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勉縣·武侯墓》陜西名勝簡介
在勉縣武侯墓鄉。武侯墓,是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封武鄉侯)的葬地,因諸葛封爵武鄉侯,故稱其墓曰武侯墓。
據《蜀志》記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魏鐘會在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蜀后主劉禪炎興元年,263年)和鄧艾分軍攻蜀,鐘會進軍漢中至漢川,令軍士不得于墓所趨牧樵采”。據《水經注》記載:“亮遺命因即地勢,不起墳隴,憔深松茂柏,攢蔚川阜,莫知墓塋所在。”據《元和郡縣志》記載:“貞觀(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十一年(637年),敕禁樵采。”歷代皆明令保護之。
武侯墓,周建陵垣,進入大門,左右墻壁有《桃園結義》、《三顧茅廬》等壁畫,左右廂房陳展出有關諸葛亮的生平事跡和勉縣出土三國時期之文物。陵園中央為正殿。殿有神龕,端坐諸葛亮雕塑像,綸巾羽扇,鶴氅,方裙,右手持書,左手按膝,兩目前視,神態莊嚴,栩栩如生。兩側雕塑關興、張苞立像,分別持令箭和鋼鞭以資護衛。殿龕有楹聯為:“大業定三分,伊呂洵堪稱伯仲;奇才真十倍,蕭曹未許比經綸。”殿門和殿柱,亦有歌功頌德的楹聯,殿前有獻殿,高敞宏麗,遍懸聯匾,諸如:“功崇亙古”,“功蓋三分”,“萬古云霄”,“漢代元勛”,“異哉蒙恩”,“法不恕己”,“不虛顧問”,“移風來世”,“懦夫將厲”。“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已知天定三分鼎;猶竭人謀六出師”。“水咽波聲,一江天漢英雄淚;山無樵采,十里定軍草本香”。“故國不歸,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猶在,道路爭瞻漢相攻”。“未定中原,此魄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葬軍山”。“古石幽香名士骨;蒼松翠柏老臣心”。“王業不偏安,兩表于今懸日月;臣言當盡瘁,六軍長此駐風云”。“銅雀臺荒,七十二疑冢安在;定軍山古,百千載血祀常新”。
正殿之后,便是墓亭,亭內有石碑上刻“漢諸葛忠武侯之墓”,為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三年(1735的)果親王所立。墓亭之后,即是武侯墓,墓周以八卦形花磚墻圍之,圓周60米,墓冢在其中,為南北方向,頭朝北,取北顧中原之義,足朝南,取立蜀漢之義,墓冢為覆斗形,冢高6米,直徑20米,冢后有兩株漢桂,枝繁葉茂,濃蔭如蓋,謂之雙桂護墓。正對漢桂,有寢宮3間,門聯為:“生為尊劉興漢室;死猶護蜀定軍山”。
距前墓亭30米,在墓園西南角半坡上有后墓亭,這里又有一個小墓,立有墓碑上刻“漢丞相諸葛武侯之真墓”。據傳說,諸葛亮有先見之明,知道劉禪守不住江山,魏若亡蜀,定要把他丞相之墓發掘,暴尸骨于外,故埋27個疑冢。到了清代,沔縣某縣令為搞清真墓所在,便在定軍山遍地挖掘,結果在此處挖出了這通真墓之碑,立亭以記。
武侯墓,有歷代碑石32通,對武鄉侯諸葛亮的事跡和祠墓的修葺,皆有記略,并有漢柏54株,以象征諸葛亮陽壽54歲,今此批古柏存留22株,柏樹上有古藤纏繞,由下而上,夏至開花,紅花朵朵,素有千年古柏開紅花之說。1979年對樹、墓祠整修,更加煥然一新。
唐張演《武侯墓詩》云:《武侯墓》古詩句出處:
勛業伊周亞,經綸楚漢前。
有才真命世,無地與中天。
大統春秋意,譽章說命篇。
吾家子房后,千載仰英賢。
武侯祠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周至縣·樓觀臺》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漢中·勉縣·武侯廟》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