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杜甫草堂·流寓成都結茅屋
公元759年冬,為避“安史之亂”,杜甫自甘肅流寓成都。在他的朋友、西川節度使嚴武幫助下,他在西郊浣花溪傍草堂寺結茅屋而居。詩人在此寓居近四年,寫下了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二百多首詩。晚唐時,杜甫故居漸頹。對杜甫景仰備至的詩人韋莊“欲思其人而成其處”,復蓋一茅屋。北宋時,鎮蜀的呂大防建杜甫祠堂于草堂遺址之上。歷代修葺以明、清兩次規模最大。現存主要建筑有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等。工部祠右側建有“少陵草堂”碑亭。園林總面積300畝,楠竹、梅園、清溪、小橋交錯其間,極富詩情畫意。
杜甫一生始終憂國憂民。住在浣花溪草堂時,一次偶逢“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困境,詩人長夜不眠、苦苦思索,喊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心聲,成為千古絕唱。
杜甫與西川節度使嚴武是在文學和政治上皆情投意合的世交。嚴武曾多次輕騎簡從造訪草堂。一些想攀龍附鳳的人便也攜厚禮去拜訪杜甫。杜甫對嚴武的知遇、造訪非常感激,曾吟詩云:“元戎小隊出郊垌,問柳尋花到野亭”、“寂寞江天云霧里,何人道有少微星?”對那些勢利小人則退還禮物,依然“振我粗席塵,愧客茹黎羹”。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題畫賦詩,精彩之作迭出。“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四首(其三)》)就形象生動地勾勒出詩人寓居草堂時見到的生機勃勃的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好痛別成都。今日草堂,仍似田園。杜甫當年泛舟百花潭,吟出“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現存工部祠右邊的“恰受航軒”的外形頗似停泊的樓船,就表現了這種意境。而杜甫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所詠的四株羅漢松,至今還屹立在詩史堂前后,懷念著他們的主人。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西安鐘鼓樓·洪鐘巨匾遺故事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南寧之旅·京族三島·海底明珠升水面蜈蚣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