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岳陽樓·前朝遺物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岳陽樓旁有不少前朝遺物供人觀瞻,引人探究。其中重要的有鐵枷、鐵梢、鐵鼎等。
鐵枷
鐵枷在岳陽樓下湖灘上。據光緒《巴陵縣志》載,鐵枷原有五枚。今僅存三枚,為便于游人觀覽,其中一枚已移至岳陽樓臨湖坪臺上。
鐵枷長2.6米,厚0.34米,兩端各呈燕尾形,尾尖相距1.86米,枷中間有直徑為0.28米圓孔。因其形如古代枷鎖,故名鐵枷。亦稱鐵械、鐵砘。鐵枷鑄于何時,尚待考證。北宋《岳陽風土記》已將其視為“古物”,可見至少為宋以前遺物。張元忭《巴陵游覽記》云其為“晉伐吳”時之物,若鑄于晉,則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鐵枷質地異常堅硬,面呈黑褐色。每年洪水季節沒于湖中,枯水季節裸露灘上,歷千載風吹浪打而不銹不蝕,唯留斑斑點點少許窩痕,足見那時冶煉技術之高妙。從冶金史角度看,此乃屬珍貴的實物資料。
對鐵枷鑄之作用,亦是眾說紛紜。《岳陽風土記》列舉數種說法:“或云以此壓勝辟蛟蜃之患;或以為矴(碇,系船之石墩)石,疑其太重,非舟人所能舉也;或以為植木其內,編以為柵,以御風濤”,以為皆不足信《巴陵游覽記》謂此為晉伐吳時,“吳人以鐵鎖橫截之,此殆植標系鎖之具耳”。民間有傳其為呂洞賓助滕子京重修岳陽樓時攔洪分水之用,亦有傳其為太上老君制服巴蟒之用。
鐵梢
鐵梢狀似桶,高1米,直徑1米余,下有三短足置地,兩側有獅環可據。清末前置于君山崇勝寺,現置于岳陽樓正門前,左右各一。
從梢壁陽鑄銘文可知,此二物為南宋淳祐五年“孟府十位”鑄造,各重1000斤。據光緒《巴陵縣志》考,孟府即孟珙府。孟珙少隨父從軍,以功授承信郎。淳祐時,適為荊湖安撫制置使,坐鎮荊襄,抵御元兵,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他領兵時雷厲風行,士兵懼畏,平日則樸實待人,令人親近。他“遠貨色,絕滋味”,篤于學,“邃于易,亦通佛學”。常獨自掃地焚香,隱幾危坐,蕭然事外。因而深得上下敬重。他在岳陽也多有建設。《宋史·孟珙傳》云其“建祠岳陽”,明《岳州府志》亦云“慈氏塔、晉沙門妙吉祥創,宋制置使孟珙修”。既如此,他府中十人捐資為崇勝寺鑄造鐵捎則全在情理之中。
其形既如桶,何以名梢?且又為何鑄造此物?《巴陵縣志》謂“不知何以名之”,“亦不知何用”。后有李鐘麟《游君山記》云:鐵梢后來可能為僧人貯水器皿,且甚神奇:貯以“清冷之水,僧人云:此水常盈不竭,掬而洗之,令人目明”。故有人謂其為祭器。
鐵鼎
鐵鼎在岳陽樓正門前兩鐵梢之間。塔式,高3米多,分三層。上中層為空心塔式,下層為三足鼎爐,每足成獅頭形。鼎腹有“孚佑帝君祠”與“共賴神庥永垂千古”銘文,四面有對稱拱門。門上均鑄篆體聯語,門間隔處飾有龍紋。中層上部出檐翹首仿木結構,角上均有鴟尾,垂銅鈴。頂端有寶瓶。鼎上部1966年被毀,1979年按原樣復制。
據鼎腹銘文可知此鼎原為岳陽樓澆鑄。“孚佑帝君”乃道家對呂洞賓之尊稱。岳陽樓為呂仙“停云地”,在清代一直供有呂仙像,故有“孚佑帝君祠”之稱。鐵鼎尚有款識兩條,一云“光緒癸卯七月,漢陽鐵廠制造”,一云“欽命太子少保頭品頂戴督眾,湖北漢陽鐵廠前工部左侍郎盛飭廠建造捐助”。由此可知此鼎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七月,由洋務派人物盛宣懷令漢陽鐵廠鑄造。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八公山·劉安與八公山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南京之旅·莫愁湖·化愁解憂莫愁女君臣對弈勝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