妮王后為太后所選,夫妻長期不和。影響路易十三政治生涯的重要人物就是紅衣主教黎塞留,此人運用外交手腕,幫助法國對抗西班牙和天主教勢力,削弱國內貴族力量,成為當時實際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所以詩中的暴君應該就是指黎塞留,詩歌看似諷刺國王,實際上批判了黎塞留的專制統治。詩歌第一節從君王的仁慈寫到“他的全部罪孽只是用臣太壞”,其實就暗指黎塞留。第二節堆砌了法語中描寫政客的辭藻,看似描寫人內心的黑暗,其實也是指黎塞留。第三節中的“暴君”既是指人心的陰暗,也是指那位權傾一時的顯貴。歷史上,1642年,黎塞留去世;1643年,路易十三也去世。第四節是對這位君王的悲劇的評述?!八麆傞_始統治,就停止了生存”是指,黎塞留去世,君王總算得以統領大局,卻不料一年不到也去世了,頗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遺憾。路易十三的仁慈和軟弱,與大臣的強勢和專橫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君主建功立業的愿望,也在與人類內心黑暗的斗爭中,被歷史開了個玩笑。
高乃依與黎塞留素有矛盾。紅衣主教黎塞留為鞏固中央集權制、確立自己在文學領域的領導地位,到處收買御用文人,高乃依也是其中之一。然而高乃依加入黎塞留的五人寫作班子不久,就與黎塞留產生了矛盾,終因任意改動黎塞留擬好的提綱而發生齟齬,退出寫作班子。兩人的矛盾日益深化,黎塞留不僅多次阻撓高乃依入選法蘭西學院,甚至還通過學院攻擊高乃依的《熙德》,并以此為反例確定了法國戲劇的“三一律”規范。如果不論個人恩怨,黎塞留其實是法國歷史上頗有成就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這首詩歌也不妨把“暴君”理解為人性的黑暗。這種復義現象,正是詩歌豐富內涵的來源,詩歌體現了高乃依對文字的高超駕馭。
(劉云雁)
上一篇:《和平頌·巴克基利得斯》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詠暮年·魯達基》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