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七星巖·江畔列七星
桂林市東郊小東江畔,矗立著普陀、月牙等山。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山形,認為普陀山四峰與月牙山三峰排列如北斗,北邊普陀山四峰像斗杓,南邊月牙山三峰像斗柄,故借北斗七星比擬,把兩山合起來稱七星山,并贊為“北斗懸列宿,南天標七峰”。
普陀山,挺立著以北斗斗杓四星命名的天樞、天璇、天璣和天權四峰。早稱棲霞山,唐時在山上建有棲霞寺。宋時,建有普陀寺,山亦更名普陀山。進普陀山山門,蹬百余級石階而上,再進“超塵靜境門”,有著名的普陀石林。石骨嶙嶙,石質似玉。相傳唐時,桂林人自普陀石林采石作一“瑞石”,上書“圣主大吉,子孫五千歲”,進貢皇上。唐太宗在九成宮看到后,非常高興,對李靖說:“碧桂之林,蒼梧之野,大舜隱真之地,達人遁跡之鄉。觀此瑞石,如符所兆,公可一巡乎?”于是李靖來桂,知瑞石采自普陀石林,就于石林側建“慶林觀”,并由唐太宗親筆題寫門匾。今石林上方有一空坪,即當年慶林觀遺址。
山門內有一亭,立三塊原散落各地的石碑: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逍遙樓”,宋代李彥弼的《湘南樓記》,明代包裕《重修廣西省城碑記》。山西麓有元風洞,古稱玄風洞,清風颼颼,炎夏時站在洞口十來米外,也會感到涼氣襲人。宋淳化元年(990),文學家柳開知桂州,曾到此避暑,并作《玄風洞銘》曰:“桂東叢峰,穴空通風。凄肌森襟,沒骨浸心。瑩雪若潔,凝冰若冽。”明代周進隆也題《玄風洞》詩曰:“七星第一發光彩,誰識天公深主宰。元風颯颯洞前來,掃破炎荒清瘴海。”“炎荒”指南方炎熱荒遠之地,“瘴海”形容瘴氣彌漫,如同海洋一樣。一“掃”一“清”,氣勢不凡。
普陀山山境清幽,寺觀比鄰,歷來為尋幽探勝的文人墨客所青睞。唐代張叢《七星山》詩曰:“巖岫碧孱顏,靈蹤若可攀。樓臺煙靄外,松竹翠微間。玉液寒深洞,秋光透遠山。憑君指歸路,何處是人寰?”詩中描繪了煙霧樓臺,青山松竹,洞里如同玉精瓊漿凝結而成的石鐘乳,沐浴在秋光中的遠山,詩境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清代劉名譽《普陀山》詩曰:“普陀原只在心頭,南海飛來恰桂州。削玉辰峰窗外列,環羅癸水望中收。云移紫竹三山外,風老黃葵七月秋。最是扶筇歸去路,泛泛鐘唄足清幽。”據佛教傳說,普陀山在南海,故詩中曰“南海飛來恰桂州”。“辰峰”指七星山,因北斗星也稱“北辰”;“癸水”即桂水,指漓江。中間四句描繪了普陀山的景色。最后兩句的意境尤使人難忘:游客正要扶著筇竹歸去,忽然從清幽的山間傳來清脆的寺廟鐘聲及和尚誦經聲,不禁留連忘返。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九江·江湖匯聚潯陽城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開封之旅·朱仙鎮·汴京門戶說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