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泉州之旅·泉州·東方大港絲路起點
泉州面臨東海,海岸線曲折,有優越的天然良港。早在南朝時,即已有海外往來。唐至五代,泉州的海外貿易漸趨繁榮,到宋元時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海上絲瓷之路”的起點,從這里把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銅鐵器、藥材、酒、紙等源源不斷地送往世界各國,同時,又從海外運回大宗番布、木棉、乳香、沉香、玳瑁、犀角、象牙等物品。當時泉州有個聚寶街,店鋪里擺滿翡翠、琥珀、鉆石、瑪瑙等,舶貨充斥,人來人往,路為之塞。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巴都他來泉州,見到后渚港“大海船百艘,小者無數”,不禁夸贊它“為世界唯一之大港”。據專家估計,當年泉州市舶稅收入,約占南宋王朝全部財務收入的十分之一,在泉州經商者,來自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泉州被稱為“黃金海岸”和“富州”。
唐宋兩代,國內門戶開放,外商云集海港。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繁盛,有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商人、旅行家、傳教士來泉州僑居,在宋元時,多達數萬人,其中有許多阿拉伯人。他們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動,結下了深厚情誼,有的外國人長居泉州,成為皇朝委任的官員,如阿拉伯人蒲壽庚,擔任泉州市舶司官員長達三十年之久。有的與當地人民通婚,成為中國的少數民族——回族。泉州成為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梁。
為了紀念中外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1959年,在泉州小開元寺東側創建了“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設“泉州灣古船陳列館”、“海外交通史石刻陳列室”和“古外銷瓷陳列室”。
古船陳列館里,有一艘1974年泉州灣出土的古船復制品。古船殘長24.2米,寬9.15米,可載重200噸以上。這是一艘尖底型多桅船,從現存船體造型和結構看來,它可能是福建建造的中型遠洋海船,是宋以后沿江、沿海四大船型之一的“福船”前身。隨船出土的還有數千斤的香料木以及胡椒、貴重藥物,唐宋的銅鐵錢、木簽,宋代陶瓷器、貝殼、象棋子以及閩地各種水果核等。這些文物對研究泉州的海上交通及古代經濟貿易有很高的價值。
古石刻館里,有二百多件宋元時期的宗教石刻,如墓碑、墓蓋、雕像、寺堂建筑的石構殘件等,是旅居泉州的外國人的遺物。其中有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婆羅門教、基督教等的遺刻。墓碑上的文字多種多樣,有阿拉伯文、波斯文、聶士脫里(古敘利亞)文、拉丁文、八思巴文和漢文。這些文物是研究宗教藝術、宗教發展史及海外交通史的珍貴史料。
古代外銷瓷陳列館陳列著從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三百多件展品。中國瓷器名天下,泉州陶瓷器自五代起即已外銷,宋元時已遠銷亞非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館中陳列的瓷器,充分反映了泉州地區的制瓷業的輝煌歷史。
上一篇:莽莽關外山·松花江之旅·長白山·東北三寶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常州·中吳要輔八邑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