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勢而動,宏觀把握》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由于司馬徽、徐庶的推薦,當時駐軍河南新野的劉備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崛起一方的計策,諸葛亮替劉備設計了一套方略,史稱“隆中對策”。諸葛亮的韜略展示了一幅逐鹿中原氣勢宏大的藍圖,通過隆中對策,我們可以勾勒諸葛亮韜略的理論支撐點,其中整體把握,宏觀分析,順勢而動,見微知著等特色,構成諸葛亮韜略思想的核心。
諸葛亮在隆中對策中首先分析了歷史走向,認為自董卓作亂以來,全國各地基本上處于英雄豪杰割據的局面。漢王朝中央集權的格局已遭到徹底的破壞,割據兼并是今后形勢發展的總趨勢。在這發展過程中,全國已形成兩大對立的割據集團,北方曹操起于微末,利用時機,依靠謀略,以寡擊眾,以弱勝強,鎮壓黃巾起義,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平定烏丸,擁兵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軍事、政治、外交、地理上均處于絕對優勢,不可與其爭強。東吳政權慘淡經營了三代,又有長江這一天險作為天然屏障,百姓已經安定,大批人才為其所用,這一派勢力只能在外交上作為盟國,不能兼并。除此之外,從地理上觀察,荊州是兵家必爭的戰略重地,北面有漢水、沔水作為屏障,南面一直到南海,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利用,向東可以連接東吳,形成犄角之勢,向西可以溝通巴蜀。而割據荊州地區的劉表盡管有地方數千里,帶甲十余萬,但“外貌儒雅,心多疑忌”,懦弱無謀,不懂軍事,看情況是無法長久據守這一戰略重地,與北部曹操、東部孫權抗衡。諸葛亮啟發劉備要對荊州問題深入考慮,利用目前的時機,設法奪取這一地區的控制權。
與此同時,益州也是一塊亟待占據的戰略要地。益州關塞重重,地形險峻,而且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漢高祖劉邦就是從這里奠定帝業的。益州牧劉璋懦弱無能,益州北部漢中地區在五斗米道教主張魯的管轄之下,人口眾多,地方富饒,卻不懂得撫恤愛惜,有才識之士都希望能有英明的君主來統治。
如果占據荊州與益州,派部隊守住險要之地,安撫境內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加強與孫權的外交關系,整頓內政。一旦天下形勢發生變化,派遣一位上將統率荊州之軍,兵鋒直指曹操占領的河南南陽和洛陽;再由劉備本人統率益州之兵,出擊陜西、甘肅等秦嶺以北地區,在戰略上形成東西夾擊,左右呼應之勢,使對方背腹受敵,前后挨打。諸葛亮的這一韜略,形同傳說中的常山之蛇,擊其頭則尾至,擊其尾則頭到,擊其腹則頭尾具至;又同螃蟹之螯,開合自如,鉗制有力,一旦落入其內,少有生還。
諸葛亮也正是觀察到劉備為皇室后裔,講究信義,四海聞名,延攬英雄,思賢若渴等等特點與自己的信仰、抱負、價值取向、政治觀念相吻合,才貢獻這一西據荊益,南和夷越,東聯孫吳,北抗曹操的方略,協助劉備統一全國,復興漢室的王霸之業。
諸葛亮的學識、氣魄、膽略、計策深得劉備欣賞,劉備此后的活動,也基本上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策中的路線展開。劉備以 “如魚得水”一詞形容得到諸葛亮的內心喜悅,諸葛亮則以合作者政治目標和人格修養符合自己所奉的準則,才選擇了當時實力最弱的劉備。
上一篇:《順勢而動:天下豪杰醞釀討伐董卓》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楊奉、郭汜死》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