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金星指點黃龍造黃河
傳說那是在很久以前,在千里岷山以北是一片大草原。這里地勢平坦,生活著許多動植物,豐茂的水草把這里裝點得如同天堂一般美麗。
但是,在岷山以外,卻沒有一條能夠匯聚百川的大河,滄海橫流,大水泛濫。人們因此失去了家園,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
在岷山以北的大草原上,生活著一條很大的黃色巨龍,他經常在天上飛騰。當他看見岷山以外人們生活得如此痛苦時,就想為人間開鑿一條大河,讓洪水不再泛濫。
黃龍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表示十分贊同。
黃龍說:“我雖有此想法,卻不知向哪個方向開鑿河道,更不知河水該流向哪里啊?”
太白金星說:“切勿憂慮,我來幫你解決吧!你盡管安心開鑿河道吧!我在天上提一盞燈來給你指引方向,燈指向哪里,你就向哪個方向開鑿河道,水就會流向哪里呢!最終水會流到東海的。海特別大,再多的水都裝得下啊!”
太白金星最先把燈升起在了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上空。巴顏喀拉山舊稱巴顏喀喇山,蒙古語意為“富饒的青色的山”。巴顏喀拉山藏語叫“職權瑪尼木占木松”,是祖山之意。
巴顏喀拉山地勢高聳,群山起伏,雄嶺連綿,景象恢宏,它是龐大昆侖山脈南支的一部分,走向由西北向東南,向西為可可西里山脈,向東與岷山、邛崍山相望。
約古宗列是一個很大的橢圓形盆地,周圍山嶺環繞。盆地內有許多水泊,水泊四周,是綠草如茵的天然牧場。
在盆地的西南面,那時有一股從地底冒出的水流。水不停地噴涌而出,洶涌翻滾著,匯合成了盆地內浸滲出來的無數水流。這些水流交錯縱橫,到處流淌,是造成當時人間洪水泛濫的源頭。
黃龍在天上仔細察看地形后,降落在一個叫卡日曲的地方。這里位于青海腹地,在腹地上有昆侖山、巴顏喀拉山和布爾漢布等大山。這些大山,高峻的山頂,終年積雪,秀美如畫。
黃龍就決定把這里當作源頭,一切從這里開始干起。他最先用身子在地上打滾,希望把那些大山蕩平,以開鑿出一條河流。但是,大山山石太堅硬了,把他身上劃出了許多血痕。黃龍非常惱怒,便以頭拱山,想把大山拱開。
黃龍鼓足勁兒地拱,終于把一座山拱開了,瞬間就形成了一個大盆地。一時間,高山雪水奔涌而下,形成了花海子,當地人稱它為星宿海。
接著,黃龍順勢一滾,形成了一條很寬的河道,無數水流開始大量匯聚,在卡日曲匯口以下形成了一條干流。后來,人們認為這條干流是黃龍開鑿的,為了紀念黃龍的功績,就把它當叫作黃河沿。藏族人稱它為瑪曲,在藏語中,瑪曲就是黃河之意。
從瑪曲流出的水流進入扎陵湖后,從湖的南部流出,沿河道一直東行流入鄂陵湖,出鄂陵湖后再轉東向南流到黃河沿,人們便把黃河沿以下的干流稱為黃河。
后來,瑪曲這個地方,經常發生洪水或旱情,這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苦。每當洪澇災害出現之時,當地的藏族人民就會聚攏在瑪曲,祭拜河神,以祈求平安。
黃龍按照太白金星神燈的指引,日夜兼程。黃龍每拱一下,就形成一處山川或河流,他不知疲倦、如迅雷閃電般地在草原上奔跑著、忙碌著。
有一天,黃龍從貴德來到民和境內,又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黃龍望著清澈見底的水流,不覺放慢了腳步。也正因為如此,這里沒有形成大的山巒起伏,氣候也格外溫和濕潤,這就是后來人們所稱的“高原小江南”。
黃龍在這里停歇了,他沒有劇烈地運動和翻滾。因此,這里水多沙少,成了黃河的清水來源。由于河水始終是清澈的、寧靜的,這里便有了后來“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
黃龍在貴德這里休息了一會,不知不覺打了一個盹,也許是他太累了,居然在這里睡著了。
他夢見自己開鑿的河道奔涌如潮,一路洶涌向東,他不覺興奮起來。在睡夢中,他翻了翻身,便蕩平了一些小丘陵,于是就在這里形成了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水草豐美,后來有“塞上江南”的美稱。
黃龍一覺醒來,疲倦頓消,他又開始奔跑起來。就在黃龍奔跑之時,一個天神忽然擋住了黃龍的道路。黃龍為了避免和天神發生正面沖突,他急忙轉彎,向東鉆入了深山中。
這里高聳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和青海南山等大山,黃龍用盡全身力氣,還是沒能把巨山拱開,他只有沿著山勢前行。他東拱一下,西拱一下,于是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便應運而生了。瞬間,20多個峽谷在懸崖峭壁間便形成了。這就是為什么黃河河道在這一段呈“S”形彎曲的原因啊!
黃龍走出青銅峽后,終于擺脫了幾座大山的束縛,他一路奔騰,勢不可擋。他沿著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滾動,然后向東前行,直抵河口。因為沒有大山阻攔,黃河兩岸便形成了大片的沖積平原,這就是后來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
黃龍從河口來到汾渭平原,他翻滾身子的同時,突然間打了個噴嚏,唾沫飛濺,瞬間便形成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和沁河等眾多河流。這些河流同時卷起黃龍身上的泥沙奔涌而下,匯聚一起,形成了寬闊的河谷,這就是后來為什么黃河中游開始出現大量泥沙的緣故。
黃龍看見大量的泥沙,他不覺有些心急,便加速前行。他從禹門口出來,一路健步如飛,東拱拱西拱拱,形成的河道也是左右擺動,很不順直。
又因為他受到山嶺的阻擋,黃龍勢頭大減,拱成的河谷也驟然縮窄了,形成一道寬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卡口也因山勢而變得越來越窄,最后形成了僅容一車一馬而過的羊腸小道,這便是后來的潼關。
潼關位于渭南港口鎮,地處關中平原東部,雄踞要沖之地,是我國古代著名關隘之一。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渭、洛二川在此相會,抱關而下。潼關周圍山連山,峰連峰,谷深崖絕,山高路狹。
黃龍正在前行之際,皋蘭山卻又橫在他的面前。黃龍把皋蘭山打量了一番,便憑著自己的氣力和本領,呼嘯著向皋蘭山撞去,“咚咚咚”連撞三次,皋蘭山卻紋絲沒動。
突然,皋蘭山中傳來一陣奸笑,天庭的金剛力士和一群天神出現在它面前。黃龍這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天神布下的疑陣。他便和金剛力士斗了幾個回合,但他不敢戀戰,轉身向北,蜿蜒而去,拱進了賀蘭山。
黃龍沿著賀蘭山,翻崖穿谷,匆匆而行,他每拱一處便形成一處峽谷或山巒。為了躲避天神的阻攔,他拐了一個彎又是一個彎,忘了疲勞,日夜兼程,越跑越勇,越跑越快。就這樣,形成了后來著名的“九曲十八彎”。實際上,黃河的九曲十八彎是說黃河的流向曲折,“十八”僅是一種夸張的說法,并非確數。
此時,黃龍又來到了小浪底上空,中條山和崤山又橫在他的面前。黃龍加大力氣,從兩座大山間蜿蜒穿過,在崇山峻嶺間,他沖開了一個狹長的晉陜大峽谷。
晉陜大峽谷是黃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峽谷,峽谷在托克托縣河口形成了黃河“幾”字形彎的右半邊。滔滔河水在這里奔流而下,景色異常壯觀。
在河套地區呈東西走向的黃河,在此段急轉為南北走向,由鄂爾多斯高原挾勢南下,左帶呂梁,右襟陜北,深切于黃土高原之中。這里谷深皆在百米以上,河床最窄處如壺口,僅30米至50米,可以說真正的“黃”河是在這里成就的。
深澗騰蛟,濁浪排空,黃河峽谷的典型風貌盡集于此,其中又以禹門口以上的龍門峽最為壯觀。過了龍門峽峽谷,沒有了山巒的阻礙,黃龍拱起來也順風順水起來。因此,這一地帶的河道逐漸寬闊,也成為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且說黃龍向北跑了數百千米,陰山又擋住了去路。他想,不能再向北了,這樣會離東海越來越遠。再說,他雖鼓著勁兒不分晝夜地奔跑,可氣力卻漸漸不支了。他為了盡快趕到東海,在陰山腳下,他又轉了個彎,向東奔去。
黃龍剛走不遠,太白金星就降落在他的面前。太白金星問黃龍:“你氣力如何呢?”
“頭重尾輕,筋疲力盡啊!”黃龍答道。
“向東是一座大山,即使沒有天神阻擋,你也會很費時力,不如就從這里拐彎向南。那里皆是黃土,行走和拱河都十分省力。再者,你造河時可把黃土沖卷進水里,帶到東海,填平龍宮,悶死龍王,為民除害。”
黃龍一聽能夠為民除害,他于是就來勁了。他就按照太白金星的指點,在陰山東頭拐彎向南。他披星戴月,餐風飲露,用盡平生力氣,卷走黃土,要一舉填平東海。黃龍闖過龍門天險便調頭向東了。
東邊是中原大地,一馬平川,沒有山巒峰谷。金剛力士暗自驚慌,因為黃龍一到平原,臨近東海,就再沒有攔阻捉拿黃龍的時機了。于是,金剛力士便布下三門大陣,請來數百名天兵天將,要和黃龍決一死戰。
黃龍被里三層外三層的天兵天將團團包圍著。黃龍知道,這是決定勝負的最后拼殺。盡管他一路勞累,他還是振作精神,力戰群敵。怎奈黃龍寡不敵眾,身上多處受傷。眾天兵天將搖旗吶喊,里外呼應,慢慢地縮小了包圍圈,就要把黃龍擒住了。黃龍在重圍中岌岌可危。
人們聽說黃龍要去找東海龍王為民除害,并歷盡千難萬險想造一條大河,消除泛濫洪水,為民造福,都十分同情和支持黃龍。人們成群結隊地去請求力大無比的治水英雄大禹設法救助黃龍。
大禹聽后,就帶著開山斧和避水劍,給黃龍打開了一條向東的出路。黃龍悲喜交集,情不自禁地鼓足干勁,他不顧渾身的傷痛,跳出重圍。當黃龍歷盡艱辛來到海邊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了。
黃龍無力再去和東海龍王拼搏了,他知道自己活不長久了,他想把自己開鑿的大小河道連起來,形成一條大河。于是,他在地上打了一個滾,形成了一條巨大的主河道,瞬間,那些大小河流都被這條主河道連接起來了,紛紛流進了主河道。黃龍用盡了最后一點氣力,施展法術,將自己的身體無限地伸長、伸長……
黃龍的頭伏在東海邊,身子沿著他來東海走過的路向后延伸著,彎彎曲曲,綿綿延延,高高低低,從頭看不到尾,頃刻就達到數千米。
此時,只聽黃龍驚天動地一聲大吼,身軀瞬間化為大河,滔滔河水,奔騰不息,直瀉東海。從此人們就把這條河叫作“黃河”。
玉皇大帝把金剛力士和沒攔住黃龍的天神統統打下凡間,讓他們長年累月住在原來布陣設防的地方。天神們眼睜睜地看著黃河之水向東流淌著,這樣,就流傳下了“黃河九曲十八彎,彎彎有神仙”的說法。
上一篇:多動腦,多實踐
下一篇:如果世界沒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