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九龍壁·九龍壁之冠
說起九龍壁,人們首先會想到矗立在北京北海公園中的九龍壁,豈不知在山西大同城內,還有一座比它大四倍的九龍壁。這座九龍壁創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比北海九龍壁早建三百五十多年,原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照壁。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古的一座九龍壁。清人方坦曾作《九龍壁歌》,極言九龍壁的奢華與雄偉。詩中說:“琉璃照壁盤九龍,之而恍惚騰云中。傳是前明代王府,規模直似皇居崇。運斤既極大匠巧,陶埴更費官窯工。”“數仞雕墻飾金碧,萬民膏血涂青紅。”
大同九龍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與北海龍壁相比,在藝術風格上有不同特點。大同龍壁主龍的塑造手法是大處著眼,粗獷、灑脫,以整體氣勢雄壯恢宏奪人,顯得雄渾、古拙、碩壯、有力;而北海龍壁的主龍在雕塑手法上已反映出清代趨于細部精雕細琢的藝術風格。從構圖布局來看,大同龍壁是九龍戲水圖案,九條巨龍翻騰于波濤洶涌的云海之中,以主龍為中心,左右對稱的位置是一對淡黃色的行龍,次為兩條中黃色的盤龍,再次為兩條紫色飛龍,最外兩側是兩條黃綠各色相間的坐龍。九龍姿態各異,有的盤曲回旋,有的昂首欲飛;北海九龍壁布局則是二龍戲珠圖案,九龍之間注意到彼此的聯系,對稱中雖小有變化,但顯得拘謹、規則。從雕塑風格考察,北海龍壁某種程度是仿照大同龍壁建造的。可見大同九龍壁堪稱龍壁之冠。
山西大同九龍壁
關于大同九龍壁上的九龍戲水圖,在大同一帶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遠古之時,玉皇大帝把呼風喚雨的差事交給了一條龍。這龍一年到頭走遍天下行云布雨,天下百姓逢年過節就抬著三牲貢品到龍王廟感謝龍王的功德。此龍雖不負天下重托,但仍不能使人間各處都風調雨順。于是玉帝又調遣了八條巨龍與這條龍一起行事,并封此龍為頭龍。百姓聞知,九州方圓三百座龍王廟擺下了好酒好菜,九龍大吃大喝,個個酩酊大醉,接著一同躍入天空,頓時瓢潑大雨傾盆而下,河堤決口,洪水泛濫。九龍玩耍盡興,便顧自到山間睡大覺去了,這樣大水過后又是幾個月的干旱。百姓見此怨聲載道,哀呼“一龍治水風調雨順呈太平,九龍治水天旱雨澇不均勻”。頭龍醒來,方知大事不好,只得趕緊去播雨救旱。百姓的哀怨驚動天庭,玉帝傳旨召回九龍,把它們分遣到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頭龍鎮守中央,監視八方。后來人們便依據這個傳說在龍壁上雕刻了“九龍戲水圖”。
大同九龍壁不僅壁面構圖生動,而且陪襯部分也匠心獨到。其頂部由琉璃瓦覆頂,頂下有琉璃斗拱支撐,下部須彌座以藍、綠琉璃磚砌筑,敦實而富麗,上雕四十一組二龍戲珠圖。腰部各種動物浮雕刻于七十五塊琉璃磚上。壁前修有一處倒影池,池中一泓碧水,九龍倒映池中,清風徐來,水波微興,九龍逐波趕浪。這種設計可謂是大同龍壁勝于他處龍壁的又一絕妙處。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畫山·九馬天然迷畫師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福州之旅·三山·二塔聳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