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怕驕陽曬蒸,
不用再怕寒風凜冽;
世間工作你已完成,
領了工資回家安息。
才子嬌娃同歸泉壤,
正像掃煙囪人一樣。
不用再怕貴人嗔怒,
你已超脫暴君威力;
無須再為衣食憂慮,
蘆葦橡樹了無區別。
健兒身手,學士心靈,
帝王螻蟻同化埃塵。
不用再怕閃電光亮,
不用再怕雷霆暴作;
何須畏懼讒人誹謗,
你已閱盡世間憂樂。
無限塵寰癡男怨女,
人天一別,埋愁黃土。
沒有巫師把你驚動!
沒有符咒擾你魂魄!
野鬼游魂遠離墳冢!
孤兔不來侵你骸骨!
瞑目安眠,歸于寂滅;
墓草長新,永留追憶!
(朱生豪譯)
【賞析】
莎士比亞的《不用再怕驕陽曬蒸》(選自《辛白林》),是一首挽歌,與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頗有些相近之處。妻子死了,莊子不但不憂傷反而鼓盆而歌。針對好朋友惠子的責問,莊子說,人的一生正像春夏秋冬四時交替,死亡不過是回歸自然,安寢于天地之間,所以用不著嚎啕大哭。如果說莊子把死亡看做是一種自然的回歸,那么莎士比亞則把死亡看作是一種人生苦難的解脫。無論是哪一種觀點,死亡的形態都是一種令人向往的安眠歇息,是一件幸事。只是對莎翁筆下的死者來說,要想求得死亡談何容易!他必須得付出一生的辛勞才能換來“回家安息”的酬勞,必須得用一世的多災多難才能換取永恒的安眠,這是多么巨大的代價!
詩歌的前三節都以死者擺脫人世間的種種不幸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來告慰亡靈,著眼點放在死者生前,其中第一詩節著重強調死者在人世間付出的辛勞,第二詩節著眼于死者所受的暴政的壓制,第三詩節主要敘述死者所受的迫害。最后一個詩節與前三個詩節形成鮮明的對比,著眼點放在死者身后。死者身后沒有任何侵擾、詛咒和迫害,而是伴著萋萋芳草安眠于地下。人生一世,難免種種挫折和不幸,其中死亡可謂人生的一大不幸,但是當死亡被看作是睡眠和休息的時候,無論對死者還是對活著的人來講,都是一種莫大的慰藉。與此相對應,詩歌采取一種舒緩、平和、哀婉的敘述語氣,使讀者感受到一顆洞悉一切、歷盡滄桑的心靈在告慰亡靈,對讀者的心靈產生一種強烈的沖擊。
死亡就是長眠,就是解脫,關于這一點,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多有論及,但莎翁的過人之處在于他能夠借用一系列貼近自然的象征意象對世間的種種不平加以撻伐。詩歌中出現的蘆葦和橡樹分別象征著小民和權貴,而驕陽、寒風、閃電、雷霆等則象征著世間種種的不幸、災難、愁苦,有的是天愆,但更多的卻是人為的不平和不公,如“貴人”、“暴君”和“讒人”之流對平民百姓的壓制和迫害。但是,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也無論是迫害者還是被迫害者,面對死亡都別無選擇,都要同歸黃土,化作埃塵。所不同的是,死亡對于受苦受難的人來說是一種解脫,但對于迫害者而言則是一種夢魘,因為對于前者而言,死亡是一種安息,而對于后者而言,由于作孽過多,死后魂魄恐怕難得安寧,符咒和野鬼游魂的侵擾會使之惡夢連連。
死亡是可怕的,但是當死亡被看作是勞頓辛苦一生之后的休息的時候,死亡就變成了人生的酬勞。彌爾頓借助撒旦的口說,“心靈可以讓天堂變地獄,地獄變天堂”,同樣的事,幸與不幸全在一念之間,這也是莎翁的《不用再怕驕陽曬蒸》對我們的啟迪意義。
(閆建華)
上一篇:《上帝是座堅實的城堡·路德》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與阿那克里翁對話(節選)·羅蒙諾索夫》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