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計化解親子緊張關系
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孩子聽父母的話是理所當然的,但父母往往不太尊重孩子的意見。經常是父母決定包括填報高考志愿、找工作和選媳婦等孩子所有的人生大事,扼殺了孩子的個性,最后讓孩子成為沒有主見的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現在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有自己的看法了,不再對父母的意見唯命是從了。于是,父母與孩子容易產生矛盾。
媽媽說起女兒的不是,氣不打一處來:“我們一起吃著飯,她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起了班上某個男生的事情,說什么球打得好,人也長得帥,歌唱得好,還說她們班里的女生都快迷瘋了。上次考試沒考好,我就覺得她受什么干擾,原來是這個。”
女兒小萌毫不示弱:“我平時都不怎么跟我媽交流,她總是聽風就是雨,然后嘮叨個沒完,那天吃飯覺得媽媽心情還不錯,就跟她聊了幾句班里的事情,誰知道還沒說完,她就生氣了:‘心思不放學習上,你管人家男生怎么樣?你看你這樣,能有什么出息!’我聽了覺得特別委屈,我和媽媽說這個事情是覺得好玩,誰知道她突然就翻臉了。”
女兒小萌越說越傷心:“雖然我自己的成績在班級可以排三四名,但媽媽就是不滿意,拿起考試卷子就開始埋怨,一直埋怨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然后換話題再繼續。”
媽媽對女兒的表現很傷心:“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總是覺得她別扭,總覺得她不夠努力,不夠優秀,一旦她做的事情和我的安排不一樣,我就生氣,有時甚至很絕望,她好像故意在跟我作對,我讓做的事,她總是找理由不做,還時不時地給我臉色看,她以前很乖的。”
母親說,自己和女兒之間的矛盾是現在家里的“主要矛盾”。痛苦萬分的母親找心理咨詢師咨詢后,給女兒寫了一封道歉信:“由于你弄丟了東西,在課堂上說話,成績下降,剪了一個媽媽不喜歡的發型,和同學煲電話粥,媽媽是多么粗暴地對待你,大聲地責罵你……女兒,感謝你的寬容,即便我剛剛責罵你,之后你還是待在我身邊,親熱地叫我媽媽;感謝你的存在,讓媽媽意識到生活的責任。我多么希望我們母女二人能夠永遠和睦相處,成為彼此最親密的人……”
父母和孩子解決矛盾的方式,不管是在目前還是在以后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和其他人相處的態度。假如父母常常以蠻橫或暴力方式去解決問題,由于在家里孩子沒有學習到正確的解決矛盾的方法,他在進入叛逆期后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而在每天充滿爭吵、暴力或回避矛盾的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不懂得怎么樣去解決和同齡人、和父母之間的分歧。
小貼士
1.不要對孩子做無原則的讓步
當矛盾產生的時候,有的父母表現得過于寬容,因為他們不想傷害孩子的感情,更不愿意聽到孩子說:“我恨你。”通常這類父母在年幼時受到過嚴厲管教,所以會采取完全相反的教育方法。父母十分感慨:我希望孩子覺得他的父母都是平易近人的,就像他的朋友一樣,他在我面前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與孩子發生沖突時,父母有時不得不對孩子做出讓步,因為父母不想破壞和孩子建立起來的良好關系。
不過,無原則的讓步會使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變得調皮搗蛋,難以控制,成年后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父母要用紀律約束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自律的人;在孩子暴躁的時候,父母要想辦法讓他安靜下來,對孩子說“不”,讓孩子知道,并非什么時候都是自己說了算,使他慢慢地學會為別人著想和尊重父母。
2.不要一味地回避與孩子的矛盾
當孩子在學校里考試作弊被老師抓到之后,若父母說:“我的孩子是不會這樣做的。”這樣的父母通常不愿意正視孩子所犯的錯誤,當問題出現時,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推卸責任。孩子具有叛逆性,要說服他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許多父母不愿意和孩子正面交鋒,而是采取冷處理回避矛盾的方法。盡管適當的“降溫”是一件好事,不過假如一味地回避矛盾,其結果就是孩子長大后不懂得如何正面解決矛盾。
父母要習慣和孩子面對面地解決矛盾,假如現在忽略矛盾的存在,那結果是令人難過的。由于問題沒有馬上得到解決,心情會變得焦慮和壓抑,這種不良情緒積聚到一定時期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結果只會加深孩子的對抗情緒,把事情弄得更糟。
3.避免專制地解決矛盾
有些父母經常大聲斥責孩子,甚至使用羞辱和恐嚇的方式,盡管大多數父母并不認同這樣的做法,但他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后會出現兩個極端:要么成為一個專橫跋扈的人,要么成為一個恐懼矛盾的膽小鬼。當父母憤怒地責罵孩子時,可以想一想自己憤怒背后的原因。假如孩子在自己情緒不佳時頂撞自己,不妨暫時離開一會,等自己的心情平靜了再回來繼續討論,這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可以用簡單的話語表達自己的要求,畢竟長篇大論的談話會慢慢演變成批評和指責,會讓孩子生厭。父母可以簡單地說“是做作業的時候了”“你該整理一下床了”,或者干脆不說話,只是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貼上字條就行了,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心里也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
4.與孩子商量
當父母和孩子的意見出現沖突的時候,采用和孩子商量的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會從中學會怎樣客觀地看問題。比如,“你可以幫我把東西拿回來嗎?”“你可以再仔細考慮一下嗎?”商量型的家庭教育是雙方都要做出合理的讓步,采取折中的方法,不過需要掌握好退讓的原則,切不可放棄父母的權力。父母可以把不可商量的事情列出來,比如“尊重個人隱私”“先作業,后玩”“10點以前睡覺”“每個月的零花錢定額,不能超支”等,讓孩子預先知道這些原則,當你和孩子商量時就有據可循,可以掌握主動權了。
5.引導孩子怎么做
引導式的家庭教育是解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最好的方法之一。引導法強調父母平靜、明確地指出孩子行為的后果。父母可以說“你要怎樣做,才能干什么”“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會那樣做”,這樣的話聽起來合情合理,不帶任何恐嚇成分,讓孩子明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要成為引導型的父母,你對孩子的要求越具體越好,比如“在周末收拾好你的房間后才能出去玩”,父母的要求越具體,孩子就越愿意按你的要求去做。假如孩子還是不聽話,那父母就要把自己的話付諸行動,讓他明白父母是說話算數的,自然父母的威信也樹立起來了。
上一篇:失敗是人生的必修課
下一篇:學會忍耐,才能抓住每一個來到眼前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