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積極養育孩子的五大原則
作為父母,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面對孩子的問題,一些父母束手無策、傷透了腦筋,但其實,只要我們懂得引導,掌握幾個大的原則,就能把握引導孩子的方向。那么,這幾大原則是什么呢?對此,兒童教育心理學家指出五點積極養育孩子的原則:
1.與別人不同沒關系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他們的智力是不一樣的,學習能力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我們必須要承認這一點。
因此,在教育中,如果孩子沒有別人家孩子聰明,你不能打擊他:“你怎么這么笨啊,你看人家半個小時能背下來,你怎么就是背不下來。”
本來孩子很努力地在學習,現在你又拿他和別的孩子比較,這勢必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他會認為自己真的比別人差、比別人笨,于是形成惡性循環。其實家長需要做的是為孩子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以使孩子能夠放松心態自然地進入求知狀態。
2.犯錯誤沒關系
生活中,就是有這樣一些家長,他們一遇到孩子犯錯誤的情況,就大聲責罵孩子,而結果,孩子的反對聲音比他更大,最終,雙方的情緒都很激動,讓親子之間的關系很緊張。
其實,所有的孩子都會犯錯誤,這再正常不過了,犯了一個錯誤并不意味著孩子有什么不對,除非父母表現得好像孩子不應該犯錯誤。
其實,我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愛自己的能力,是從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中獲取的。當孩子沒有因犯錯誤而受到羞辱或懲罰時,他們就有了更好的機會來學會最重要的能力——愛自己以及接受自己的不足。
3.表達消極情緒沒關系
人的消極情緒有很多種,諸如憤怒、傷心、害怕、悲痛、受挫、失望、焦慮、尷尬、嫉妒、受傷、不安全、羞愧等,我們的孩子也有,而且這些消極情緒也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部分。有消極情緒沒有關系,而且需要表達出來。
面對孩子的壞情緒,首先不能言辭激烈地去指責他、批評他,而應該耐心聽他對這種感覺的描述。因為,這時孩子最需要有人聆聽他的傾訴并能理解他和體諒他。
孩子的壞情緒隨時會冒出來,作為父母,不可能去消滅它,但我們可以通過接納理解他,然后運用智慧,讓這種情緒轉化為激發潛能的動力。
4.要求更多沒關系
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數情況是,一些父母總是急于教給孩子感恩的美德,而不是允許孩子有太多要求。當孩子想要更多時,他們總是習慣性地拒絕,或者進行說教,甚至有的父母會嚴厲批評孩子。
其實,孩子并不知道要求多少才是合理的,我們也不能指望孩子有這一能力,而積極的養育技巧將會教孩子如何用尊重他人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要求。同時,父母也將學會如何拒絕而不會感到心煩意亂。孩子可以在知道自己不會受到羞辱的情況下,自由地提出要求。他們還會認識到,提了要求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得到。
5.說“不”沒關系
然然是個很有想法的女孩,她說:“我已經4歲了,不再需要別人告訴我該做什么、該怎么做,我想自己做主,掌握一切事情。”“媽媽要我上床睡覺時,可我不想睡,有一個好辦法可以拖延時間,比如不斷提出問題,媽媽沒回答完,我就不必睡覺。”然然希望自己控制睡覺前的活動,于是會選擇性地要求媽媽講故事、唱兒歌給她聽、陪她在被窩里窩一會兒,或者再回答她一個問題等。
然然的這種表現就是這個年齡段孩子要求自主的外在反映,是孩子表達拒絕父母意見的方式。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發現,原來是有“權力”的存在的,為了達成心中的想法,他們也會不斷地使用一些“手段”,比如不想睡覺,他們在這種情況下感覺到自己的權力受到了肯定,甚至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無奈,因此,他很開心。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自主”的要求,應該感到開心才對。畢竟,要培養出一個有判斷力、責任感的孩子,前提是父母必須懂得權力的授予。所以說,孩子希望自己決定上床的時間,父母可在接受的范圍之內,給予孩子一定的權力,這樣才是雙贏的做法。
其實,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或危險的事情,孩子都有拒絕的權利,我們也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且要多提供機會,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并且是真正的自己做決定。父母千萬不要左右你的孩子,也不應該對孩子事先做出假設或者限制,要給孩子提供單獨思考、學習和玩耍的時間和機會,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有主見的人。
上一篇:挺住還是放棄,這是你的選擇
下一篇:無須別人同情,你要認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