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追求的理想思想境界。原話出于《中庸》:當喜怒哀樂等等感情尚沒有發出的時候,感情還蘊藏在心里,這種狀態稱為“中”。感情發出之后,都能符合禮儀制度的要求,或者說,都能合乎天理、正道,這就叫做和。
《中庸》繼續說:蘊藏著喜怒哀樂的中,就是天下最偉大的根本、一切事情的基礎;和,就是天下最正確、最寬廣的道路。因此,努力達到這個中和,就會使天地安然地保持一尊一卑的地位。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等級尊卑秩序不會受到破壞,也會使萬物都能夠正常地生長發育直到成熟,其中自然也包括使人正常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追求中和的思想境界,到宋代成為儒學的一個突出問題。朱熹認為,喜怒哀樂未發的中,就是天命的本性。為了像《中庸》所說的達到中和境界,他要求儒者們安靜地坐著,去體會那喜怒哀樂未發的狀態,也就是去認識自己的本性。然后再去默想,如何使喜怒哀樂在發出時能夠都符合禮制的要求。這樣一種修養方式,成為宋代及其以后儒學的重要修養方式。
上一篇: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下一篇:主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