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九華山·仙城佛國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青陽縣西南,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周圍環繞著九十九座形態各異的山峰,如群星拱月。九華山面積100余平方公里,據《九華山錄》記載:“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戀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薄毒湃A山志》卻云:“九華山原名九子,是以一巖之名名全山。今全山名改,而本巖名不改?!?br>
傳說很久以前,九華山滿目荒涼,閔老漢帶著九個兒子日夜辛勞,終于把它變成豐產的寶地。有一個綠色水妖妄想水淹寶地,北斗星君施展神力,擊斃水妖,把寶地變成九座山巒,環繞如盛開的蓮花。此后,閔氏九兄弟分住在九個最高的山頭上,人們習稱其為九子山。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的是大詩人李白。他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序說:“青陽縣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按圖征名,無所依據,……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彼€在《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詩中贊美此山說:“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焙髞碇刑拼笤娙?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liuyu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劉禹錫也寫過一首《九華山歌》,詩前有引,云:“九華山在池州青陽縣西南,九峰競秀,神采奇異。昔予仰太華,以為此外無奇,愛女幾荊山,以為此外無秀。及今年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遠,不為世所稱,故歌以大之?!?br>
“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華山清幽絕塵,自古便是宗教圣地。最先占據九華山的是道教,歷代《九華山志》載有漢代竇伯玉、晉代葛洪、唐代趙知微等道家的活動和開元觀、白云觀、仙壇宮等道觀建造的史實。
佛教入山始于晉。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九華山芙蓉嶺下結茅為庵,拜佛念經。據說杯渡禪師能“乘杯渡水”,常?!翱郾堋薄L浦衅?,又有僧檀號者居之。佛教傳入九華山后,起初和山間的道教相互對立、斗爭,繼而相互妥協,最后合流。合流后的佛教又贏得了朝廷的器重與支持,進而取代了道教。
唐代時佛教盛極一時,唐開元七年(719年),新羅國(今朝鮮)王室貴族金喬覺渡海來到九華山,稱地藏菩薩轉世居于東崖峰巖洞,過著清苦的禪修生活,時稱洞僧。傳說他的兩個舅父上九華山勸他回去,卻被他的苦修苦行所感動,留下來老死九華山,后人修了“二圣殿”來紀念他們。唐貞元十年(794)農歷閏七月三十日夜,金喬覺趺跏圓寂,享年九十九歲。之后,九華山被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到了唐末,九華山寺廟已有十三座。此后各朝,九華山佛教進一步發展。明清兩代的鼎盛時期,佛寺達三百多座,清化城寺《增寮圖記》載:“天下佛寺之盛千僧極矣。九華化城寺平時寺僧且三、四千人,不能容則分東西兩寮,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于是各立門戶,紛建庵廟,以廣招徠,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人稱“九華一千寺,撒在云霧中”,享有“仙城佛國”之雅譽,并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分別為地藏、文殊、普賢、觀音四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
九華山今存古寺七十八座,佛像一千五百余尊,佛教文物一千三百余件。百歲宮還供有無瑕禪師肉身坐像。
九華山寺廟建筑頗為特殊,它不像其他寺廟強調莊嚴、雄偉和軸線的對稱,而是在整體布局上將山擬人化。《九華圖記》稱九華山“東為背,西為面,天臺為首,化城為腹,五溪為足”。因此,沿途看寺,可把九華山寺廟建筑群分成三個地區:由九華腳下至九華街,主要有甘露寺、半山寺、萬壽寺;九華街附近主要有化城寺、肉身寶殿、百歲宮、祇園寺,這里是九華山寺廟的中心,有“蓮花佛國”之稱;由閔園至天臺途中,則有九華蓮社、普濟庵、華嚴洞等。寺廟依山就勢安排廟宇,大多采用當地鄉村民居的建筑形式,外形樸實而精美,在色調和風格上具有皖南山區的民居特色,對中國寺廟建筑研究有很大參考價值。
九華山寺廟主要供地藏菩薩。地藏是梵文Ksitigarb-ha(乞叉底蘗婆)的意譯,意思是地藏像大地一樣,蘊含無數善根仁慈的種子。據佛經介紹,地藏菩薩是釋迦既滅之后、彌勒未生之前,眾生賴以救苦的大悲菩薩,他自誓必度盡六道眾生,始愿成佛。如今在肉身寶殿后尚有一匾,寫有地藏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睘槔柙樗鶗?。佛經說他“安忍如大地,靜慮如秘藏”,他是佛教大乘派的典型代表。
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像
寺廟之首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九華山中心的九華街,是全山寺廟之首。東有東崖雄立,南對鞭蓉峰,西面神光嶺,北靠白云山,四山環繞如古人詩云“內外峰圍涌玉蓮,過橋崖塔迥諸天”。
化城寺依山勢而造,前后四進,逐次升高,具有江南山區古寺建筑的特征。據《九華山志》載:此處在東晉隆安五年(401)就有來自印度的和尚筑室為庵。唐至德三年(757),青陽人諸葛節等建寺,請高僧金喬覺居住。唐建中二年(781),郡守張巖表奏朝廷,將寺院命名為“化城寺”。民間傳說:金喬覺來到九華山后,拜他為師的人很多,其中就有諸葛節。諸葛節第一次拜師時,衣冠楚楚,金喬覺因此執意不肯收他為徒。后來,諸葛節穿上布衣、草鞋,金喬覺方才同意。諸葛節拿出自己的錢,為金喬覺建寺。寺廟建成后,根據《法華經》中一典故,定名為“化城寺”?!斗ㄈA經》中說:一次佛祖釋迦牟尼和一個小徒弟下鄉布道,被山險所阻。小徒弟口渴腹饑,無力前行。釋迦牟尼只好點化一城,讓小徒弟前往化齋?;羌础盎怀抢敝?。
“化城晚鐘”曾為“九華十景”之一,《九華山志》加以詳細記載。只是金地藏創寺時的古鐘現已不復存在。現在的一口洪鐘,是清朝光緒年間所鑄,重約二千余斤,高一丈有余,鑄造精美,音質悠揚洪亮,用手輕叩即能聽到清脆悅耳的聲音。古書上有“每當紅日西沉,白云歸岫,蒲牢一擊,鯨鏗徐發,四山響應”的記載,九華山千名僧尼隨此鐘聲開始晚課。
化城寺大雄殿后為明代建筑的藏經樓,是目前九華山寺廟中最古老的一座房屋,能防火、防蟲、防塵,對研究我國建筑很有參考價值。藏經樓又是全山珍貴文物薈萃之處,藏有明版《藏經》、明代諭旨等。這套藏經有六千七百七十卷,印刷精致,至今保存完好。另外還藏有一套手抄佛經,字體朱紅,工整秀麗,傳說是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摻合朱砂精心寫成,被稱為“血經”。
金喬覺與肉身寶殿
金喬覺生有異相,奇骨聳出頭頂。二十四歲時出家,后來帶著一條名叫地聽的白犬來到九華。有一天,金喬覺正在苦心靜修,忽聽有人喊救命。原來是一猛虎正在追逼一少年。金喬覺指著猛虎讓白犬去咬,老虎嚇得急忙向一個石洞鉆去。由于鉆得太急太猛,把石洞撞出了一個老虎形的石印,后人就把這洞叫“老虎洞”。金喬覺從虎口下救出的少年正是九華山大財主閔讓和的兒子。為了報答救子之恩,閔讓和答應送給金喬覺“一袈裟之地”建寺。金喬覺解下袈裟朝空一展。袈裟立即變成天網,罩住了九華山九十九座山峰,和半個青陽城。城隍老爺嚇得跑到了城外,所以現在青陽的城隍廟還在城外呢。后來,閔家父子也拜金喬覺為師,出家修行。據《安徽通志》記載,金喬覺居九華山七十五年,他死后三年遺體依然綿軟,顏貌如生,撼其骨節有金鎖般的響聲,正好符合佛經所記載的菩薩再世的特征。又傳說在他逝世時,化城寺的大鐘悄無聲息地墜落于地,梁椽折斷了三根。于是人們在他逝世的南臺,立三級小浮圖供奉。這就是聞名佛界的肉身塔。塔周圍的殿宇即肉身寶殿。
肉身寶殿是佛教徒朝謁九華山圣地的主要場所。殿頂覆蓋鐵瓦,寶殿內有七級木質八角形寶塔,每層八面都有佛龕,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塔基、神臺、殿內地面都用漢白玉鋪成。殿前平臺下,有陡峻石階八十四級,取“九九八十一”再加三級之數。宋代詩人隱士陳清隱,曾作詩贊曰:“八十四級山頭石,風撼塔鈴天半語。五百余年地藏墳,眾人都向夢中聞”。到了明萬歷年間皇帝賜匾名“護國肉身寶塔”。在民間,人們把金喬覺去世的日期看作是地藏菩薩應化中國的涅槃日,認為是地藏王生日,每年舉行盛會來紀念。清人顧祿《清嘉錄》載:“七月晦日為地藏王生日,駢集于開元寺之殿,酬愿燒香。……昏時比戶點燈臺階,謂之‘地藏燈’。”清人郭麐曾作《七月晦日詩》對此表示異意:“萬百千燈并一炬,幽幽鬼火青如雨。人問哪識那落迦?但聞中有幽冥主。盂蘭盆會佛所傳,始自弟子目犍連。七月卅日夜燈火,考于彼法無有焉?!?br>
佛教寺內靈官像
九華山原有四大叢林:東崖寺、甘露寺、百歲宮、祗園寺。祗園寺在九華山化城寺東,東崖西麓,又名祗園禪寺,古名祗園、祗樹庵。明嘉靖年間初建,清嘉慶年間,寺院無人主持,于是將隆山和尚請來住持。隆山和尚率弟子在祗園開坊傳戒,擴建殿宇,使其規模成為全山寺院之冠,祗園寺亦成為“十方叢林”。所謂“十方”,是以東南西北四面和四角,再加天、地合為十方。
祗園寺前,有浮雕蓮花甬道,甬道有三種圖案:金錢、方形圖案、盛開的荷花。祗園寺甬道刻滿金錢是為了象征釋迦的圣跡。當年舍衛城的給孤獨長者皈依佛教,打算請釋迦到他家鄉說法,于是開始挑選園林來建造精舍。他看中了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園林,但祗陀要以黃金鋪地為價。后來祗陀也皈依了佛教,主動獻出了園林。這座園林便以他二人的名氏稱之,全稱是“祗陀樹給孤獨園”,簡稱“祗園精舍”,成釋迦圣地之一。
寺門內有“靈官”立像,故寺門又稱“靈官殿”。靈官是道教的神仙,供奉在九華佛寺里,大約是金元以后的事。金元時,王重陽創立全真道,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還說:“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不過在民間卻流傳著一個“因果報應”的故事:金地藏生前曾誤傷一虱蟲,成道后,一個不信仰佛教的狀元徑直來到肉身殿,取出鋼針,向金地藏遺骸右腿刺了一針,還說:“我倒要看看你是真身還是假身?!北淮痰牡胤焦鏉B出了殷紅的血珠。狀元見狀遑遑而去。金地藏的護法神韋馱四處巡視后回殿,問明原委,定要處死狀元。金地藏將生前誤傷虱蟲之事相告,并說這狀元是那只被扎死的虱蟲轉世。韋馱不聽金地藏命令,追過五溪橋將狀元打死。現在五溪橋邊還有一座“狀元墳”呢。金地藏很生氣,驅逐了韋馱,請來道教的靈官護法。寺門的靈官有三只眼睛,手舉鋼鞭,意即“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現在肉身殿下也有靈官殿,殿后正天門及甘露寺等處均有靈官塑像。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燕園·從王府花園到最高學府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仙蹤佛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