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黔西之旅·觀音洞·舊石器文化遺址
觀音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于黔西縣城西南30公里的沙井,是目前長江以南地區(qū)最大的一處舊石器時代初期的洞穴遺址。遺址海拔1400米,四周為一個南北長約700米、東西寬約500米的封閉洼地,洞高出洼地15米,系石灰?guī)r構(gòu)成,長90米,寬2—4米,高2—8米。洞內(nèi)35米和46米處還有南北兩個支洞。西北有一股小泉流經(jīng)洼地匯入觀音洞下方的兩個潛水溶洞。堆積大體從洞口向里逐漸變薄。離洞口約50米處洞身加寬,仍有包含石制品和動物化石的較厚堆積層。
1964年冬,中國科學院與貴州省博物館聯(lián)合進行試掘,1965年冬裴文中教授主持系統(tǒng)發(fā)掘,1972—1973年間繼續(xù)進行發(fā)掘,總共獲得四千余件石制品和以東方劍齒象為主的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石制品原料多為燧石,有石核、石片、石器三大類,其中石器約占百分之六十五。石器中百分之八十二為刮削器,還有端刮器一百余件,砍砸器八十余件,尖狀器七十余件,凹缺刮器近十件,石錐幾件,雕刻器幾件等。大部分石片和石核形狀不規(guī)則,另有一些規(guī)整的梯形或三角形石片。觀音洞古人類加工制造石器尚未形成固定的技術(shù)和方法,但已有自己的特點:打片和石器修理技術(shù)主要采用錘擊法,極少部分似用碰砧法。兩刃和多刃石器較多,單刃極少,刃口多鈍厚。加工方式有單向加工、向破裂面加工和復向加工等。修整邊緣多在背面用石錘從垂直(或近于垂直)方向連續(xù)地打出魚鱗狀痕跡深凹的厚邊。總的來說,觀音洞文化石器大小懸殊,形狀不甚規(guī)則,但常經(jīng)過仔細的修整。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主要是牙齒、頜骨及一些肢骨等,分別為猩猩、獼猴、豪豬、竹鼠、狐、柯氏熊、大熊貓、最后鬣狗、嵌齒象、貴州劍齒象、東方劍齒象、馬、巨貘、中國犀、麂、水鹿、水牛、蘇門羚等二十三種,均屬大熊貓一劍齒象動物群成員。
觀音洞遺址的時代,屬于更新世中期,即舊石器時代初期,距今約幾十萬年。表土層以下的文化層厚3米多,分為上層(紅土)和下層(黃色堆積)兩部分,上下層的石器大致又可分為晚期和早期。晚期與早期比較,形狀較規(guī)則、刃口較平整的石器增多,砍砸器減少,尖狀器數(shù)量超過砍砸器,細小型石器所占比例上升。專家們初步認為,觀音洞晚期的時代大致與北京人時代相當,早期的時代可能略早于北京人時代。
觀音洞文化是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初期材料最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為了解中國南方廣大地區(qū)舊石器文化的發(fā)展和繼承提供了關(guān)鍵性的資料。繼觀音洞文化之后,1972年在桐梓縣九壩巖灰洞又發(fā)掘出一處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址。除出土一些石器和燒骨外,還發(fā)現(xiàn)一枚老年右上內(nèi)側(cè)門齒與一枚青年右上第一前臼齒。從石器加工技術(shù)、類型和風格上看,巖灰洞文化很可能是繼承觀音洞文化發(fā)展而來的。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惠山·無錫錫山山無錫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秦皇島之旅·昌黎·昌黎山海甲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