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逆反期撞上更年期
逆反期是孩子生理發育上的突變期。這一時期,個體的生理發育迅猛,在一系列生理變化的推動下,個體的心理進入了飛速發展和變化的時期,特別是以智力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增強、性意識的覺醒和發展,以及情感的豐富和矛盾為特征。智力的發展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使孩子獨立意識空前高漲,希望擺脫控制,要求自己做主。而性意識的覺醒和矛盾的情感體驗,會讓父母一時無法適應,本能地加強對孩子的控制,于是就產生親子間的沖突。
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父母是擁有相當家庭權威感的,遭到孩子的挑戰自然是不甘心的。特別現在的獨生子女,在小的時候,往往得到過多的寵愛,養成了壞脾氣,到了逆反期更是失控。而社會的快速發展令兩代人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差距拉得更大,沒辦法互相認同,這使親子之間更容易起沖突。這時若父母也處于更年期,親子沖突就會如火星撞地球,鬧得不知如何收場。
13歲的小文很委屈:媽媽從去年開始就好像忽然變了一個人似的,每天疑神疑鬼,總是翻看我的手機、日記本、抽屜,每次說是幫我收拾房間,卻總是把我房間翻得亂七八糟。而且變得非常敏感,我在家說什么做什么,她好像都看得不順眼,莫名其妙就會罵我一頓。有一次同班一個男同學打電話向我問作業,我媽媽聽見是男生就揪住不放,在電話里一個勁地追問人家的名字、家庭住址、為什么要給我打電話……我都快要崩潰了,我現在根本不想回到家里,不想跟媽媽生活在一起,只想走得遠遠的。為什么讓我來看心理醫生,我覺得她才應該看心理醫生,我實在忍受不了跟她一起生活的日子了。
媽媽滿腹委屈:我這樣做難道錯了嗎?她這樣的年齡正是學習的關鍵時期,她就不應該去談戀愛,我是她媽,我不管她,誰管她?
母親和女兒都沒有錯,只是逆反期遇上了更年期。母親和女兒都處于情緒動蕩的人生階段,在原本就狹小的家里,壞情緒的張力是極大的,一旦兩者碰撞到一起,就會發生各種矛盾沖突。
逆反期孩子表現叛逆,渴望自由、無拘無束、有自己的思想,而大多數更年期的父母焦躁、煩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脾氣急躁。當孩子做錯事或有讓父母看不順眼的地方,就會得到一頓責罵,甚至相互沖突、爭辯。
父母的愛心需要體諒,孩子們尚未健全的心靈更需要保護。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好勝心極強,那憤怒、羞恥的情緒就會隨之而來,輕則生氣,重則離家出走。這會讓更年期的父母難以理解:為什么我一心為他好,他卻這樣對我,還離家出走,我到底有哪一點對不起他。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是理解。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給父母聽,父母也要配合孩子,給他們創造一個寬松的空間可以暢所欲言,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孩子畢竟是孩子,閱歷尚淺,有許多方面還需要父母多包容。
小貼士
1.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畢竟是成年人,在家庭中處于主導地位,應率先從自己的言行上作出表率,發出和平的信號,贏得孩子的理解,平復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和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上,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信任他,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去做自己的事情。比如進孩子的房間先敲門,不要追查孩子的電話和日記等;當孩子想要和同學們出去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父母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問問孩子的需求,為他提供他所需要的幫助。
2.學會傾聽孩子的心里話
父母一定要學會傾聽孩子,聽聽孩子在學校的趣事,聽聽孩子講講自己的理想,說說自己的朋友、興趣愛好等。父母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去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東西。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可以找到和孩子更多的共同語言,建立溝通的橋梁。
3.鼓勵和支持孩子
父母要學會鼓勵和支持孩子,多關注孩子表現良好的方面。不管大小事,都需要在言語和行動上支持鼓勵孩子。俗話說,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不是挑剔出來的。一味地指責和挑剔,只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一無是處,對家感到恐懼和怨恨。
4.不要總盯著孩子的成績
父母不要總緊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放,緊張和焦慮并不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反而可能會導致孩子厭學。父母應允許孩子的成績有起伏,鼓勵和幫助孩子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在學校里有老師每天監督學習,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家為孩子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成長環境。當一個孩子心理健康、積極向上,父母又對孩子信任和支持,尊重和理解,孩子會懂得應該做什么,怎么去做。
5.與孩子簽訂協議
父母不妨和孩子簽訂一個小協議,相互約定幾項具備可操作性的條例,積極地去執行。比如,當父母發現自己情緒不穩定或孩子情緒不穩定時,雙方各自冷靜一段時間,之后再心平氣和地交流。允許孩子和父母犯錯誤,不過犯錯誤的一方需要及時向對方道歉,并爭取下次改過等。
6.爸爸做好“和事佬”
當更年期的母親遇到叛逆期的孩子,這時就需要父親在家庭當中充當重要角色。在母親與孩子之間,父親就是潤滑劑和監督者,監督母親和孩子遵從簽訂的協議,積極執行。畢竟,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環境,可以很有效地平復叛逆期和更年期的動蕩。
上一篇:強大與懦弱的根本區別在于執行力
下一篇:循循善誘,好孩子都是夸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