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養晦,伺機而發》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劉備從小就具有喜怒哀樂不形于色的性格,在殘酷的政治、軍事斗爭中,這種性格就很自然地轉而成為一種韜略:深藏不露,韜光養晦。《三國志》所引《典略》一書記載這樣一件事:平原劉子平了解劉備的武勇,張純反叛事發,青州從事受命討伐,經過平原,劉子平將劉備推薦給從事,后在野外遇到敵寇,劉備受創,但他偽裝已死,一直等到敵寇撤離,才由故人以車載回,免于死難。
曹操助劉備攻滅呂布后,派遣劉備率領朱靈、路招攔截袁術,劉備尚未到達戰地,袁術即病死了。還在劉備沒有出發攻擊袁術時,獻帝的丈人,車騎將軍董承接受了獻帝藏在衣帶中的密令,由劉備主持誅殺曹操,劉備尚未發難。一次,曹操在閑談時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只有你劉備與我曹操而已,袁紹等人,不在話下,根本不值得一提。”劉備正在吃東西,聞言驚嚇得連筷子、勺子都掉在地上。恰在此時,驚雷響起,劉備乘機扭轉話題,忙說雷霆之威,竟令人如此心膽俱裂,巧妙地躲過曹操的懷疑。
劉備將自己的野心埋藏得很深,在投靠曹操時,使曹操與自己“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一旦時機成熟,又迅速脫離,獨立門戶。在投奔袁紹父子時,能使袁紹親自距離駐地二百里外迎接,羽翼豐滿時,又能及時脫離。
劉備在軍閥割據,斗爭激烈的動亂年代,之所以能夠左右逢源,化險為夷,游刃有余,逐漸壯大,除了他刻意樹立的政治形象之外,也還離不開韜光養晦,伺機而發,利用矛盾,順時而動的韜略修為。
上一篇:《韜光養晦,以退為進》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韜光養晦,守之以道》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