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三年游擊戰爭(194年秋~197年秋)
1934年秋至1937年秋,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后,堅持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8個省的紅軍和游擊隊,分別在贛粵邊、閩贛邊、閩西、閩粵邊、閩中、皖浙贛邊、浙南、閩北、閩東、湘鄂贛邊、湘贛邊、湘南、鄂豫皖邊、鄂豫邊和瓊崖等15個地區,同持續“清剿”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游擊戰爭。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34年秋至1935年春,是由正規戰向游擊戰爭、由蘇區斗爭方式向游擊區斗爭方式的戰略轉變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留守各根據地的紅軍,在蘇區失陷后,堅持斗爭,頑強戰斗,最終都保存了下來,并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或在實際斗爭中逐漸認識后,實現了戰略轉變。
第二階段:1935年春到1936年冬,是以分散的游擊戰與優勢的國民黨軍的“清剿”相對抗的最艱苦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各地的紅軍游擊隊在當地中共黨組織的領導和群眾的掩護下,與強大之敵周旋,堅持斗爭,度過了種種難關,進而形成了15個游擊區,建立了37個主要游擊根據地,并使游擊武裝有所發展。
第三階段:1936年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到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是實現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轉變階段。在這一階段內,紅軍游擊隊一方面不斷粉碎國民黨軍和保安團隊的“清剿”,一方面又以民族利益為重與當地國民黨當局進行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和平談判。1937年10月,根據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達成的協議,以南方8省保存下來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4軍(簡稱新四軍)。在海南島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于1939年3月發展成為瓊崖抗日游擊隊獨立總隊。
紅軍戰士穿用過的草鞋
紅軍使用的手榴彈
紅軍渡河作戰使用的馬尾手榴彈
上一篇:《南宋反攻中原之戰(114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南昌會戰(199年~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