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
位于蘇州閶門留園路,蘇州四大古典園林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初為太仆徐泰時的私家花園,名東園。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園歸布政史劉蓉峰,經(jīng)修葺改建,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1876年),園歸盛泰,易名為留園。該園集蘇州古典園林之大成,以建筑布局緊密,廳堂宏敞華麗、裝飾精雅見長。各種建筑群把全園空間分隔、劃分為不同的景區(qū)。園內(nèi)重門迭戶、變化萬千,有步移景換之妙。舊時有“吳中第一名園”之譽。留園的緊密結(jié)構(gòu)和拙政園的疏朗境界,并稱為蘇州園林兩絕。該園不僅是江南名園,亦是中國四大古典園林之一。全園占地2公頃,分為中、東、西、北4個景區(qū),四區(qū)景物以曲廊相連。中部和東部系全園精華。中部以山水為主,明潔清幽,峰巒回抱;東部是重檐疊樓,曲院回廊;北部是田園風(fēng)光;西部是山林風(fēng)光。中部原為涵碧山房舊址,分為二片,東片以庭院建筑為主,重樓杰閣,造型多變,涵碧山房、明瑟樓、綠蔭軒等是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精品,均皆環(huán)池而建。涵碧山房為中部主要建筑,廳內(nèi)軒敞高爽、陳設(shè)雅致,廳前平臺依臨荷花池,為觀荷賞月之佳處;西片以山池為主。西、北兩山間有水澗,西山古木叢生,有爬山廊至山巔聞木樨香軒,登山俯視,園中景色盡收眼底。東部是園主的住宅部分,主廳“五峰仙館”又稱楠木廳,是蘇州園林中最大的廳堂。廳東的“林泉耆碩之館”精美華麗,與“五峰仙館”并為東部景區(qū)主要建筑。該館北院,矗立著著名的留園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冠云峰雄峙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冠云峰高6.5米,清秀挺拔,兼具“瘦、漏、皺、透、秀”之特點,有江南園林峰石之冠的美譽。西部景區(qū)林木繁茂、小溪曲流,多自然野趣。北部景區(qū)多富田園逸趣,現(xiàn)辟為盆景區(qū),多樹樁和水石盆景。
〔現(xiàn)代散文〕 留園和拙政園同是清末兩個大園林,不過彼在城外,此在城內(nèi)。單說在園子外面的馬路,當(dāng)時取名“留園馬路”,而且是蘇州最早的一條。
留園在清初是洞庭東山富翁劉容峰(恕)的別墅,明代則是太仆寺卿徐時泰的東園(現(xiàn)仍有西園,即戒幢寺及西面的園子),又名“花步”,這個名字倒很別致,清末才入盛家。俞曲園給這園子的冠云峰寫贊說“園主人動了二十年腦筋才把這塊有名的山石弄到手,今后將永為盛家所有了罷?”所以取名叫留園。
民國時期這里被破壞得實在怕人,請你一進(jìn)大門先看看那些修理以前的照像。聽說修復(fù)這個園子很費了事,有些裝修材料乃是遠(yuǎn)從洞庭東山、西山找來的,而配合得是那么天衣無縫,在各園林中,要算這兒最有華貴的氣派了。五峰仙館、鴛鴦廳(林泉耆碩之館),比之獅子林的指柏軒和燕譽堂有過之無不及。而冠云樓前的冠云峰尤其是值得一看的石頭。孤高磊落,獨立無倚,比南京瞻園的奇石更有氣魄??上?,仍舊有“斧鑿痕”,假如從后面望去就不大妙。蘇州太湖石當(dāng)以舊織造署(現(xiàn)在的師范學(xué)院附中)的“瑞云峰”為第一,不僅瘦皺透兼?zhèn)?,而且一片天然,毫無雕鑿,秀媚而又雄渾。
劉氏的園林原在西部,主要建筑名“涵碧山房”——原來是叫寒碧山莊的,我認(rèn)為原來的名字好得多,還有點山林氣,更接近自然,等到把“碧”“涵”了起來,那真象地主、資本家獨占的口氣。雖然東部的廳堂更精麗,我偏喜愛西部的雅靜。錢竹汀先生(清初大學(xué)者)的《寒碧莊宴集序》刻在涵碧山房前面壁上,有幾句話寫的很有點意思:“唯園亭之盛,必假名流觴詠,乃能傳于不朽?!?/p>
其實,愿意欣賞自然景物的還不如登上那座僻處西南角的土山,從“緣溪行”上山,可以遠(yuǎn)望虎丘、天平、靈巖諸勝。要是在蟬噪林逾靜的夏天管保更好。
(紀(jì)庸)
〔民間文學(xué)〕 蘇州留園的“仙苑停云館”前面,矗立著三塊太湖石。當(dāng)中一塊最高,叫“冠云峰”,兩旁的一塊叫“岫云峰”,一塊叫“瑞云峰”。這三塊太湖石姿態(tài)奇特,秀麗挺拔,活象三個仙人站立在那里,使整個園子增加了不少光彩。傳說,這三塊太湖石原來是真人變的。真人為啥會變成石頭?這里面可有一段辛酸悲憤的故事哩。
還在很久很久以前,洞庭西山有一家人家,據(jù)說姓石,祖祖輩輩都是靠鑿太湖石為生的。
有一年,京城里要造御花園,皇帝老子派下皇差,限時限刻就要取最高、最大、最美、最玲瓏的太湖石。
這一天,官兵如狼似虎地又來逼皇差了。石家老阿爹事前得到風(fēng)聲,得知這次難逃虎口,就把兒子和孫子叫到身邊,要他們逃到別處去躲起來。兒子石老大和孫子石小弟都不肯走開,說死活也要在一道。石阿爹說:“我活了這把年紀(jì),死了不值什么!你們年紀(jì)輕,只要記住我一句話,活也要活得象太湖石一樣清白,死也要死得象太湖石一樣堅硬!你們照我的話做,倘使我有了三長兩短,也口閉眼閉了。”這時,官兵已經(jīng)趕到他家門前,石阿爹連忙打發(fā)兒子、孫子從后門逃走,自己被官兵押著來到了太湖邊上。
這辰光,太湖上烏云密布,太湖里浪濤滾滾,官兵逼著石阿爹,要他下湖打撈太湖石。石阿爹搖搖頭說:“鑿好的太湖石都給你們搬光了,再逼也不會長出來呀!”官兵一聽火了,說:“你竟敢違抗皇命,真是罪該萬死。”就張弓搭箭對準(zhǔn)石阿爹。石阿爹挺著粗硬的頭頸,眼望著太湖一聲不響。只聽得“嗖嗖”一陣亂箭,石阿爹栽倒在太湖里。石阿爹的血把太湖水都染紅了。
石阿爹的兒子石老大和孫子石小弟躲了一天才回來。他們天天盼呀,望呀,可是怎么也不見阿爹。石老大決定去找老阿爹了。
石老大來到太湖邊上,東尋西找,終于發(fā)現(xiàn)石阿爹的尸體在一塊礁石邊上圍著一個漩渦在打轉(zhuǎn)。
石老大的哭聲,驚動了住在附近的官兵,他們硬逼著石老大馬上交出太湖石。石老大破口大罵。官兵們見石老大竟敢違抗官差,那還了得,立即張弓搭箭,一陣亂射,把石老大又射死了。
自從石老大走后,剩下石小弟一個人,孤凄凄的,天天盼呀,盼呀,既不見阿爹回來,也不見阿爸的人,心里犯了疑。想來想去,最后決定出去尋找。
石小弟來到太湖邊,找了半天,終于在一處湖岸邊,找到了已經(jīng)中箭死去的父親。父親手里還緊緊地捏著阿爹的鶴嘴鋤,父親旁邊有一個新堆起來的土墳,墳頭豎著一塊小石頭。石小弟心里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原來阿爹和爸都給官兵害死了!石小弟的眼淚再也憋不住了,撲簌簌地直往下掉。
石小弟的哭聲,又給官兵聽到了。他們一不做,二不休,斬草要除根!就紛紛拔刀張弓。石小弟倒在血泊里再也爬不起來了。
官兵們看到石小弟又給他們弄死了,正在得意的當(dāng)口,突然看見地上那柄鶴嘴鋤“唰”地一亮,變成了一只白鶴,直往天空飛去。它在天空凄厲地叫了三聲,頓時天上烏云滾滾,湖里白浪滔滔,接著電光閃閃,雷聲隆隆,下起了傾盆大雨,嚇得官兵們屁滾尿流,趕緊逃走。等到雨過天晴,他們再到太湖邊上,卻發(fā)現(xiàn)他們殺死的石家祖孫三人連墳帶人都不見了,只見在這個地方立著三座高大的太湖石峰。他們心驚膽顫,不敢近前,連忙跑進(jìn)蘇州城報告官府。府臺老爺交不了皇差,正在著急,一聽有這樣的事,就親自下來察看,一看,不得了,這三座石峰,真是天下難覓的太湖奇石!便命令官兵趕緊掘起來裝船。官兵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掘了九天九夜,總算掘了起來。府臺老爺一等船裝好,就馬上催促開船,想趕緊運到京城去討好皇帝。哪知船剛到湖心,突然天空中飛過一只白鶴,只見它連叫三聲,頓時湖里白浪滔天;再見它連扇三下翅膀,頓時湖面上又是狂風(fēng)大作。府臺老爺坐在船里覺得勿對,正想要問究竟,話還未出口,一股旋風(fēng)早已卷來,把這只船卷到了半空,然后再往下一摜,這條采石官船就連人帶石一起沉到湖底去了。
過了不知多少年,有一次天地大旱,太湖水淺,有人發(fā)現(xiàn)了這三塊奇石,便把它們打撈上來,運到蘇州城,在石匠弄里造了座石公祠,供奉起來。據(jù)說石公祠曾經(jīng)幾次遭到火燒,但這三塊太湖奇石卻始終完好無損。直到明朝嘉靖年間,有個讀書人建筑東園(留園的前身)時,把這三塊奇石搬了進(jìn)去,并且給它們起了“冠云峰”、“岫云峰”、“瑞云峰”這樣三個好聽的名字。
(楊彥衡 陸如松整理)
上一篇:描寫《甪直》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神農(nóng)溪》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