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對仗,都是并行的兩件事物,依原則說,他們的地位是可以互換的,即使出句換為對句,對句換為出句,意思還是一樣。但是,偶有一種對仗,卻是一意相承,不能顛倒,這叫做流水對。(王力《漢語詩律學》)
對仗,一般是平行的兩句話,它們各有獨立性。但是,也有一種對仗是一句話分成兩句話,其實十個字或十四個字只是一個整體,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至少是意義不全。這叫流水對。(王力《詩詞格律》)
一
和很多現在常用的詩學概念一樣,“流水對”很晚才出現,但具體多晚又很難說。檢佚名詩格《沙中金》中有“流水句”之目:
流水句。洪覺范《禁臠》云:其法兩句敘一事,如人信手斫木,方圓一一中規矩。宜于頷聯用之。又名十字對、十四字對。
這符合我們今天說的流水對。又《木天禁語》有“行云流水”體:
行云流水。“春日鶯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間。”
這不符合我們今天說的流水對,因為根據《木天禁語》的上下文,這個所謂“行云流水”是指正常語序的主謂句(區別于“金馬朝回門似水”等句式),如此而已。《禁語》中確有流水對,但不稱流水,而叫“兩句成一句”:
兩句成一句。“屢將心上事,相與夢中論。”“蕭蕭千里馬,個個五花文。”
“兩句成一句”和惠洪所謂“其法兩句敘一事”立意差不多。可以想見,在《木天禁語》的時代還不流行流水句或者流水對的名目,否則又設立一個“行云流水”,太易致人混淆。我們可以猜測流水之名晚于《禁語》,或者就是始出《沙中金》,但有些可惜的是,這二書來歷均不明。
許學夷猜測《沙中金》是元人所作,無論是否,和它大致雷同的“流水對觀”,在嘉靖、天啟間的文獻中反復出現,如謝天瑞《詩法》、王良臣《詩評密諦》、胡震亨《唐音癸簽》等。《癸簽》直接用了“流水對”這個詞:
嚴羽以劉眘虛“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為十字格,劉長卿“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又南飛”為十四字格。謂兩句只一意也,蓋流水對耳。
王力先生對流水對前后有兩個定義。早先的那個定義小有漏洞,倒裝對詩句來說是很平常的現象,即便流水對,兩句也未必不能顛倒——“日夜一孤舟,滄浪千萬里”,也講得通。而像“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這樣的逆挽法,還是一種專門的技術。而后來的那個定義,就是繼承著傳統的“兩句一意”說來的。
二
流水對是元明人的說法,十字對、十四對是宋人的措辭,兩句一意則是唐人就有的概念。唐王叡《炙轂子詩格》云:
兩句一意體。詩云:“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此二句雖屬對,而十字血脈相連。
“兩句一意”描述原理,“十/十四字對”描述形式,“血脈相連/流水”描述效果,如果說的是同一種技術,那么取哪個詞立目、哪個詞為釋,似乎只是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問題。但是這三個概念在翻來覆去間內涵時常有些變化,比如杜甫《放船》的“直愁騎馬滑,故作放船回”一句,宋人視之為十字對(《韻語陽秋》),而明人王嗣奭駁之,謂“此聯卻是流水對。公別有十字句法,如《子規詩》‘渺渺春風見,蕭蕭夜色凄’是也”(《杜詩詳注》卷一二引)。
而對《子規》這聯,王嗣奭另有分析云:“蓋兩句作一句也。”(《杜臆》卷七)
也就是說,在王嗣奭看來,兩句一意=十字句≠流水對。如果考慮到“兩句一意”同時還可以指流而不對的句子、合掌句、意單語復而并不對仗的句子,這簡直是詩文評里最讓容易讓人誤讀的概念之一。
更麻煩的是,宋人不僅有十字對(或曰十字對句)、十四字對(或曰十四字對句)的概念,還有十字句、十四字句的概念。對即對句,單一個句字指不對仗但處于律詩中二聯位置的句子。如惠洪《天廚禁臠》講“十字對句法”,舉例是“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禁臠》。又講“十字句法”,所舉之例是“如何青草里,亦有白頭翁”。這個十字句,有點似對非對的意思,惠洪說,此句若改作“可憐蒼耳子,解伴白頭翁”,就算十字對句了。“十四字對句法”,如“自攜瓶去沽村酒,卻著衫來作主人”,“卻從城里攜琴去,誰到山中寄藥來”。惠洪好像沒找到十四字句的例子,這個三缺一,在嚴羽那里補上了,舉的例子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和“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第二例連似對非對都說不上。至于十字對,嚴羽的舉例是“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十字句則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我們總結一下上面的五言詩句:
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十字對)
如何青草里,亦有白頭翁。(十字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十字對)
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十字對)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十字句)
那么,王嗣奭認為“渺渺春風見,蕭蕭夜色凄”不是流水對,而是“十字句法”,他的意思是此非工對,故只能稱句嗎?
三
王嗣奭的原話是這樣的:
峽里之縣,縣前之樓,樓翼瓦齊,則四壁完好,不漏日光。而兩邊山木蒙密,終日無人,只啼子規,則春風中但見蕭蕭夜色凄然,蓋白日晦冥,非真夜也。遠客多愁,那忍更聽此聲!而聲又故來傍人而低,蓋聲低則愈慘也。對此光景,誰能不悲!“見”字連下,蓋兩句作一句也,杜詩多有此法。不然,則“渺渺春風見”不可解矣。(《放船》)
看來王嗣奭的思路不在這一聯的對仗問題,而是在“兩句作一句也”。換言之,流水對在他看來并不是“兩句作一句也”,像“春風中但見蕭蕭夜色凄然”那樣。
最常見的流水對,不過是利用復句由分句構成的特點,制作兩個分句。兩個分句間或者是時間先后關系(或主要是時間先后關系):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危樓喧晚鼓,驚鷺起寒汀。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我是北人長北望,每嗟南雁更南飛。(此句化用“江客不堪頻北望,塞鴻何事又南飛”)
或者是邏輯先后關系(或主要是邏輯先后關系):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縱有還家夢,猶聞出塞聲。
人憐巧語情雖重,鳥憶高飛意不同。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在流水對中,有關聯詞的相對易作。像“不信伊能拋得汝,卻憐我亦過來人”,“亦知畫地難為餅,不遇當壚莫鼓琴”,“但恐三人言有虎,不愁一客食無魚”。凡此之類,借關聯詞自然而下,構思其實不艱難,效果卻很華麗。若想兼有時間和邏輯關系,則可做今昔對比:
今日江南老,他時渭北童。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比拆復句稍加難度的是拆兼語句、把字句。不過兼語句、把字句本來就是單復句之間的灰色地帶,天然具有單行之氣和復合之體兩種特質,湊起來甚至可以省卻關聯詞:
忽聞哀痛詔,又下圣明朝。
猶聞蜀父老,不忘舜謳歌。
未有一夜夢,不歸千里家。(出“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此句又出“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遷轉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簡直像主語從句)
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屢將心上事,相與夢中論。
難度最大的,就是把純單句拆成對聯了。像狀語這種位置靈活的句子成分,可讓它獨立到一邊:
百頃風潭上,千章夏木清。
淼淼滄江外,青青春草生。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如何百年內,不見一人閑。
拉長主語,使之獨當一面:
忽與朝中舊,同為澤畔吟。
蕭蕭千里馬,個個五花文。
但是如例所見,拆單句,基本對不工。除非玩花招,利用借對:
不知從此去,當見復何如。
何時鹢舟上,遠見爐峰迎。
但這就不是單句的問題了。
不過,單句拆成的流水,可謂最純正的“兩句一意”,是詩律強將單句裂為兩句。“渺渺春風見,蕭蕭夜色凄”,如果真按王嗣奭那樣解釋,則裂得尤為極端。王嗣奭想說的,也就是這種“類單復句”問題。之所以只能算“類”,一是王嗣奭肯定沒有現代的語法概念,二是古詩語法也與現代漢語不同。像“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和它的前身“滄浪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從現代漢語語法角度說上句只是句子成分,在詩中可未嘗不是完整句子。這種對子,未必能給王嗣奭單句的語感,而必視為非流水對不可。
其實在王嗣奭之前,謝榛對這個問題就頗有敏感。他說:
晚唐人多用虛字。若司空曙“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戴叔倫“此別又萬里,少年能幾時”,張籍“旅泊今已遠,此行殊未歸”,馬戴“此境可長住,浮生自不能”,此皆一句一意,雖痩而健,雖粗而雅。
謝榛又說:“兩句一意則流于議論,乃書生講章。”舉的例子是李建勛“未有一夜夢,不歸千里家”和歐陽修“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焉能制夷狄”。謝榛和王嗣奭的兩句一意觀差不多,謝的一句一意則基本相當于王嗣奭的流水對。他們分類的出發點,終歸是“意”而不是語法,所以歐陽修那核心“意”在后半句的遞進句,在謝榛看來就與“意”分布更平衡些的因果句、轉折句不同。但總體上說,他和王嗣奭的分類法,基本對應著王力定義2的“出句獨立起來沒有意義”和“意義不全”。而在昔叫一句一意,在今卻叫意義不全,就是因為今人已經有了語法觀念。
從效果上說,流水對“流”的程度跟單復句沒什么關系,有關聯詞的復句比“蕭蕭千里馬,個個五花文”還流。不過從寫作難度上,大約是:復句<兼語句把字句<單句。從篇幅浪費度上,可能是:單句>兼語句把字句>復句。
三
一韻為一句,本來是詩的最初形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昔我從元后,整駕至南鄉”,對句入詩并且逐漸占據全詩后,句為單位成為常態,韻為單位反而成為變態,到了寧愿合掌也要搞兩句的時代,這種變態就顯得更變態了:
門前執手時,何意爾先傾。
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一句一句走則密而促,兩句兩句走則舒而緩。作為史上最不惜字的詩人,陶淵明一個實字就能耗掉一句(“餒也已矣夫”),舒緩點也就無所謂了。這也是鐵了心玩非主流,跟動無虛散的俗人們叫板。可是律詩篇幅金貴,也這么玩,就不太好了。
梅堯臣能把散句“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改成對句“不知從此去,當見復何如”,端的是好手段,可這絲毫改變不了原句的虛散;“蕭蕭千里馬,個個五花文”竟還不如“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密實。這就像謝榛批“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那首詩的,“凡五言律,兩聯若綱目四條,辭不必詳,意不必貫。此皆上句生下句之意,八句意相聯屬,頷聯雖曲盡旅況,然兩句一意,合則味長,離則味短”。總之,律詩四聯,雖不好像無情對一樣恩斷義絕,也不宜像單句拆成對句那樣血脈相連,最好相互有感情,又有各自的私人空間。
四
流水好,合掌不好。這是對聯的一般性常識。但如果流水和合掌合謀呢?
合掌大概有這幾種:
左手一只雞,左手一只雞。——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
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雞。——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玉笈三山記,金箱五岳圖。
但是“剛才左手一只雞,現在右手一只鴨”——“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是不是合掌呢?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
上一篇:試釋《三國演義》之“一合酥”
下一篇:說“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