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農民起義(610~6年)
隋大業六年(610年)至唐武德六年(623年),上百支義軍進行的一場推翻隋王朝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
隋煬帝楊廣統治殘暴,不斷對外用兵,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爆發。大業六年,鄒平(今山東鄒平北)人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西南)首舉義旗,隨后各地起義軍達百余支,人員數百萬。至大業十三年,在全國形成了三支強有力的起義軍,即:瓦崗軍、河北義軍和江淮義軍。這三支農民武裝先后都被起兵晉陽的李淵鎮壓或收降。
瓦崗軍創始人翟讓,東郡(今河南滑縣東南)韋城人,大業六年在東郡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聚眾起義。大業十二年,翟讓率瓦崗軍,攻下金隄關(今河南滎陽東北)及附近縣城后,直接威脅東都洛陽的安全與運河的暢通。十三年二月,翟讓采納了李密的建議,乘洛陽守備空虛之機,率精兵7,000,一舉襲占洛陽附近的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義東北)。瓦崗軍開倉濟貧,深得民眾擁護,隊伍迅速壯大。隋東都留守越王楊侗為奪回洛口倉,派虎賁郎將劉長恭率步騎2.5萬自洛陽東進,又令河南討捕大使裴仁基自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襲擊瓦崗軍側后。劉長恭部在石子河(今河南鞏義東南)被瓦崗軍挫敗,損失慘重。取得這次大捷之后,翟讓等首領推李密為主,號魏公,建元永平。各路義軍聞訊,紛紛趕來歸附,瓦崗軍迅速擴大到數十萬人。此后,李密沒有乘有利形勢率兵西入長安;也沒有南下江都、去推翻隋煬帝政權,而是長期屯兵洛陽城下,與王世充軍“前后百余戰”,貽誤了發展機會,又殺害翟讓,極大消耗了瓦崗軍的力量。至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擁兵30萬,在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之戰中被隋將王世充擊敗,率殘部進入關中,投降了唐王朝。后欲逃出關中東山再起,被李淵遣將伏殺于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的山谷之中。瓦崗軍曾聚眾百萬,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長期拖住并殲滅了隋王朝的精銳部隊,在摧毀隋暴政的戰爭中,居最顯赫的地位。
竇建德原在河北起義軍中任軍司馬。高士達戰亡后,竇建德率余部繼續戰斗于河北中部,發展到10萬余人。大業十三年(617年),竇建德于河間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建元丁丑。其后,竇部連戰皆捷。唐武德三年(620年)竇部進軍河南,在洺州“勸課農桑”,使河北義軍達到最興盛的時期。武德三年十一月,竇建德親自率兵攻克周橋(今山東定陶東北),虜獲孟海公及其3萬義軍后,又帶兵10萬余人,西援自立為帝的王世充。部隊行至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竇被秦王李世民擒俘,斬殺于長安。竇部將劉黑闥于武德四年(621年)七月,襲破漳南。五年正月,自稱漢東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重建了農民政權。以竇建德和劉黑闥為首的河北義軍,在河北、山東、河南前仆后繼進行反隋反唐斗爭達12年,是推翻隋煬帝暴政斗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大業九年,李子通、左才相等領導的義軍南下后,逐漸形成了以杜伏威、輔公祏為首的江淮起義軍。杜伏威,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輔公祏齊州臨濟(今山東章丘西北)人。他們于大業十三年正月,打敗前來圍剿的隋右御衛將軍陳稜后,大破高郵(今江蘇高郵北)、占歷陽(今安徽和縣),建立了農民政權。武德二年九月,杜伏威又請降于唐朝。先后任唐和州總管和江淮安撫大使,主宰東南半壁軍事。當李子通義軍在江南大發展之時,杜伏威卻從武德三年十二月起,率兵渡江多次進攻義軍,并將戰敗于余杭城(今浙江杭州)下的李子通等人執送長安,又盡收其江淮地區。武德五年,杜伏威被留在京師任太保。去長安前,杜留輔公祏坐鎮江南,卻將兵權交給了任副職的心腹王雄誕。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輔公祏與左游仙等人奪取兵權,稱帝于丹陽(今江蘇南京),建元天明(后改“乾德”),樹旗反唐。唐王朝派兵水陸俱進,由南、西、北三面進攻輔公祏。經過近半年鏖戰,輔公祏兵敗出走,退至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被擒,后殺于丹陽。這支江淮義軍,前后13年,消滅了隋王朝在江淮地區的勢力,掃蕩了江淮一帶地方割據勢力,在推翻隋煬帝暴政的斗爭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江淮義軍作戰地區 618~623年
隋初十二府簡表
石子河(今河南鞏義西南),瓦崗軍曾在此地大敗隋虎賁郎將劉長恭部。
上一篇:《遼、北宋、西夏形勢(111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隋滅陳之戰(588年10月~589年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