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保衛戰(186年月~1864年7月)
1862年(清同治元年)3月至1864年(同治三年)7月,太平軍為保衛都城天京(今江蘇南京),而進行的防御作戰。
湘軍攻陷安慶后,清兩江總督曾國藩按“欲拔根本,先剪枝葉”方略進攻天京。1862年5月,曾國荃等部湘軍自安慶推進至天京城下。署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抵上海,準備西攻蘇(州)、常(州),與湘軍夾擊天京。與此同時,荊州將軍多隆阿攻占皖北重鎮合肥,提督鮑超部湘軍在皖南逐次北攻,浙江巡撫左宗棠由贛入浙。天京已處于湘、淮軍的戰略包圍之中。
天王洪秀全屢招在上海前線的忠王李秀成回救。1862年9月14日起,李秀成統率“十三王”10萬余大軍自蘇州等地陸續回援,于東壩集結后北上,在東至方山、西至板橋一線連營數百座,對曾國荃雨花臺大營實施反包圍。從10月13日開始,輪番進攻40余日,均未得手。期間,侍王李世賢自浙江率大軍前來助戰,仍不能取勝,太平軍士氣由此大挫。11月26日,李秀成下令撤圍。洪秀全對李“嚴責革爵”,又命其率軍“進北攻南”,即北渡長江,進軍湖北,以期調動湘軍。
12月1日,章王林紹璋等率先頭部隊自天京北渡,先后占含山、巢縣(今安徽巢湖)、和州(今安徽和縣),等待后隊。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等率數萬大軍渡江繼進,3月底抵巢縣,擬從無為西進。曾國藩識破了太平軍意圖,命曾國荃按兵不動,從皖南等地調兵至皖北阻擊。李秀成攻無為、廬江、舒城、六安均未得手,乃于5月19日經壽州(今安徽壽縣)東返,渡江回天京時又遭湘軍水師攔擊,損失甚重。太平軍“進北攻南”,非但沒能調動湘軍,反而折將誤時。湘軍則完全控制了長江北岸,還乘勢攻占孝陵衛等要點,至11月下旬,完成了對天京的合圍。
李秀成重返天京后,李鴻章率領淮軍和“洋槍隊”向蘇南太平軍進攻。鮑超部也繼續北攻。至1864年5月,蘇南各城相繼陷落。天京百里之內,已無太平軍蹤跡。
1863年12月下旬,李秀成鑒于天京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向洪秀全建議“讓城別走”,另作他圖,遭斷然拒絕,遂部署死守。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幼主洪天貴福繼位。7月19日,湘軍由天京城東太平門攻入城中,至傍晚,各城門均陷,太平軍與敵展開激烈巷戰。當晚,李秀成護幼主突圍而出,后被沖散,相繼被俘殉難。天京陷落,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
太平天國幼主洪天貴福的玉璽
鐫有“李秀成”銘文的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佩劍
上一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地工農武裝起義(197年8月~197年6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天津之戰一(1900年6月17~7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