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濟南之旅·濟南·七十二泉天下聞
濟南素有“泉城”之美譽,關于泉城之泉,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中已有記載。金代有人據(jù)民間的流傳,立一“名泉碑”,列舉了濟南境內(nèi)的七十二名泉。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有對濟南名泉水的描寫:“固寰中之絕勝,古今之壯觀也。”明詩人晏璧作“濟南七十二泉詩”,對濟南名泉勝水一一加以吟詠,自此泉城七十二泉的說法廣為傳布。元《名泉碑記》所記載的七十二名泉,有四十九處在現(xiàn)濟南市區(qū),二十三處在郊區(qū)。古人所謂“七十二”是泛數(shù),言其繁多之意,濟南之泉歷來不止七十二處。清沈廷芳《賢清園記》稱其泉“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共一百四十五處。1964年進行實地調(diào)查,僅濟南市區(qū)就有天然泉一百零八處。泉城泉水之盛,可想而知。
泉城泉水之所以成就,是因其地處山地與平原交接地帶,而山地又多由石灰?guī)r組成,巖層微向北傾斜,石灰?guī)r里大小溶洞極多,山地降水由地表滲入地下,蓄存于洞中。水勢自高向低,因此溶洞里的水順巖層或裂隙向北流動,當流至濟南北面時,遇不透水火成巖體阻擋,因而地下水便在濟南這一帶出露地表,形成眾多泉眼。
濟南的泉水甘美而清洌,水質(zhì)極佳且水溫四季均保持在18℃左右。濟南眾泉中很多名稱都是自其水的各異美味而來。湛露泉“泉如湛露味甘香……厭厭夜飲醉無妨”;東蜜脂泉“滋味美如飴”;西蜜脂泉“莫道脂甘能悅口,試將一飲勝天漿”,酒泉為“酒星炯炯映晴天,地下方知有酒泉。一酌飲來甘若醴,相逢誰是酒中仙”;而漿水泉則是“泉流乳竇比瓊漿,入口渾凝透骨涼。若比醍醐滋味異,較他馬潼更甘香。”
濟南泉水眾多,通常可分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zhí)度拇笕海恳蝗河蓴?shù)泉組成。在這百泉之中,趵突泉被尊為“天下第一泉”。宋詩人曾鞏任齊州知州時作《齊州二堂記》,正式賦予濼水以“趵突泉”之名。“ 趵突”不僅字面古雅,且音義兼顧。一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同時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涌時“卜嘟”之聲。五龍?zhí)兑酁槿敲唬⑽戳性谄呤小?jù)《水經(jīng)注》載,早在北魏以前即有此潭,叫“凈池”。五龍?zhí)端孢|闊,至深處黑碧不可測,似有五龍盤距,“五龍”因之得名。據(jù)傳說五龍?zhí)对翘泼麑⑶丨偣收G丨傇跒槔钍烂袼煤蠓鉃椤疤谱笪湫l(wèi)大將軍胡國公”,在此建府,因此五龍?zhí)兑步枨丨傊曈ⅰG迩r名學者桂馥曾為之賦詩:“名泉七十二,不數(shù)五龍?zhí)丁閯谒悴┦浚I添七十三。”
清劉鄂在其《老殘游記》中有一吟詠泉城佳句——“家家泉水,戶戶垂楊”。
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濟南舊城西南,泉自地下巖溶洞的裂縫中涌出,水分三股,勢若鼎沸。泉池略呈方形,面積畝許,圍繞石欄。晝夜噴涌的三股清泉,狀如三堆白雪。趵突泉古稱濼,兩千六百多年前的編年史《春秋》記載,前694年,“魯桓公會齊侯于濼”即此。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寫道:“濼水出歷城縣故城西南,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此泉又名檻泉,取自《詩·大雅·瞻印》中的“觱沸檻泉,維其深矣。”北宋詩人曾鞏任齊州(今濟南)知州時,在泉邊建“濼源堂”,并作《齊州二堂記》,正式賦濼水以“趵突泉”的名稱,“趵突”二字狀泉水跳躍騰出之貌之聲,形象、生動。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頫在《趵突泉》詩中贊道:“濼水發(fā)源天下無,平地涌出白玉壺”;“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散曲家張養(yǎng)浩也贊趵突泉:“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嘗吼半空雷”。清人懷應聘《游趵突泉記》描述了泉水騰躍的險象:“怒起躍突,如三柱鼎立,并勢爭高,不肯相下;噴珠飛沫,又如冰雪錯雜,自相斗擊。”清高宗(乾隆)南下游覽時看了趵突泉,興致勃勃地題了“激湍”兩個大字,并封為“天下第一泉”。
民間傳說,趵突泉是龍宮一把白玉壺噴出的寶泉。相傳很久以前,濟南城里有一個打柴為生的小伙子叫鮑全。有一年,他的雙親得了重病,因為家里窮,請不起大夫,只好眼睜睜地看著父母相繼去世。從此,他立志學醫(yī)以解除天下窮人病痛,便一邊打柴,一邊向南山一位和尚師父請教醫(yī)道。一天,鮑全碰到一個白胡子老頭,為老頭治了病,老頭見鮑全一天到晚為窮哥們治病太辛苦,就告訴他泰山黑龍?zhí)兜乃苤挝烈撸⑺徒o他一根拐杖讓他到那里取水。鮑全拄著拐杖很快來到泰山黑龍?zhí)叮霉照茹^桶下潭提水。誰知那拐杖見了潭水就鉆,把鮑全帶到水里。原來水底是龍宮,白胡子老頭是龍王的哥哥,拐杖是老頭的兒子所變。龍王感謝鮑全救了他的哥哥,要送給鮑全一件禮物。鮑全看上龍宮里一把不住地向外“骨突”冒水的白玉壺,就要了它。州官知道了這個消息,就派公差找鮑全“借”寶壺。鮑全知道這一借必無還,便趕緊在院子里挖了一個深坑把寶壺埋起來。州官差人在院子里亂挖亂翻,最后,終于挖到那把寶壺。可是寶壺怎么也搬不動,差役們有的扳壺嘴,有的扳壺把,有的使勁推,突然,“咕咚”一聲,壺口“呼”地竄出一股大水,直沖向半空,把幾個公差淹死了。濺起的水花灑滿全城,水花落處,即出現(xiàn)水泉,從此濟南變成有名的泉城。天長日久,這股水一直在冒著,人們根據(jù)它骨突骨突向外冒的形貌,叫它“趵突泉”。
珍珠泉
珍珠泉在濟南泉城路北的珍珠泉飯店大院里。泉池約1畝見方,泉水明凈清澈,一串串水珠從泉底上涌,如珠如璣,故名珍珠泉。清代王昶《珍珠泉記》云:“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xù),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磯,皆自底以達于面。”人們形容這里的景觀是“跳珠濺雪碧玲瓏”。附近還有散水泉、朱砂泉、騰蛟泉、溪亭泉等十一處泉水,均流入大明湖。清代劉鶚《老殘游記》所描繪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色,當主要在這一地區(qū)。
人們傳說,珍珠泉的串串“珍珠”是當年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的眼淚所化。遠古時代,歷山(今千佛山)下出了一個大賢人——舜,他從小就跟著當?shù)乩杳癜傩赵谏较赂N,在群體生活中逐漸顯示出超人的品格和才能,三十多歲就被人們推舉為首領。堯聽說后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后又將國君之位禪讓于舜。舜勤于政事,常四方巡視。有一年,舜遠行南方。不久,山東一帶久旱無雨,娥皇、女英便帶領父老兄弟早晚祈禱上天降雨,但姐妹二人膝蓋跪出了血,天空還是沒有一絲云彩。姐妹倆又帶領大家向龍王要水,人人雙手都磨起血泡,終于挖出一口深井。正在這時,南方傳來舜帝病倒于蒼梧的消息,娥皇、女英當即啟程南行。看著揮淚話別的人們,她們禁不住一串串淚珠灑落大地。突然,“嘩啦”一聲,淚珠滴處,冒出一股清泉,泉水像一串串珍珠汩汩涌出,這就是今天的珍珠泉。后人有詩曰:“娥皇女英惜別淚,化作珍珠清泉水。”
黑虎泉
黑虎泉在濟南老城的東南角,泉水自懸崖下深凹形的洞穴里汩汩上涌,清似瓊漿,綠如翡翠。泉水通過洞前三個石雕虎頭往外噴出,注入一方形池中,又爭先恐后地擠出池子,流入古老的護城河。黑虎泉很早以前已是游覽勝地,明代《歷乘》記載:“金虎泉,即黑虎泉也。崖下水出,匯為一池,湲湲有聲,流入城壕,其清可鑒眉須”。當時人劉敕曾這樣描寫黑虎泉:“噴珠飄練,澄徹可鑒眉睫。泉溢而出,轟轟下瀉,澎湃萬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若流,掛者若簾,瀉為園地,名曰‘太極’。池中屹然一巨石,水石相擊,珠迸玉碎,縲洄作態(tài),其聲如昆陽巨鹿之戰(zhàn),萬人鳴鼓擊缶……十丈外朦朦灑人,不寒而栗。”
關于黑虎泉的泉名,有這樣一個傳說:
宋代,這里還是一片荒野。一天深夜,村民們被吼聲驚醒,看見兩只猛虎正在相斗。一只黑色,一只金色,后來黑色的鉆進東邊洞穴,金色的逃進西邊泉中。天亮后,大家果然發(fā)現(xiàn)洞里面有一只曲身伏臥的老虎。天長日久,老虎不見了,在老虎伏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尊虎形石頭,石頭上長滿苔蘚,就像虎毛一樣。泉水從石虎下涌出,隆隆作響。尤其當夜半朔風吹入石縫,洞里常常回蕩著虎嘯般的吼聲。明代詩人晏壁《黑虎泉》詩描述道:“石蟠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據(jù)說,黑虎一直藏在洞中,已經(jīng)變成了神靈。每逢初一、十五人們常前去燒香焚紙,祈求黑虎神保佑平安,還建了黑虎廟,把泉也叫黑虎泉。
上一篇:離離原上草·陰山之旅·成吉思汗陵·一代天驕安息處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廟·萬世師表千古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