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長沙·清絕之地文光煥發(fā)
“世態(tài)紛紛,千古長沙,幾度詞臣”。清絕之地瀟湘是歷代許多騷人學士先后被貶謫、流落之處,其中與古潭州長沙結(jié)緣的不少。僅唐代就有褚遂良、沈傳師、裴休、宋之問、李邕、李白、杜甫、李龜年等著名書法家、詩人、音樂家,他們都在這里留有筆札、墨寶、詩篇或足跡。大書法家、中書令褚遂良大概是他們中最早的一個,而結(jié)緣最深的則當數(shù)有“詩圣”之稱的偉大詩人杜甫。
褚公“筆沼春云”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錢塘(今杭州)人,一云陰翟(今河南禹縣)人。他學識淵博,尤擅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為唐初四大書法家。他師承二王(羲之、獻之),得羲之真?zhèn)鳎咳蛔猿梢患遥瑢笫罆ㄓ绊懮醮蟆K郧楣⒅保瑸楣偾逭畹锰谫p識。《舊唐書·長孫無忌傳》載,太宗曾云,褚遂良“甚親附于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愛憐”。太宗臨終時,褚遂良受遺詔輔政。高宗即位,封褚為河南郡公,任尚書右仆射,故世稱“褚河南”。永徽六年(655),他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后,還笏辭官,使武則天大為震怒,險些被殺頭,后被貶為潭州都督。褚到潭州后,滿懷憂憤,曾在湘潭壺山建于晉代的千年古剎石頭寺疾書“大唐興寺”石額一塊,寄托匡扶大唐天下之意。石頭寺自此改稱唐興寺。唐興寺為著名風景勝地,傳說“瀟湘八景”之一“煙寺晚鐘”即指此。現(xiàn)山寺改為小學,“大唐興寺”石額仍嵌于校內(nèi)舊殿門楣之上。又在湘鄉(xiāng)感興寺臨池設(shè)宴賦詩,洗筆于池。人們傳說,自褚公洗筆之后,每春云四合,有浮云滃然,繚繞池上,似墨氣蓬勃之勢,因建祠紀念。宋紹定二年(1229),縣宰邵自信浚治洗筆池,重修祠堂,并借遺址斷碑“遠山崷崒翠凝煙”詩意,建凝煙亭于祠后。1944年亭被日機炸毀。祠前有半月形洗筆池,湘鄉(xiāng)八景之一“筆沼春云”即指此。可惜1972年筑堤防洪時被填廢。今祠尚存。大門兩旁有聯(lián)云:“行縣留芳躅,環(huán)池藹瑞煙。”祠柱亦曾有贊頌褚公之楹聯(lián):“洗墨有清池,碎金留逸少真?zhèn)鳎缫娙壶檻蚝?疾風知勁草,還笏報文皇顧命,休云飛鳥依人。”祠內(nèi)猶有珍品兩件:一為正殿前右廊壁間褚公臨《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碑勒“永徽四年癸丑□月十五日癸巳刻石”,為褚書《雁塔圣教序》之翻刻,剝落間風彩猶存;二是門廊左側(cè)石幢,元至治元年(1321)立,各面分別刻有魏了翁《祠堂記》、辰州路教授長沙張圖南修祠記及修祠官吏銜名。
詩圣托體瀟湘
“詩圣”杜甫在瀟湘度過了他一生中最后兩年悲涼的歲月,其中大部分時間在長沙。杜甫于大歷四年(769)春拖著病軀泛一葉小舟由四川輾轉(zhuǎn)潭州,時年五十六歲。他對“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的瀟湘之地深有感情,第一次經(jīng)長沙登岳麓山便表示了“物色分留與老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的居留之意。可惜現(xiàn)實給他的只能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的飄泊生活。
當然,杜甫在潭州也有值得高興的事情。其一是長沙百姓對他的熱誠與敬重。“金錯囊垂盡,銀壺酒易賒”,天寒地凍之時,他身無分文也能照樣沽酒。感激之中,他寫下了《客從》、《蠶谷行》等同情民間疾苦的詩篇。其二是結(jié)識了蘇煥其人。蘇煥,四川人,勇武過人,善使白弩,曾在巴蜀一帶殺富濟貧,有“白跖”、“弩跖”之稱。后專心讀書,考中進士,至潭州刺史崔瓘任幕府從事。一日,他無意中讀到杜甫詩作,驚嘆不已,即至湘江岸邊于一小船上拜會詩人。他將自己的詩篇誦讀給杜甫聽。杜甫聽罷大為驚異,第二天專作《蘇大御史訪江浦,賦八韻紀異》(并序),描繪昨日聽誦的感受:仿佛江中靈怪也出水憑窗傾聽,江水為之緩流,艙內(nèi)充滿金石之聲;二人相對而坐,若生不同時的司馬相如與揚雄面晤,杜甫興奮得幾欲白發(fā)變黑!從此二人結(jié)為忘年之交,過從甚密。其三是與李龜年重逢。李龜年是開元、天寶年間深得唐玄宗賞識的大音樂家。李白醉寫的“云想衣裳花想容”那三首清平調(diào),即他受玄宗之命譜的曲。玄宗退居太上皇之后,他流落江南。“每遇良宵勝景,常為人歌數(shù)闋,座客聞之,莫不掩泣而罷。”杜甫少年時代,在東京洛陽多次聽過李龜年的歌唱。長安十載,更熟悉李龜年教曲梨園的盛年。想不到國運多舛,云散風流,今日異地相逢,皆消退往日風華!余生相見,共憐衰老,多少離合悲歡!杜甫乃感賦千古絕唱《江南逢李龜年》以贈:“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岐王李范為唐睿宗之子,精通音律,其宅第在洛陽“崇善坊”。崔九為中書令崔湜之弟崔滌,作秘書監(jiān),與唐玄宗交好,其宅第在洛陽“遵化里”。少年杜甫,以高才得文壇前輩賞識,故得以出入名流宅第,聽賞龜年精湛技藝。
大歷五年(770),杜甫客死湖南。但究竟死在何地,葬在何處,一直眾說紛紜。《舊唐書·杜甫傳》云:“甫客耒陽,游岳廟,大水劇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令嘗牛炙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唐中葉以后,多持此說。今耒陽縣城關(guān)鎮(zhèn)原杜陵書院(今耒陽縣一中)內(nèi)有杜甫墓。圓形墓冢高1.5米,徑3米,正面嵌一橫碑刻“唐工部杜公墓”,落款為宋景定□年縣令王和。附近尚有杜陵橋、杜公祠等紀念性建筑。另一說認為,杜甫當時赴湘南訪友,在耒陽為洪水所阻,即回船北上,擬轉(zhuǎn)長安。不想因貧病交加,未出湘境即死于舟中。無力歸葬,只得旅殯岳州平江小田天井湖山麓。作為這一說重要佐證的是清末重修的《杜氏家譜》。其舊序稱:“我杜姓,始自京兆郡……其孫子美由左拾遺授職員外郎,晚游湖南,卒于潭岳之交,旅殯岳陽。所生二子,長宗文公早逝,次宗武公病難歸葬,囑其子嗣業(yè)歸葬偃師,又因干戈擾攘未果,爰葬平江,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從宗武定居平江到清末,已為第三十四代。其間明隆慶年間《岳州府志》對宗武定居事已有記載。《平江縣志》亦載:離小田不遠處杜家洞杜姓為杜甫后裔,舊藏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命杜甫為左拾遺的敕書。宋紹興二十三年朝廷還曾授予杜甫在平江的裔孫杜邦杰為承節(jié)郎,縣志上刻印有此圣旨。近年文物工作者已初步確認小田村為杜甫最早歸葬處。小田杜甫墓已列入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墓高出地面約2米,加上墓圍,占地約80平方米。墓葬分主室和左右耳室三部分,窯磚拱頂,青石覆面。墓前兩米多高大石碑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之墓”,為清光緒年間重豎。墓前有杜公祠。石門上嵌“詩圣遺阡”石匾。正廳三進,由四十八根石墩木柱支撐。磚墻青瓦,許多窯磚印有“杜文貞公祠磚”標記。現(xiàn)祠為光緒九年重修。原祠建于何年已無考。從現(xiàn)存蓮花石墩和發(fā)掘的石板雕刻看,似為唐代遺物。正殿右側(cè)原有“闡幽庵”。后當?shù)亍拌F瓶詩社”常吟詩作賦于此。
杜甫晚年在湘飄泊多處,除耒陽、平江有墓、祠等建筑以外,還有湘陰杜公亭、衡陽思杜亭、岳陽懷甫亭等寄托哀思之處。另外,杜甫家鄉(xiāng)河南偃師和鞏縣也有杜甫墓。據(jù)說是詩人靈柩寄厝岳陽四十三年后,他的孫子杜嗣業(yè)將其運回偃師,歸葬于洛水之濱。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瘦西湖·清秀婀娜,現(xiàn)幾分纖柔羞怯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舜皇山·湖南第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