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癥的診斷與預防(一)
案例
某工業學院女生玉秀,近來情緒低落,經常不上晚自習,一個人躲在宿舍里哭。同學們起初不了解內情,勸她有心事可以找系領導和年級輔導員說說,請他們幫助解決。但玉秀性格內向,不愛講話,照樣哭哭啼啼。后來同學們習以為常,也就不再規勸了。但玉秀的哭嚎卻越來越嚴重,有一天哭著哭著竟然昏了過去。
同學們和輔導員把她送往醫院急救。只見她白眼球往上翻,全身僵直。有位同學擔心地問醫生:“大約沒有氣了吧?”果然,玉秀憋住氣,頓時臉色通紅。陪送的輔導員說:“沒有死,手還在抖呢!”說來也怪,玉秀的手腳逐漸大幅度地抽動,也許氣憋得太久,又大聲嘆了口氣,隨即大喊大叫起來:“我是你母親,我死得好冤啊!你還沒有長大成人,我不放心呀!”
此時醫生心中已經明白,將病人抬到安靜的診察室,跟病人一邊搭話一邊注射安定劑,玉秀慢慢地蘇醒了。
經醫生確診,玉秀患的是癔癥,原因是她“五一”放假回家的那天,母親不幸因車禍而身亡了。玉秀處理完后事就返校了,她沒有把母親的不幸告訴任何人,想盡快平靜下來好好學習,可強忍悲痛的結果卻使自己患了癔癥。
分析
癔癥,又稱歇斯底里癥。這是一種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這種病臨床表現多樣,但可歸納為兩大類:癔癥性精神障礙和癔癥性身體障礙。而玉秀的情況則屬于前者。
癔癥性精神障礙的最常見癥狀是情感爆發,發作特點為情感色彩濃、夸張、做作和易受暗示。病人往往大哭大笑、大喊大叫、捶胸頓足、倒地翻滾、手舞足蹈、亂喝亂罵、撕衣咬物等。此時,又常伴有裝模作樣的戲劇性表演,以生動的表情及其動作博取別人的注意和同情。發作歷時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觸及精神創傷或暗示“又要發作”,便可即時發作,玉秀同學和輔導員老師的無意暗示便在她身上表現出來了。另外,這種精神障礙還可表現為昏睡、木僵及朦朧狀態。受宗教迷信影響較深者,可有附體狀態的表現,患者的身份為神靈或已死去的人所替代,聲稱自己是某神或已死去的某人在說話。但這種現象與巫婆神漢不同,他們是不隨意的,非己所欲的病理過程。偶爾,癔癥性精神障礙還可表現為遺忘、神游或多重人格。癔癥,作為一種較常見的神經癥,多發于青壯年期,年齡多在16~35歲之間,并且患’此癥者女子為多。癔病的發作大多具有人格基礎,換句話說,具有癔癥型人格的人易患此病。雖然具有突出而典型的癔癥型人格特征者是少數,但癔癥患者一般都或多或少有此人格特征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發現一些患癔癥的人格特征。有些女性做事富于情感性,她們對人對事以及進行推理判斷,完全從當時的情感出發,容易感情用事,且情感反應強烈而不穩定,就像六月的天氣陰晴多變。她們表現情感活躍、生動、具有戲劇性,對待客觀外界事物和情景的態度容易極端化。
另外,她們還具有很高的暗示性。她們極易接受別人的言語和行為的影響。但其暗示性取決于她們的情感傾向,如果是所信任的人,暗示的效果更好。例如她們如果對某人印象良好時,則該人的任何意見都會被不加批判地盲目接受下來。反之則難以接受暗示。
再者,她們還富于幻想性和自我中心,常夸耀自己,顯示自己,樂意自己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歡受到別人的贊揚和重視。當情感反應強烈時,她們更富于主動地幻想,常常把想象和現實混淆起來,以至于有時連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象還是現實,因此,容易給人一種虛假和演戲似的印象。
這樣的人格特征,可以說埋下了癔癥的種子,這種子一遇到合適的環境,即由于明顯的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的作用下,就破土而出,產生癔癥。
以上的分析可知,癔癥的預防關鍵是改善癔癥型人格,但癔癥的治療就得需要一些技術了。
暗示療法。有些癔癥患者,僅通過自我療法治療是很難奏效的,患者應努力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而暗示療法則是醫生治療時所采用的一種主要方法。
首先,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與治療無關的人員最好離開治療現場,以免因環境雜亂或人們的驚慌態度或過分關注而使病人癥狀加重,增加治療的困難。
其次,要認真詳細詢問病史,了解病人的情況,并充分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那些可能引起病人對暗示治療產生“阻抗作用”的不利因素,鼓勵病人樹立癔病可以治愈的充分信心,激發病人迫切求治的心情。
第三,要在言語暗示的同時,針對病人的具體癥狀采取相應的藥物、針刺、注射和理療等輔助醫療措施,這些措施都不具有特別的用處,目的只是加強治療的效果。
第四,醫務人員要積極、熱情、態度誠懇、親切、認真和充滿信心,以便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使之在治療過程中能積極主動地配合,爭取暗示治療一次成功!
上一篇:癔癥型人格障礙的矯治
下一篇:癔癥的診斷與預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