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員工職業成長第一課
我們常常講:做事先做人。但如何才能把人做好?做人的根基是什么?很多人為了把這個問題弄明白,到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中苦苦尋覓,雖然勇氣可嘉,但方法不可為后人仿效。其實,做人的根基非常簡單,就是古人所說的“五倫八德”,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孝”。雖然只有一個字,但要完全做到卻也非易事。我們學習《弟子規》,就是學習做人的根本。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1662年—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他以《論語·學而》中的觀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將全書分為幾大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內、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準則。后來清朝的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三個字清楚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推而廣之,弟子可以是每一個人。為什么?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弟子規》。“規”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我們通過這三個字,就可以了解這本書的用意在哪里,《弟子規》就是教我們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同樣,如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弟子”就是每天在企業里工作的員工。如果我們按《弟子規》的規范來要求自己,在企業里,就會成為一個尊敬領導、關心同事、愛護下屬和真誠對待客戶的好員工,成為一個有德行、有能力、對企業和社會有益的人。
可能很多人認為《弟子規》是給兒童看的,其實不然。《弟子規》講述的道理雖簡單,但要想完全做到,需要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地身體力行。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古老的東西并不意味著是過時的,現代人很喜歡古董,如果偶爾淘到了一件盤子或罐子,就當做寶貝。殊不知,真正的寶貝并不只在這些瓶瓶罐罐中,更在古圣先賢的典籍中,這才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
唐朝詩人白居易很喜歡佛學,有一次他上山去請教一位高僧,叫鳥窠禪師。他上去之后,對著禪師說:“禪師,什么是佛法大意?”禪師跟他講了八個字: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八個字講完之后,白居易哈哈大笑說:“3歲小孩都知道。”禪師回他一句話:“80老翁做不得。”意思是說別看這個連3歲小孩都知道的簡單道理,很多人活到80歲都不一定能做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問最重要的是能夠力行,能夠落實。學得千萬句,不如做一事,所以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走走形式,而是需要真正去踐行才行。因此,學習并踐行《弟子規》,實在是企業好員工成長的第一課。
上一篇:《懂得換位思考,為別人著想》人生智慧
下一篇:《進德學文,知行合一》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