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魏之戰(56~546年)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至武定四年(546年),東魏和西魏兩個割據政權間的兼并戰爭。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后,其實際權力分別控制在高歡和宇文泰手里。雙方為擴大地盤,進行了長達十年之久的戰爭。
東魏天平三年歲末,高歡調兵10萬,分三路攻西魏。高歡親率主力屯蒲坂(今山西永濟西),擬渡黃河;大都督竇泰率精兵1萬,自洛陽直趨潼關(今陜西潼關北);司徒高敖曹領軍由武關至上洛(今陜西商洛),準備經藍田(今屬陜西)而取長安。537年正月,宇文泰利用竇泰兵雖精而驕傲輕敵的弱點,對竇泰發起襲擊,一舉全殲東魏精銳,竇泰被迫自殺。八月,宇文泰率十二將伐東魏。閏九月,高歡出動20萬大軍還擊。宇文泰部下不足萬人,見東魏軍勢大,主動退回關中。
次年(538年)二月,高歡大舉反攻。其所部大行臺侯景等與渡河南下的高敖曹合攻洛陽,圍西魏驃騎大將軍獨孤信于金墉城。高歡率軍殿后。金墉告急。宇文泰率軍東救洛陽,并自率輕騎追侯景至黃河岸邊。宇文泰馬中流矢墜落地上,險些被俘。西魏大軍趕到,奮力沖殺,大破東魏軍,斬東魏名將高敖曹。
東魏武定元年(543年)二月,東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以虎牢降西魏,宇文泰親率大軍至洛陽接應。三月,西魏軍包圍河橋(今河南孟縣西南)南城。高歡率軍10萬至黃河北岸。宇文泰欲燒河橋阻止高歡渡河,未成,退至上(今河南洛陽西)。宇文泰苦戰不能取勝,遂撤回函谷關內。恒農以東、洛陽等地,又盡為東魏所據。
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八月,高歡又“悉舉山東之眾”,自鄴城出發,會兵于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攻西魏要塞玉壁城(今山西稷山西南)。西魏名將韋孝寬鎮守玉壁,雙方苦戰50余日,玉壁仍不能克。侯景之亂隨之發生,東西魏之間的兼并戰爭遂告一段落。
北朝武士俑
北朝騎馬武士俑
上一篇:《東江縱隊抗日斗爭形勢(1944年1~6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定陶戰役(1946年9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