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1949年4~5月)
1949年4月21日至5月27日,人民解放軍第2、第3野戰軍和第4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向國民黨軍發動的規模巨大的強渡長江戰役。
1948年秋至1949年初,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后,國民黨軍主力大部已被消滅,其作戰部隊只剩下100余萬人,分布在新疆到臺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的戰線上,在湖北省宜昌至上海間1,800千米的長江沿線部署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中共中央、中革軍委主席毛澤東決定在同南京國民黨政府談判的同時,命令第2、第3野戰軍和第4野戰軍一部共8個兵團26個軍110余萬人的兵力,準備適時發起渡江戰役;決定由第2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第3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粟裕和第一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等5人組成渡江戰役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
4月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草案)上簽字,中央軍委下令發起渡江戰役。21日凌晨,第3野戰軍第7、第9兵團組成的中突擊集團,在強大炮火掩護下,首先登上長江南岸,當日占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22日占領南陵,殲滅國民黨軍第88軍主力,繼而向宣城方向疾進。第3野戰軍第8、第10兵團組成的東突擊集團和第2野戰軍第3、第4、第5兵團組成的西突擊集團,也于21日強渡長江。22日,東突擊集團第10兵團進抵靖江一線,并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守軍起義。第8兵團攻占揚中。西突擊集團按預定計劃于22日攻占了彭澤、東流等地,一部解放了懷寧(今安徽安慶)。至23日,東突擊集團攻占鎮江、丹陽、無錫等地,切斷了滬寧鐵路,第8兵團一部占領南京。國民黨軍海軍第2艦隊在南京以東江面起義,另一部于鎮江江面投降。中突擊集團一部占領蕪湖,在灣沚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20軍大部和第99軍一部。西突擊集團攻占了貴池、青陽和馬垱等地。與此同時,第4野戰軍第12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先后解放浠水、黃梅、荊門、漢川等地,有力地鉗制了白崇禧集團。至此,戰役第一階段結束。
4月24日,根據國民黨軍全線潰退的情況,總前委及時調整了部署。中、東兩突擊集團以長興、吳興為封閉口,展開強大鉗形攻勢,至27日夜,將由蕪湖、南京、鎮江南逃之國民黨軍5個軍合圍于郎溪、廣德地區,經兩日激戰,29日全殲該部國民黨軍。在此同時,第10兵團于4月27日解放蘇州,第7兵團于5月3日解放杭州。第2野戰軍在近200千米的寬大戰線上,直趨浙贛線,5月1至7日,先后占領貴溪、上饒、衢縣(今浙江衢州)、金華等地。在此期間,第4野戰軍第12兵團占領了孝感、黃陂,逼近武漢。第3野戰軍第7兵團主力向浙東、浙南地區挺進;第9、第10兵團集結于常熟、蘇州和吳興、嘉興、南潯地區準備攻取上海;第2野戰軍主力位于浙贛路沿線休整,準備對付美英等國可能的武裝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閩北、贛中進擊。戰役第二階段結束。
5月12日,戰役進入第三階段。第3野戰軍主力于當日開始向上海外圍發起進攻,在此期間,第7兵團在浙南、浙東游擊隊的策應下,解放溫州、寧波及浙南、浙東廣大地區。第4野戰軍第12兵團一部,于5月14日開始在蘄春、黃岡間橫渡長江。防守武漢地區的白崇禧集團于16日全線南撤,國民黨軍第19兵團2萬余人在賀勝橋起義。人民解放軍于17日進占武漢,并先后解放咸寧、通山、鄂城(今湖北鄂州)、大冶等地。為配合第12兵團渡江南進,第2野戰軍一部于22日進占南昌。23日,第2野戰軍一部與第4野戰軍第12兵團會師。27日,第3野戰軍解放上海,渡江戰役全部結束。
渡江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強渡江河的作戰。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渡河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陸、海、空軍組成的立體型長江防線,共殲滅國民黨軍正規軍11個軍部46個師43萬人(包括起義的國民黨軍)。
攻占總統府(油畫)陳逸飛 魏景山
人民解放軍炮兵掩護步兵橫渡長江
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
上一篇:《清滅南明永歷政權之戰(1646~166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秦收復河西之戰(公元前66~前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