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頤和園·方外塵間
萬壽山山脊以北俗稱后山,山下有后溪河,今稱后湖。后山后湖景區以清幽和宗教色彩見勝。
梵音清揚見佛境
后山中軸線上仿西藏三摩耶式寺廟,建有松堂、須彌靈境、香巖宗印之閣、四大部洲等佛教建筑。經過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兩次浩劫,僅余一座琉璃多寶塔,塔高16米,塔身八面嵌砌琉璃小佛像,下為白石須彌座,上為鍍金塔剎,頂部懸銅鈴,鈴隨風響,疑是梵音清揚。相傳此塔建于道光年間,塔頂寶剎重逾千斤,是由一位叫謝大力的青年農民扛到塔頂安上的。
香巖宗印之閣原是一座三層的巨型樓閣,周圍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臺、月臺和四塔臺。光緒重修時改建為一座大佛殿。這是后山最大的建筑物,也稱后大廟。
四大部洲是一組布達拉宮式建筑。在高大建筑的紅墻上,均勻地布滿一個個白色梯型框框。據說這里有段故事。乾隆年間,蒙古王爺沃倫因進京為乾隆賀壽時沒給主管太監送禮而備受冷落,憤極之下返回蒙古便欲起兵,事泄逃往俄國,后率兵南下。乾隆得神人授計,沿途不加阻攔,在紅山口設幾十門大炮,在萬壽山頂造假炮臺,上加白框偽作炮口,且自萬壽山炮臺下至紅山口遍栽松樹,結果沃倫深夜至此,草木皆兵,一敗涂地。后來,萬壽山的炮臺就被稱作“四大部洲”,那些松樹林被稱作“松樹旗”。
松堂之上四大部洲的西邊,有一座云會寺。寺中有一座銅觀音,因面北而稱“倒坐觀音”,云會寺也叫“倒坐觀音堂”。老北京人說觀音倒坐是在向老黃牛認錯。原來大慈大悲的觀音一日下凡,見農民勞作辛苦,便請老黃牛下界去幫助人們耕田。老黃牛泣道:如今人心險惡,我下界后會被人宰殺吃掉。觀音不信,立誓說:“你若被殺,我一輩子在甕山倒坐著?!崩宵S牛只好來到人間。它勤懇勞動,最后卻被殺掉賣了。觀音后悔不已,便到甕山倒坐。后來人們在觀音打坐處建了一座殿堂,起名叫云會寺。
蘊真賞愜野意濃
后湖是沿萬壽山北麓開鑿的一條河道,全長1000多米。因其北岸迫近北宮墻,地勢局促,故以挖河土方沿北岸堆疊為崗阜起伏的土山,掩蔽宮墻并與南岸的天然坡腳相呼應,構成“兩岸夾青山,一江流碧玉”之意趣。
當年乾隆曾有“山陽放舟山陰泊”的詩句,說在前湖領略了玉瀾煙波、水天空闊的氣派之后,可繞清宴舫經半壁橋進入后湖,去品味那種幽邃澹泊的氛圍。半壁橋是一座穹形大石橋,拱洞高大便于行舟。進入半壁橋,湖面立即開闊,繼而逐漸收縮,形成峽口。整個后湖利用這種峽口、石磯將河道分離為六段水面,形成一串各具特色景觀的小湖面。兩岸山脈則時或高聳,時或修平,林木時斷時續,有起有伏,建筑時隱時現,從而構成或結聚或澹蕩、開合多變的空間序列,雋永含蓄,美不勝收。
順湖東行可至眺遠齋。此齋據說是當年慈禧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觀看百姓到妙峰山趕廟會的地方,故又稱“看會樓”。眺遠齋為后山后湖景區的東端,由此棄舟登陸,向西折回,便可踏上當年專供帝后御用的中御路。此路縈紆高下,曲折有致,沿路樹木參差,春以山桃為主,夏以欒木為主,秋以紅楓為主,冬以油松為主。尤其每至霜降后,黃櫨、楓、柿、櫟、松、柏等各種樹木的葉子先后變色,造成紅、黃、褐、綠五彩繽紛、斑斕交織的秋景,詩情畫意,賞心悅目,配合著丘壑的起伏和疏朗的建筑布局,更令人體味到一種幽邃恬謐、寧靜怡人的山林野趣。
北宮門內的蘇州河畔是當年著名的買賣街,又稱蘇州街。史載乾隆數下江南,對蘇州以河為街,夾河設鱗次櫛比的店鋪大感興趣,于是清漪園建成二十八年后,乾隆下令仿蘇州水鄉格局修買賣街,街道兩岸開鋪面二百多間,從而給這座皇家園林增添了濃郁的江南特色,也使后山后湖景區的山林野趣更具魅力。
當年蘇州街幾乎包括了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如賣古玩的怡古齋、售文房四寶的云翰齋、賣茶的品泉齋等等。每逢帝后駕臨,太監和宮女們扮作商人、農婦等,吆喝叫賣,熱鬧非凡,以此博取帝后的歡心。買賣街于1860年被英法聯軍毀為一片廢墟。慈禧重修頤和園時,不欲恢復買賣街,而想在此處建一些點景的樓臺亭榭,并已作出《頤和園萬壽山內后山長河添建點景房間游廊等圖樣》的設計方案,因財力不足,未能付諸實施。
園中造園諧奇趣
清漪園時,后山后湖景區以中軸線為界分東西兩部分,安排八處小園林式風景點。西部三處小園林各依地勢,獨成一局。構虛軒處山巒之上,取意構筑太虛之軒,在此可“靜悟佳處”,“袖藏山氣”。賅春園臨中御路,意為春光長駐之園,主體建筑清可軒半入天然巖石之中,巖壁上刻有“煙霞潤色”、“方外游”、“蒼崖半入云濤堆”等題字。巖洞名香巖室,傳為乾隆帝過生日之所。據說雍正帝有女無子,后來使用調包計換來一個漢人男嬰才“喜得龍子”,是為乾隆。乾隆南巡時劉墉將真相告知乾隆,并讓他見了親生父母。自此乾隆不喜作壽,常思念遠居江南的父母。劉墉又建香巖室,讓乾隆在生日那天悄悄來此吃齋念佛,以表孝心。清可軒內有樹根式御書案和寶座,供乾隆吟詩之用,石壁上刻乾隆《御制詩》,詠此軒“恰當建三楹,石壁在其腹”。綺望小園建在假山石堆之上,主體建筑綺望軒緊鄰后湖。東部小園中諧趣園最為馳名,也是后山園中之園里碩果僅存者。
諧趣園在后湖東端,原名惠山園,仿照無錫惠山的寄暢園建成。無錫惠山寄暢園是康熙賜名的。乾隆十九年題惠山園八景詩序說:“江南諸名墅,唯惠山秦園最古。我皇祖賜題曰寄暢。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攜圖以歸,肖其意于萬壽山之東麓,名曰惠山園。一亭一徑,足諧奇趣?!?811年嘉慶帝改造惠山園,易名諧趣園,即“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1860年被毀后,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并改自然形水池為規則形,加建繞池游廊和院墻。這樣,原惠山園時所追求的江南園林的清幽風格被皇宮御苑的華貴富麗取代了。
諧趣園占地10余畝,中央是蓮池,百間游廊、五處軒堂、七座亭榭環繞池邊,布局嚴謹精巧,環境幽美清靜。慈禧駐園期間,常來這里休息、釣魚和觀賞荷花。知春堂后假山正北的酪膳房是專做奶子席的地方。奶子席是滿族最珍貴的筵席,全席奶品達一百零八種。清代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的奶子席都由這里供應。
橋樓石峽盡奇趣
諧趣園之趣有三,即橋趣、聲趣、樓趣。
荷池東邊的知魚橋,橋面貼水,橋頭石坊上有乾隆手書“知魚橋”三字。由橋上俯觀紅魚悠游,與杭州西湖的花港觀魚異曲同工。知魚橋名出《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同游于橋上,莊子說魚游從容是魚之樂,惠子問:你不是魚,怎能知魚之樂?莊子反問:你不是我,怎會知我不知魚之樂?傳說知魚橋乃神仙遺物。當年乾隆喜諧趣園精巧玲瓏,不同凡響,便說自己能作此園主人,勝于為帝。由此諧趣園名聲大噪。東海蓬萊島的兩位仙人聞聽后,心中不服,親來園中一看,連嘆這人間勝境堪與蓬萊仙境媲美。又見澹碧齋與知春堂之間的池角處略顯空曠,惜其美中不足,就將所攜龍頭拐杖對空一擲,霎時祥光四射,云氣蒸騰。拐杖化作白龍飛舞于空中,然后變為漢白玉石橋,龍頭即橋頭石坊。據說二仙不僅留下這座堪稱錦上添花的知魚橋,還將自己的坐騎丹頂白鶴留在諧趣園的紫竹林里,后變成銅仙鶴,被慈禧移至樂壽堂前。
聲趣在園西北角仿寄暢園八音澗而建的玉琴峽。石峽由天然巖石鑿成,寬約1米,長達20多米。后湖水由北淙淙而來,層層跌落而下,水聲如琴,故稱“玉琴峽”。峽石兩側刻“松風”、“仙島”、“川流不息”、“堆云疊翠”等題詞,其中“仙島”是引用俞伯牙在蓬萊仙島聞鐘子期死訊,悲痛再無知音而摔琴的典故,寓此峽聽泉猶仙島賞仙樂之意。北京人傳說這兒本為一黑色巨石,由于此石阻擋,出現了倒流水的景致。因此石曾救過一名太監的命,故又叫救命石。那是慈禧掌權時,一日慈禧看京戲《長坂坡》,傳旨演趙子龍的武生楊月樓不必懷揣阿斗,太監羅悅聽此言忍不住笑出了聲,惹得慈禧淫威大發,下令將羅悅斬首。羅悅急中生智,謊稱昨夜神人將《長坂坡》戲中“倒流水”搬入園中,并帶慈禧去諧趣園察看了“倒流水”的奇觀。慈禧十分迷信,竟信了羅悅的話。事情一過,羅悅留下紙柬“使命已完,歸交法旨”,就遠走天涯了。今黑石與水相接處有慈禧所題“蘿月”二字,即諧羅悅之音。
樓趣在矚新樓。此樓外觀為一層大殿,內看為兩層樓,似樓非樓,別具奇趣。相傳矚新樓是京城怪才李濟才設計的。清漪園修好后,人們都贊形神兼備,天下無雙,唯李濟才嗤之以鼻。乾隆非常惱火,寫了一首打油詩“有井水長流,有殿又有樓,有房無地基,要臉還要頭”,李濟才見到此詩,立即到清漪園造了三處景致,一是仁壽殿前的延年井,此井水自外涌,所謂“有井水自流”;二是樂農軒旁的草房子,以八株柏樹為基,樹上有翹起的房檐,頂上蓋著草,大有農家風采,是謂“有房無地基”;三是澄懷閣,將大殿與樓閣兩種形式巧妙協調地聯結成一個整體,令乾隆心服口服,傳旨照澄懷閣的殿樓式樣修了許多殿,矚新樓即其中之一。
北京有句老話:“諧趣園的殿堂矮一寸?!边@說的是一個故事。諧趣園造好后,李蓮英為了搜刮民財,驗收時硬說所有的亭臺水榭、殿堂樓閣都矮了一寸。工匠們無奈,只好掏錢替李蓮英重修了海淀南大街的住所。再驗收時,諧趣園的殿堂又完全合格了。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文萃之邦
下一篇:莽莽關外山·千山之旅·千山·無量觀觀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