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云龍山·似云似龍亦道亦佛
云龍山在徐州城南,為徐州名勝之冠。山勢蜿蜒起伏,有九節(jié)山頭,長達(dá)3公里,以第六節(jié)為最高,海拔142米。第一節(jié)山頭為古代建筑集中地,山上松柏蓊郁,樓臺掩映。北宋大文學(xué)家蘇軾在《放鶴亭記》中,曾描述云龍山景色:“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fēng)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關(guān)于云龍山名稱的來歷,《古今圖書集成》引《大明一統(tǒng)志》說:“云龍山……山有云氣蜿蜒如龍,故名。”此外還有幾種說法。明代董其昌撰寫的《重修云龍山放鶴亭記》碑說:“按史記,秦始皇東游厭王氣。漢高祖心自疑,避匿山中。呂后輒得之曰:‘季所居有云成五彩’云。而赤帝子斬王帝子,蓋龍德也。彭城之有云龍山,其得名當(dāng)以此。”但《史記·高祖本紀(jì)》中寫的是高祖“隱于芒碭
山澤巖石之間”。清代《江南通志》卷十四說“朱澤民記謂:宋武帝微時憩息此山,有云氣環(huán)繞之異”,又把漢高祖劉邦換成南朝宋武帝劉裕。還有一首古詩寫道:“西南妖嬈來神龍,奔騰欲赴大瀛東。罡風(fēng)一吹化作石,墜落彭門成古峰。”
放鶴招鶴情趣多
從北麓往左登達(dá)山頂,便來到門額題“張山人故址”五個隸字的庭院,庭院東側(cè)便是放鶴亭。亭飛檐丹楹,別致精美。旁有飲鶴泉,南10多米處還有一座招鶴亭。
張山人,即北宋隱士張?zhí)祗K。張?zhí)祗K(1041—?),字圣涂,自號云龍山人。好詩書、花木和音樂,崇信道家哲學(xué)。其時,早年曾受道家思想熏陶的蘇軾任徐州知州,與張?zhí)祗K十分投洽。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春,張?zhí)祗K建放鶴亭,養(yǎng)兩只仙鶴,清早放出,晚上招回。蘇軾為此撰《放鶴亭記》:“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最后“放鶴”和“招鶴”兩歌寫道:
《似云似龍·亦道亦佛》古詩句出處: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宛將集兮,忽何所見?矯然而復(fù)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似云似龍·亦道亦佛》古詩句出處: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飽汝。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當(dāng)年,蘇軾常常帶著賓客、同僚甚至歌伎到放鶴亭來飲酒,張山人也“慣作酒伴”。蘇軾每每大醉而歸。山上黃茅岡東有一陡削石壁,其右角鐫“石床”二字。相傳,蘇軾與張?zhí)祗K等人登云龍山游玩,醉臥此石,路人見之則大笑。蘇東坡醒后,吟詩一首,云:“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山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聲落谷秋風(fēng)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放鶴亭曾多次重建,1979年又加整修,并將原來懸掛的乾隆所書“放鶴亭”匾額改用蘇軾筆跡重制。亭南招鶴亭為后人根據(jù)蘇軾《放鶴亭記》中“招鶴歌”增建。兩亭之間的飲鶴泉舊時為“自然液水”,“雖雨旱無增減。或云飲之可愈疾。時有云氣出其中,去地七百余尺”(北宋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記》)。今井已枯。
三磚殿覆三丈佛
從放鶴亭往東,便至興化寺。因依山崖雕鑿而成的釋迦牟尼佛像高11.52米。大雄寶殿后壁利用巖崖構(gòu)筑,后檐距石崖只有三行磚,故稱“三磚殿覆三丈佛”。
佛像闔眸微笑,法相莊嚴(yán)。據(jù)志書記載,石佛頭像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雕鑿,前胸和兩臂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臬司(按察使)劉孟倬的父親和徐州知府王黽承出資添刻。相傳,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太武帝拓跋燾駐軍云龍山,派人因山就勢雕鑿了這座石佛。北宋賀鑄在《和張謀甫游石佛山》詩序中也說:“按《南北史·彭城圖經(jīng)》,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太武南侵瓜步,……明年春旋師渡淮,復(fù)流連徐方,再旬始北去。今彭城南五里,因山鑱佛,高十許丈。”但拓跋燾是歷史上滅佛“三武”最早的一個(另兩個為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難以想象他會下令開鑿云龍山的大石佛。但大佛鐫刻于北魏卻是可信的。拓跋燾之后,北魏幾個皇帝如文成帝拓跋浚、孝文帝拓跋寵等都篤信佛教并大造佛像。大石佛附近兩壁小造像的年號題字有一處題北魏太和十年(孝文帝年號),大石佛雕琢當(dāng)在此以前。佛像鼻高目長,頤豐肩寬,也似北魏鮮卑族人的容貌。
大佛氣勢宏偉,僅耳內(nèi)就可容納四、五人。舊時游人到此,必入耳稍坐片刻。兩壁依巖雕刻的二百多尊小石佛,大多是唐宋的作品。覆蓋大石佛像的大雄寶殿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以后多次重建。殿巍峨雄偉,輝煌絢麗,門梁、柱礎(chǔ)等仍可看出明代的建筑風(fēng)格。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半坡遺址·仰韶文化的化石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海·佛光塔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