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貢(Sargon,約公元前2369—2314在位),古代阿卡德王國的國王,他在歷史上第一次統一兩河流域。
兩河流域最早的統一者是薩爾貢,人們卻常常把這個功績記在漢謨拉比的功勞簿上。對于薩爾貢這樣一位偉人,在后人心目中是比較陌生的。我們只能從散見各處的間接材料和模糊的記述中,依稀見到這位歷史人物的概貌,期望將來能得到更多的資料進行補充和糾正!
薩爾貢是兩河流域南部巴比倫地區北端的一個小國——阿卡德王國(現今巴格達附近地方)的國王。他建立了阿卡德王國,使阿卡德王國在內外斗爭中強大起來,成為兩河流域最早的一個統一王國。
大約在公元前四千年代末至三千年代初葉,居住在巴比倫南部的蘇美爾人和北部的阿卡德人,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他們的氏族公社分別瓦解,進入階級社會。那些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剝削者,為了保護既得的利益,鎮壓被剝削者的反抗,“需要有一種表面上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亦即國家。剛剛出現的國家,是從軍事民主制轉化過來的。所以一方面,進行階級壓迫的工具,如軍隊、監獄、法庭等很不完備,當時不可能產生象今天這樣完整的一套國家機器;另一方面,國家僅由幾個農村公社連接起來,其規模一般都很小。但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口的增長,這些寡民的小國(史學界稱之為城邦,或城市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在自身的基礎上發展為稍大規模的國家,有的則由幾個、十幾個或幾十個的小國,經過互相兼并、融合、演變而為大一統的王國或帝國。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國家出現的時候,正是在較小的地理范圍內形成起來的。其國家之多,大大小小不下于幾十個,它們在歷史的進程中合并成為統一的王國。
兩河流域歷史的發展,在許多方面與埃及相似。由于農業上水利灌溉工程的需要,土地國有,農村公社沒有解體,抵御周圍游牧部落的侵擾等等歷史條件,兩河流域與埃及一樣,在較早的時期便走向統一。在文明開始不久的時候,小國寡民的情況被大一統的王國或帝國所取代。
那么兩河流域是在什么時候統一的呢?由誰統一起來?怎么統一的?南方的蘇美爾人和北方的阿卡德人,雙方都積極地爭著完成這個歷史使命。
蘇美爾的溫馬王國,在盧伽爾薩吉西(約公元前2373—2349在位)的統治時代,首先把蘇美爾諸王國聚集在自己的勢力范圍內。他摧毀了當時主要的強國拉格什,接著征服烏魯克、烏爾、拉爾薩、阿達布和全蘇美爾的宗教中心尼普爾,自稱為烏魯克王和烏爾王。他還想進一步征服在他北方的阿卡德人的諸王國。但這時北方的阿卡德王國在薩爾貢統治下,也開始強大起來,薩爾貢不僅統一了阿卡德人的各個王國,他象盧伽爾薩吉西那樣,也想向外擴展勢力,去征服南部的蘇美爾各城邦。
根據傳統的說法,薩爾貢出身于平民家庭,是個棄嬰,非婚的私生子,“母卑,父不知所在”。出生后,其母把他放在一個用蘆葦編結的籃子里,以松香封閉籃口,然后丟棄在幼發拉底河岸邊。打水的園丁阿奇在岸邊發現了他,好心地把他帶回家撫養成人。因為阿奇是園丁,薩爾貢長大后也成了園丁。但阿奇千方百計地把他推薦給啟什王國第四王朝國王烏爾扎巴巴當園丁,同時兼做廚師,或叫獻杯人。這樣的機遇使他慢慢成了烏爾扎巴巴的近臣。由于在長期接觸中的潛移默化,使他有機會接受了王者所必要的“教養”,為他以后登上王位,成為“四方之王”打下一定的基礎。大約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左右,烏爾扎巴巴被溫馬的盧伽爾薩吉西所敗,王朝從此衰弱下來。薩爾貢乘機用暴力把他的王權奪了過來。懾于啟什王國的舊貴族勢力,他一時還不敢立即改稱為阿卡德王國,而是仍舊使用啟什王國的國號,稱自己為啟什王或啟什一阿卡德王。
既然他是這樣坐上寶座的,武裝力量對他來說就顯得頭等重要!所以史載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常備軍的君王。所謂常備軍,在當時是一種無敵的力量。在他之前,士兵均來自于田野的農夫,有事臨時召集,無事解甲歸田,這種沒有經過一定軍事訓練的烏合之眾,非常容易因一兩個戰役的勝敗而影響戰爭的全局,所以是不穩定和不牢靠的。薩爾貢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在臨時召集起來的士兵中挑選了5,400名壯實的年青人,常備在身邊。據他的銘文說,這些士兵“每天都在他的面前用膳”,和平時期作為保護他個人安全的近衛軍,一旦發生戰爭可備急用。平時,他對這些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技術訓練,尤以準確的射箭訓練著稱,其弓箭隊在當時使人聞風喪膽。他注意培養他們近戰的勇敢精神,每遇敵人近身,便以徒手肉搏而制勝。薩爾貢鞏固王位就是靠了這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而且,他還依靠這支軍隊東征西討。在他發動的約有34次之多的不同規模的侵略戰爭中,這支隊伍成了他的龐大軍隊的核心,也成了他能夠統一兩河流域的重要支柱。
薩爾貢崛起之前,兩河流域南部也曾出現過局部的統一和幾個王國合并的局面。如烏爾王國的第一王朝;拉格什和溫馬兩個大國的合并;公元前2870年拉格什和溫馬統一在啟什王麥西林的勢力下。大概由于當時建立統一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條件還沒有成熟,這些局部的統一和暫時的結合都沒能形成強固的統一政權。但這些統一和結合卻為薩爾貢的統一事業奠定了基礎。薩爾貢首先把所有阿卡德人的王國都兼并過來,另建新城阿卡德作首都,并自稱為阿卡德王國。關于新城的城址,有的說在西巴爾和啟什之間,有的說在兩河最接近的地方,即當時兩河商道的中心點。但考古學至今還不能給我們提供確切的證據,所以還是一個謎。
這時,在兩河流域能夠與他匹敵的是南部的溫馬王國的盧伽爾薩吉西。雙方都想控制整個兩河流域。起初,他們都想用不戰而勝的方式實現這個目的,曾舉行過兩次會談。但這種設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在兩次會談都破裂后,雙方便訴諸于武力。薩爾貢比盧伽爾薩吉西有利的條件是他手中有一支經過訓練的常備軍。他利用了這個優勢,以射擊準確的弓箭隊打敗了盧伽爾薩吉西的軍隊,并擊敗援助盧伽爾薩吉西的50個蘇美爾拍達西的聯軍。他俘虜了君臨蘇美爾25年的盧伽爾薩吉西本人,用套狗的繩索套住盧伽爾薩吉西,把他拖到尼普爾主神恩里爾的廟門口,鎖綁在那里,作為犧牲獻祭給恩里爾!文獻說這叫“讓他穿過恩里爾的火燒的大門”。他把盧伽爾薩吉西的妻子也占為己有,當作侍妾。此外,他沉重地打擊了舊貴族勢力。接著,他率兵南下,攻取烏爾,征討拉格什,蹂躪烏魯克,降服溫馬。昔日的蘇美爾各城市,盡遭摧毀,靠近河口的城鎮,統統歸順于他。在南部,他“洗劍于波斯灣”。據說他還奪取了波斯灣中的提爾蒙島。這使他能夠控制從美索不達米亞向南通到印度和阿拉伯的海上商路,至此,在兩河流域歷史上,他第一個完成了巴比倫南北的統一。
之后,他“越海而突入他的東部”,遠征埃蘭,略取蘇撒、阿凡和巴拉西等城市。在巴拉西,他徹底打敗了阿凡王朝的第八個國王盧希一伊什香。
較晚的一個傳說敘述道:位于小亞細亞的亞述商業殖民地伽尼什的使節們,曾到薩爾貢那里去請求給他們援助,以便對布路什漢達城的國王作戰。在軍事會議上討論過這個問題,后來薩爾貢派兵至小亞細亞,給了伽尼什以有力的支持,并在小亞細亞的西北部征服了許多地方。依據捷克學者赫羅茲尼和美國學者阿爾布賴特的意見,似乎薩爾貢還進軍到塞浦路斯島,甚至到達了克里特和希臘,把這些地方組織為阿卡德王國的商業殖民地①。他們是從以后亞述和卡帕多西亞商人的文獻和信札中知道的。同時,在亞述地區發現的地理文獻,列舉了薩爾貢征服的地方,其中有個名為“鉛山”的安那庫。按照上面提到的兩位學者的意見,安那庫即阿提加,鉛山就是位于利昂的鉛礦和銀礦。其中還有一個在“上海(即地中海)”的卡普塔拉,他們說卡普塔拉是《舊約》中的卡夫塔,就是愛琴海中的克里特島。
薩爾貢又把兵力指向北方,臣服了蘇巴爾圖王國(即亞述),從而幾乎征服并統一了全部美索不達米亞。接著,他繼續南下占領了托羅斯山的腹地伊布拉,攻取黎巴嫩山脈一帶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于是,以“雪松林”著稱的托羅斯山和以“白銀山”聞名的黎巴嫩山都變成了他的“銀山”、他的“松林”了。他還征服了地中海東岸阿摩利人的其他地方。這時,阿卡德王國的廣大領土,是從“日出處”(即東部的埃蘭),到“日沒處”(即西部的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從“上?!?即北部的地中海),到“下?!?即南部的波斯灣)。薩爾貢曾自豪地說,恩里爾把上國、瑪耶爾、雅爾木提和伊布拉直到柏樹林和白銀山的地方都給了他。當時腓尼基各城市的港口有埃及的商船出沒,有些史家認為薩爾貢甚至與埃及法老也有接觸。
這個時候的薩爾貢,開始自稱為“沙魯金”(阿卡德語為“真正的國王”),“天下四方之王”。他還聲稱,他是“最高女神伊什達爾所寵愛的人”,是主神“恩里爾不許敵人統治的國家的國王”。他企圖用宗教的手段把自己神化起來,使之成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據記載,他在西方還為自己樹立雕像,使后人永世懷念。在尼尼微城曾發掘出一個阿卡德時代的金工的優美藝術品,這是一個統治者的青銅頭像,可能也是薩爾貢的塑像。薩爾貢還把他的勝利事跡銘刻在石碑上,這個石碑在蘇撒發現,它的形狀類似拉格什國王埃安那吐姆的鷲柱。
薩爾貢統一兩河流域后,偌大的王國他是怎么治理的?據說,他建立了中央專制政府,按古代文獻的記載可以直譯為“他們國家只有一張嘴”。他以“十時間行程范圍”作為一個行政區(類似行省),各個行政區的長官(類似總督),主要是由宮廷的子弟擔任,如一個文獻所說:“自下海以往:阿卡德的土著擔當起總督的職務”。同時他也吸收一批美蘇爾的土著貴族和北方被征服城邦的代表人物參與,以和緩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矛盾。
薩爾貢維護河水灌溉,修筑了許多新的水渠,大大地擴充和改善了灌溉網。象埃及人使用的沙杜夫(即吊桿汲水的設備)也出現了。
為了便利國內的貿易,他規定了以十進計算的度量衡制度,統一了度量衡。而國外的商業,早就隨著他的軍事活動擴大了范圍。考古學家曾在巴格達附近發現有古印度文字的印章,說明這時對外貿易遠達印度河流域。
閃族阿卡德人來自阿拉伯沙漠地帶,他們定居巴比倫時,其文化落后于蘇美爾人。據說當時他們是“腳著草鞋,面有黑須,肩掛重鎖”,“居處無定,逐水草而茍安的”,也沒有文字。定居兩河后,特別是到薩爾貢統治時期,他們以武力征服了蘇美爾、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岸一些文明較高的民族。在軍事上,他們是勝利者,但在文化上,他們是被征服者。薩爾貢統一兩河后,他借用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為自己的文字,只稍稍改良一下字體和綴音而已。他采用蘇美爾人的天文歷法、數目字、文學、宗教,并把這些方面的著作編目,收藏于書庫,成為兩河流域最早的書林。值得稱道的是,阿卡德人能夠在模仿中創新,把蘇美爾的圓形泥版改為方形泥版,既好存放,又可多藏。在學習蘇美爾人的雕刻藝術之后,他們雕刻圖章的技藝又超過蘇美爾人。
在薩爾貢晚年,國內發生各種“暴動”。如文獻記載:“全國各地都起來反對他”。暴動的地點主要是在蘇美爾和埃蘭等地。其中較大的一次是以“長老”(即貴族)的名義出現,把薩爾貢包圍在他的首都。他賴有近衛軍保護,不僅解了圍,還把暴動者鎮壓下去。薩爾貢所開創的統一王國到他孫子納拉姆辛(約公元前2290—2254在位)統治時期達到鼎盛。但在沙爾卡利沙里(約公元前2253—2230在位)在位時,居住在扎格羅斯山脈的古提人從東方侵入美索不達米亞,蹂躪并征服了他們。阿卡德王國自此從歷史舞臺上退了下來。
盡管我們對薩爾貢的歷史了解得如此之少,但僅就這些,我們也有理由認為,他是一位軍事家、政治家,他統一兩河流域的功績和對兩河流域早期歷史所起的作用是不能抹煞的。薩爾貢完全可以和漢謨拉比齊名媲美,完全可以象埃及的美尼斯、中國的秦始皇和印度的旃陀羅笈多那樣留名史冊!
上一篇:薩伏那羅拉
下一篇:薩爾貢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