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恒山·恒山英魂“楊家將”
塞上恒山是北宋名將楊家父子曾經戰斗過的地方,至今恒山一帶還留有許多楊家將的征戰遺跡,并廣泛流傳著他們據天險抗契丹的動人故事。
在懸空寺底層圍墻上設有圓窗,從窗口向外眺望,可以看到在對面怪石嶙峋的山腰崖壁上有許多又大又深的斧鑿石洞。當地人傳說這些石洞是魯班準備在恒山翠屏峰和天峰嶺之間修造一座大橋時斧鑿的。而據近人考證,北宋名將楊業鎮守三關時,曾在這一帶的懸崖上修筑堡壘,架設吊橋棧道,這些大石洞就是那時留下的遺跡。
楊業是人們傳誦的“楊家將”中最主要的人物。他早年在北漢政權劉崇手下擔任將領,與遼國騎兵作戰,每戰必勝,人稱“無敵將軍”。后來北漢被宋滅掉,楊業歸附宋朝,宋太宗任命他為代州刺史。北宋雍熙三年(986),契丹國內政權交替,年幼的遼圣宗耶律隆緒繼位。宋王朝想趁其政局不穩之機,奪回五代時被石敬塘割讓給契丹的燕云十六州,解除遼國不斷南侵的威脅。宋太宗下令三路出兵北伐,其中西路由潘美任主帥,楊業任副帥,王侁任督軍。在出擊的頭兩個月里,楊業指揮出雁門的大軍英勇殺敵,一連收復四州失地。正當乘勝推進時,卻傳來了東路軍貪功冒進、慘遭潰敗的消息。宋太宗命令潘美、楊業放棄四州,率四州百姓內遷。楊業審度當時敵情,提出了聲東擊西的策略,以避開敵人主力,但遭到潘美、王侁的反對。他們堅持讓楊業出兵雁門,與敵硬拚,并說楊業懷有二心。楊業無奈,只好帶兵先行出擊雁門關,果然陷入敵軍主力的包圍中。待撤到與潘美約好的匯合地點陳家谷時,潘美、王侁貪生怕死,早將軍隊撤走。楊業孤軍奮戰,最后中箭被俘,絕食三日而死。事后宋太宗革除了王侁的官職,并降潘美官職三級。楊業雖死,他的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卻被人們世代傳誦著。
在恒山翠屏峰西側的山梁上,有十幾個高聳的土臺,傳說這是楊業之孫媳、楊門女將穆桂英當年大破洪州的屯兵大營和點將校場,人稱“點將臺”。
相傳穆桂英出身將門,她的老家就在恒山西南六十里的穆桂英山下的穆柯寨。她自幼經文習武,后在穆柯寨舉旗逞強。北宋三關元帥楊延昭之子楊宗保(即楊業之孫),兩次攻寨未下,卻在交戰中看上了這位女中豪杰。于是在穆柯寨楊宗保和穆桂英結為夫妻,穆桂英隨夫歸宋,勇破天門陣,險殺遼將白天佐,巾幗英名威震遼邦。白天佐自天門敗陣后,養精蓄銳八年之久,隨后出其不意發起進攻,把楊延昭圍困于洪州。穆桂英此時身懷六甲,得知洪州危急,毅然掛帥出征,屯兵于洪州城南的翠屏峰上。
翠屏峰點將臺東臨恒山峽谷天險,西連龍山群峰,南通關南地,北臨渾源州,地理位置十分理想。當時穆桂英擬用緩兵之計,下令三軍依山據險,以逸代勞,伺機破敵。不料先行官楊宗保交戰心切,私自出陣,結果兵敗退進一條小峪,后人稱之為“敗楊峪”。在此危急關頭,穆桂英揮兵向山下沖去,但未下至半山,即因胎動劇痛,無法前行,便在此處歇息,后人稱此地為“誤陣坡”。待疼痛稍緩,穆桂英又向山下沖去,沖到臨近山腳的一片洼地時,腹如刀絞,生下了楊文廣。這個山洼從此便叫“落子洼”。此時楊宗保也從敗楊峪轉戰而來,穆桂英不顧產后體虛,將楊文廣用鎧甲裹在懷中,重上戰馬,與楊宗保并肩拚殺,最后終于殺敗遼兵,救出楊延昭,使洪州轉危為安。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漓江·怪石趣聞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泉州之旅·泉州·悠久“鯉城”著名僑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