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雅高尚,確然不拔》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管寧回鄉后,魏文帝曹丕下詔用管寧為太中大夫,管寧堅辭不受。魏明帝曹叡即位時,太尉華歆要主動遜位,讓給管寧。明帝于是下詔說:“太中大夫管寧,崇尚道德,胸藏六藝。清正涵養,足以與古賢相比;廉潔清白,也可以著稱于當今之世。過去因為王道衰落,浮海到遼東,遁世隱居。我大魏承受天命以后,他就攜兒帶女回到了原郡。這就應了《易經》上說的神龍潛伏出升的至道、圣賢用世、棄世的古義。然而從黃初 (公元220—226年) 以來,朝廷的征命屢下,管寧卻動輒就用疾病推辭,拒絕違抗,不到京師。難道說在朝廷從政,就與生活情趣不合,將終生安樂于山林,進去后就不能出來了嗎?就是具有周公圣年高德劭的山野遺賢得不到降命敘用,那么他也聽不到啾啾和鳴的鳳鳥音。再拿秦穆公那樣的賢君來說,他還思念著要到山林中去詢問黃發婆娑的賢翁老叟呢!何況我德義缺乏,怎么能不愿意從你們這些大夫那里聞聽到圣賢之道呢!現在我就以管寧做光祿勛。禮節上有大倫,君臣之間的道德禮節,還是不能偏廢的。希望管寧務必要快些到來,讓我稱心滿意。”
又給青州刺史下詔說:“管寧懷抱道德貞節,潛藏隱居在海濱一隅,朝廷接連不斷下達征宣的詔書,但他卻違命不來,逗留盤桓,自命清高。他這么做雖然有隱士高人的操守,卻有失像考父那樣恭讓服從的高義,使我虛待多年。他只是想懷戀山林的安逸,一定要滿足自己的志向。難道他就不想想,即使在古人先賢中,不是也有翻然改節而讓當時的黎民生活昌隆的嗎! 日月流逝,大好時光正一天天失去,管寧修心養性、潔身自好,到底要留著干什么呢?孔子有這樣一句話: ‘我不與這樣的人交朋友,又能與誰交朋友呢?’現在就命令州別駕、從事、郡丞掾等,拿著詔書,采用禮敬的方式遣送管寧到我住的地方來,要賜給他安車、丞吏隨從、坐褥,和路途上的廚夫膳食,如果他上路了,你們要先行奏報。”詔書恩威并施,其言甚辯,極難違抗,但管寧接到詔書后,自稱草莽臣,上疏明帝說:“臣本是海濱孤獨卑微的草民,沒有務農,也不在士伍,卻偏偏福星高照,遇上陛下您承繼了大統。陛下的圣德可以同三皇比侔,教化流溢,好似唐堯虞舜。臣長期蒙受圣朝和陛下的恩典福澤,積年已有十二載了,臣實在無法仰答陛下對臣恩養的福庇。如今臣患病沉重,病臥在床已近彌留之際,確實無法行動。真是有違臣的大節。一想到此,臣就從早到晚戰戰兢兢、惶恐憂怖,深感無地自容。臣在太和元年(公元227年) 十一月就接到了由所在州郡下達的公車司馬的命令。第二年八月的甲申日又接陛下詔書征召微臣,賜給臣安車、衣被、坐褥,用規定的禮遇遣送臣。陛下賜予的榮光和尊寵,同時降臨到了臣的身上。陛下要優待、征用臣的詔書屢次到來,使臣驚恐不安,害怕地屏住氣息,心中沒了主意。臣當時就曾想自己陳述心曲,讓陛下聽聞,申述一下臣下愚拙的隱情。然而陛下的明詔嚴急果決,不讓臣寫申奏的章表,所以耽擱遲延,直到今天。當時,我真的以為陛下對臣天覆地載的大恩,差不多到了極點。想不到陛下又一次靈雨甘露的霖潤,比上一次還要隆重顯赫。臣于今年二月,又接到了由州郡所下達的陛下太和三年十二月辛酉日的詔書。陛下在詔書中重新賜給臣安車、衣服,讓州的別駕從事與郡的功曹以禮發遣臣上路,又特地賜給臣加蓋了玉璽的詔書,用臣做光祿勛。陛下在詔書中還親自秉持謙恭辛勞,引周公、秦穆自比,既有損君上,又謬譽臣下。受詔的那天,臣嚇得魂飛魄散,死都找不著地方。臣重新自省自查,臣的德不比商山四皓里的東園公、綺里季,但卻謬蒙陛下賞賜安車的榮耀; 臣沒有竇融那樣的大功,然而卻又謬蒙陛下賜予璽書官封的尊寵。像臣這樣駑拙卑下,好比劈柴樹枝的廢物,陛下卻讓臣荷負棟梁的重任; 臣垂死的殘命,還獲得了九卿的高位。我真害怕將來臣也有像朱博那樣被人說成鼓吹妖詐而被迫自殺的災禍臨頭。再有,臣年歲漸老,疾病日深,這些都有加無減。臣已經不能經受扶輿趕路到京城的顛簸,來擔負陛下交給我的重大責任了。臣仰望皇宮,徘徊庭院,謹拜上這道奏章,陳述下情,乞求能得到陛下的哀憐和明斷。懇請陛下收抑隆恩,接受臣的要求,放臣回歸山林,不要讓臣這把老骨頭扔在野外填街鋪路。”
從文帝黃初 (公元220~226年) 到明帝青龍 (公元233~236年) 這段時間里,朝廷啟用管寧的征宣詔命一道接一道,經常在每年的八月賜給他牛肉和美酒。還有一道詔書詢問青州刺史程喜說:“管寧為守節做得高尚嗎?你仔細看看他是不是老病癡狂癱瘓了?”程喜上書說: “管寧有個族人管貢做州衙的府吏,他家與管寧家比鄰。臣常常派他掌握經管有關管寧的消息。據管貢說: ‘管寧經常頭著一頂皂黑色的便帽,穿粗布的襦褲和粗布的裙服,隨著時節或穿單、或穿夾。出入門庭時,能自己拄拐杖,不必有人扶持。每逢春夏秋冬四時的宗祠祭祀,他就勉力自強,改加衣服,戴著絮巾,穿著在遼東時就已有的白布單衣,親自奉上祭獻的供飯肴饌,叩頭跪拜完成祭祀的禮儀。管寧從小就死了母親,已不記得母親長的是什么形象了,祭祀時他常常特地給母親多加幾觴酒,并且禁不住泫然流涕。此外,他家的居宅離河水只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他常到河里洗洗手足,到菜園子里瞧瞧。’臣估摸管寧前后辭讓征詔的意思,是他自己認為他一直生長在潛居隱逸的環境中,不習慣做官,加上老邁年高,智力衰退,也已不宜為官。所以才一再稽留遲延,經常地執意謙讓遜退。這只是管寧想要保全自己晚年的心志和行為,不是什么清高自守。”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太仆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也都舉薦管寧說:“臣等聽說,龍鳳隱藏或跳走,是要等待、看到有德的人出現了再回來;聰明睿哲的賢人潛藏遁跡,是要等待合適的時機再有所行動。所以在岐山鳴唱,周朝的王道就隆興;商山四皓做了輔佐老臣,漢朝的帝運就轉安康。在臣等看來,太中大夫管寧,順應了天地二儀的中和,匯總了九德的純正端懿。他的品質樸素,包含文彩,內質素雅,冰清玉潔,心隱玄虛,志存澹泊。喜愛黃老,熟習六藝。洞徹儒道奧妙,胸懷古今韜略,包容道德玄機。中平年間,黃巾軍興起,華夏慘遭傾覆動蕩,王室的綱紀也廢馳頹荒。管寧就是為了躲避當時的戰亂禍難,才乘船渡海,在遼東羈留旅居了三十余年的。在天庭遇到困難的時刻,管寧到海外暫時藏匿了他的鋒芒。他循跡隱居,養就浩然之氣,潛心于儒墨之學。三教九流,他都能潛移默化,對世俗民情,他也能熟知曉暢。黃初四年(公元223年),我朝的高祖文皇帝曾向群公眾臣籌謀咨詢,想要搜求山野中的賢良人士,已故的司徒華歆就曾薦舉過管寧,并遣派公車特地去征召他。管寧被征后,也從遙遠的邊裔海隅振動羽翼,向著回朝應宣的歸途翻旋翱翔。在行路途中,不巧他碰到了困頓和災厄,患了一場病無法入朝。高祖當即就拜他為太中大夫,許他暫時在家靜養。烈祖明皇帝即位后也很嘉許贊美他的道德,也曾任命他為光祿勛。但管寧當時由于重病彌留床榻,同樣沒能上路進京。如今,管寧的舊病已經康復,年歲雖已有八十歲了,但仍神清志爽,絲毫沒有衰弱疲倦的老態。他面對四周的蓬篳柴門,偃臥憩息在荒村窮巷,吃著稀粥,兩天合起來吃一天的糧。但是他仍然終日吟詠著《詩經》、《尚書》,安貧樂道的高尚情趣一點也不改變。他雖窮困,但卻能做到清通豁達。不管遭到什么危難,他都必定能安然度過;不管經歷什么危險,他都不改易他的節操。他金石一般響亮的名聲,美玉一般溫潤的色澤,時間過去得越長久,就越是明顯昭彰。據臣等考察、估摸他的始來終去,恐怕正是皇天所賜,理當由他來贊襄我大魏朝,輔弼明君,以致于昌盛和諧。現在,朝廷三公職位還空缺著,這使得我們群臣下屬不由得不引領盼望。過去殷高宗武丁曾繪刻了傅說的畫像,四處尋求這位夢中天賜的賢哲;周文王也曾用龜甲占卜以求良輔。更何況管寧已經被前朝屢次薦表,他的名聲德望已經非常顯著,然而他卻久久地棲止延遲,未能及時地被征召引進。這樣恐怕不是遵照先帝的明訓、繼承并完成先帝從前早有的遺志的辦法。陛下即帝位,繼承先帝的大統王業,臣民們對陛下的圣明的崇敬已經與日俱至,超越了當年幼稚登基的一代名王周成王。陛下每每發出合乎道德的聲音,凡有舉動都要向師傅咨詢求教。如若陛下能繼承文帝、明帝二祖招賢的故典,用對待國賓的大禮招納年邁才高的賢臣,以此來增加和睦淳熙的氣氛,那么我大魏濟濟的王化,將能與前代圣王并肩比美。管寧心志清純高尚,性情恬靜澹泊。他的行跡,可與前賢的軌范比擬;卓絕的品德行為,可以說四海之內沒有第二個。臣等看遍了前代帝玉以玉帛征召來的那些遺賢,諸如申公、枚乘、周黨、樊英這幫人,估測他們的淵源來歷,觀察他們品行的清濁高下,都還沒有像管寧這樣能砥礪風俗,能具有如此獨特出眾操行的呢!實在應當準備好禮帛和玉璧,用完備的禮儀征召求聘他。仍然應獎授給他幾、杖,延請他登上大學的講壇,鋪陳上經書典籍,與他共同坐著講論經籍道義。讓他對上調正政理,協和我皇的太極隆運; 對下撫助百姓,理順他們的正常的倫理次序。相信管寧征用后,對光大增益我大魏的王化,必然大有可觀。如若管寧固執己見,像《詩經》中所說的:我的心雖然不是石頭做的,但卻像磐石一樣堅定不移的話。如果管寧一定要堅守終老箕山的心志,一定要追踵前賢隱居洪崖不出的榜樣,一定要走巢父和許由這兩位高士道路的話,也是我大魏圣朝與陶唐、有虞功德相符的驗證,它也能使我朝優待賢良的美好名聲傳揚萬代,永垂千載。管寧入朝應征和留鄉隱逸,這兩者雖然一出仕,一家處,道路不同;一俯就,一仰止,異體別流。至于他們在興隆政治、美好風俗上的積極作用,則是同一的。”
朝廷特地具辦了安車蒲輪、捆束好了禮帛,并備好了玉璧去禮聘管寧,正好趕上管寧病故,享年八十四歲,于是朝廷任命管寧的兒子管邈做了郎中,后來升為博士。
管寧面對高官厚祿,晏然不動,既不向公孫度屈膝,也不向曹魏政權低頭,雖不應命,然柔光外照,鋒芒內斂,割據者也并不以為忤。實際上,管寧是不滿當時的現狀的。管寧對于曹魏的禮聘,堅辭不受,任憑詔書數下,我自巍然不動,但他不硬碰,而是以柔克剛,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堅持一貫的信仰。他的一生,為拒絕合作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范例。
上一篇:《治道為先,征伐為后》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零陵、桂陽》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