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優秀者靠攏
那是在美國,有一位農家少年叫阿瑟·華卡,在雜志上讀了一些大實業家的故事后,大為感動,很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便想前去拜訪他們。
有一天,他跑到紐約,也不管幾點開始辦公,早上7點就來到大律師威廉·亞斯達的事務所。在里面房間里華卡立刻認出了面前這位體格魁梧、濃眉大眼的人是誰。高個子的亞斯達開始覺得這個少年有點討厭。
然而當聽到少年問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樣才能賺得百萬美元”時,他的表情變得柔和并微笑起來。
那天,他們倆竟談了一個鐘頭。隨后,亞斯達還告訴他應該怎樣去訪問其他實業界的名人。
華卡照著亞斯達的指示,遍訪了一流的商人、總編輯及銀行家。
誠然,在如何賺錢這方面,華卡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見得對他有什么幫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知遇,卻給了他自信,他開始仿效他們的做法。
過了兩年,這個20歲的青年,成為他當學徒的那家工廠的老板;24歲時,他成了一家農業機械廠的總經理;經過奮斗,不到5年,他就如愿以償地擁有了百萬美元的財富。
這個來自鄉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終于成為了銀行董事會的一員。在華卡活躍于實業界的67年中,他實踐著年輕時來紐約學到的基本信條,即多與有益的人相結交。
他堅信會見功成業立的前輩,能轉換一個人的機運,他終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少人總是樂于和比自己差的人交際,似乎能夠產生一種優越感。殊不知,這樣是斷然學不到好東西的。
只有與比自己優秀的人結交,才能讓自己有所收益,能夠鼓勵和幫助自己,不斷使自己力爭上游。
貝爾28歲時拜訪了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亨利,談論“多路電板試驗”,亨利對此不感興趣。
貝爾又提起他的一個實驗:把包著絕緣材料的銅線纏成螺旋狀,就能聽到線圈上的嚓嚓聲。
這回,亨利打起精神了,他敏銳地覺察到,這個年輕人在談一個極有價值的現象。
后來,貝爾把儀器搬到亨利那兒,當著亨利的面做起了實驗。
亨利熱情地鼓勵貝爾:“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電學知識,那就去掌握它。你有發明的天分,好好干吧!”
正是在亨利的熱情鼓勵下,最終貝爾發明了電話。要知道在當時,對大多數人來說,通過電報線傳遞聲音無異于天方夜譚,根本不值得費時間去考慮。
正如幾年后貝爾所說的:“如果當初沒有遇上約瑟夫·亨利,我也許發明不了電話。”
一次,暢銷書《心靈雞湯》的作者之一——馬克·漢森與成功學、激勵學頂尖高手安東尼·羅賓斯同臺講演結束之后。
漢森問羅賓斯:“我們都在教別人成功,為什么我的年收入才100萬美元,而你一年卻能賺進1000萬美元呢?”
羅賓斯沒有直接回答漢森的問題,卻反過來問漢森:“你每天跟誰混在一起?”
漢森說:“我每天都跟百萬富翁在一起。”
羅賓斯聽了后笑了笑說:“我每天都跟千萬富翁在一起。”
要想成功,就要向優秀的人靠攏。即便是一個窮人,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學著跟他們一塊兒發財致富。
要搏擊九天,就應與雄鷹共翱翔,不要與燕雀同低吟。用好萊塢流行的一句話說: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認識誰。
上一篇:吉星高照
下一篇:啞童巧計除盜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