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五臺山·佛教第一名山
五臺山,地處山西五臺縣東北隅,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環周250公里。五峰峰頂平坦寬闊,好似土臺,故稱為五臺。五峰之內稱臺內,五峰之外稱臺外。五臺各有其名,東臺因其東望明霞云海而稱為“望海峰”;南臺因其翠蒼彌布,燦若鋪錦,故名“錦繡峰”;西臺因明月西沉時遠望似掛于峰巔,有如懸鏡而名“掛月峰”;中臺則以峰巒偉峙、翠靄浮空而名“翠巖峰”;北臺因其仰視峰頂,宛如斗杓,故名“葉斗峰”。五臺之中北臺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五臺山頂氣溫較低,四月解凍,九月積雪,炎夏尤覺清涼,所以五臺山又叫“清涼山”。據《清涼山志》載:“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
歇龍石的傳說
五臺山山勢高峻,巖壑奇雄,風景秀麗。金代詩人元好問《臺山雜詠》詩對其壯麗景色作過生動的描述:“西北天低五頂高,茫茫松海露靈鰲。太行直上猶千里,井底殘山枉呼號。萬壑千巖位置雄,偶從天巧見神功。湍溪已作風雷惡,更在云山氣象中。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關于五臺山的奇峰秀景,當地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在遠古時,五臺山本是個無草無木的荒涼之地,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文殊菩薩來此演教說法,見這里滿目荒涼,便想改變一下五臺山的面貌。一次東海龍王請文殊菩薩去講經說法,文殊在東海講完經,東海龍王請文殊菩薩挑選龍宮寶物,文殊便挑選了龍宮的歇龍石。這歇龍石,又叫清涼石,凡遇傷痛冷熱,只要在石頭上一滾,馬上就好。龍王本舍不得把這件寶貝送人,但又想這石花了幾百年時間才從海底撈上來,文殊即使想要也拿不走,于是就答應了。沒想到文殊菩薩施法把歇龍石變成指甲大小,揣在懷中帶回了五臺山。歇龍石一到五臺山,山上便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滿山百草競發,氣候涼爽宜人。再說東海龍王的五位龍子得知歇龍石被文殊菩薩取走,便掀起大浪,手執兵器,直奔五臺山而來,五座山峰霎那間被五小龍削去一截,成了平臺。文殊菩薩施法把五小龍引進山谷,鎖了起來。后來五小龍只好歸順了文殊菩薩,各守一臺,為五臺山行云播雨。據說神奇的歇龍石至今還存放在中臺南邊瓦廠村的清涼寺中,被人們視為神物。
其實五臺山的五座峰頂之所以平坦寬闊,不同于別處,主要是因為五臺山原本是個很大的剝蝕平原,在遠古漫長的地殼運動中,五臺山地塊抬升,大部分地區遭到強烈流水切割,形成峻嶺深谷;只有臺頂附近沒有受到大的切割,保留為平面。因此五臺山的奇特峰形是地史上滄桑巨變的結果,是大自然的造化。
五臺圣水
五臺山不僅奇峰錦繡,而且有碧水宜人,其中以般若泉最為有名。五臺山般若泉,位于五臺山殊像寺前,泉水清澈甘冽,冬不結冰,夏日清涼,日夜涌流不息。“般若”一詞為梵語的譯音,意為智慧。關于般若泉的由來,民間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唐朝有個僧人叫慧潛,蓋了幾間草房,念經修行。當時這里沒有泉水,僧人和百姓吃水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慧潛決心念經求佛送來神水,以解除當地人的苦難。在慧潛之前實際已有過兩位念經求水的僧人。第一位僧人念到九千九百九十八天晚上,忽有一只老虎向他撲來,嚇得他再不敢念經了。第二位僧人經住了老虎的恐嚇,可念到九千九百九十九天晚上時,突然來了尊兇神,用劍向他劈來,嚇得他也不敢再念經了。慧潛是第三位念經求水者,他經受了猛虎恐嚇,兇神威脅,在念到第一萬個晚上時,來了一位老者,對慧潛說:“再有半個時辰,待《金剛經》誦完時,會有泉水流出,不過泉流之時,正是你圓寂之時,你要仔細惦量。”慧潛在這生死關頭,沒有被性命將休嚇倒,繼續誦經。待念完經時,一股清泉從草庵旁涌出,慧潛也坐化在那里了。為了紀念慧潛為民造福,勇于獻身的善行,人們給泉水起了個名字叫“般若泉”。
般若泉素有我國名泉桂冠之譽。歷史上般若泉水多作入朝貢品,被稱為“五臺圣水”。清代康熙皇帝巡幸五臺山時,非般若泉水不飲,至今留有茶廳痕跡。許多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常將泉水裝進瓶里,帶給遠方的親人。近年來,經科學考證,般若泉水具有清心保健之功效,長期飲用能保健益智、延年益壽。學者名流曾賦予它“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明代五臺山高僧覺玄僧也曾以詩贊美:“般若池邊止渴時,山飄一吸樂何支。塵塵煩惱俱消歇,無限清涼說向誰。”
古往今來,五臺山留下了許多文人墨客的足跡和題詠。宋代詩人張商英的《游五臺詩》,上引金代詩人元好問的詩,都是贊美五臺山的名篇。清代學者顧炎武的《五臺山記》,則對五臺山的地理與歷史狀貌做了簡明而全面的記述,并說明它是中古一群佛教徒逃避現實的地方。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峨眉山·佛教名山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臥佛寺·佛教藝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