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形勢(公元前7年)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漢時期。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
西漢傳十三帝(包括王莽新朝),歷時230年。西漢疆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興,以其郡太大,稍量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于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西漢是在秦朝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劉邦建立漢朝后,一方面沿襲秦朝的郡縣制;一方面又消滅楚漢之戰中形成的東方異姓諸侯王,代之以同姓諸王,形成“郡國居半”的局面。同姓王強大后,同樣形成割據,景帝接受晁錯“削藩”建議,并平定了吳楚等七國叛亂。漢武帝時繼續削弱同姓王,鞏固中央集權。
漢武帝劉徹統治時期(公元前140至前87年),西漢國勢最盛。武帝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丞相的權力,在宮中形成一個新的權力中心,稱為中朝。中央軍力得到加強,司監察職任的部刺史開始設立,以執法嚴酷聞名的酷吏成批出現。長安和各地分別設立太學和郡國學,培養各級官員。經濟方面,統一漢初以來紊亂不堪的貨幣,實行政府專營鹽、鐵以及均輸、平準之法,打擊大商賈。漢武帝維持了政治的穩定,并以聚集的錢財發動對周邊各族的戰爭。
漢與周邊各族的戰爭中,與匈奴的戰爭規模最大,歷時最久。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采取集中兵力,主動出擊,各個殲滅的戰略,組建大騎兵集團,以大縱深迂回,遠程奔襲,連續突擊等戰法,命大將軍衛青、霍去病等多次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奪回河西走廊之地,并于西北邊境之地修筑長城、烽燧,列置屯田。漢與西域諸國的交通,也逐漸開通,西域三十六國陸續內屬,從而形成了經由河西走廊,分沿天山南北兩路,西越蔥嶺,以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陸上交通路線,后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漢武帝雖然完成了輝煌大業,但也耗盡了國力,加重了農民的困苦。豪強兼并現象日益嚴重,流亡的農民或淪為奴婢、佃客,或聚眾暴動。武帝晚年轉變政策,緩和矛盾,形成了昭帝、宣帝時期的小康局面。此后社會又險象叢生,官吏貪暴,商人盤剝,更甚于前。農民反抗、鐵官徒暴動頻繁。外戚王氏乘機控制了政權。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立新朝。而王莽新朝也改變不了沉積多年的社會現實,新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爆發了以綠林、赤眉為主的農民起義。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月,綠林軍推劉玄為帝,建立更始政權。昆陽一戰,劉秀率軍全殲莽軍主力,取得決定性勝利后,乘勝攻入長安,王莽政權亡。
西漢鐵盾(復制品)
上一篇:《西漢平異姓王之戰(公元前0~前195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西漢經營西域的戰爭(公元前108~前6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