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遠為基: 曹丕稱帝》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左中郎將李伏、太史丞許芝向曹丕上書說:“魏應該取代漢,經過占驗河圖和緯書,很多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大臣們因此都上表,勸魏王曹丕遵從上天的意志,順應官員和百姓的愿望,取代漢朝,登基稱帝,曹丕不同意。
十月十三日,漢獻帝在高祖廟祭祀祖先,將自己要做的事報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張音帶著符節,捧著皇帝璽綬以及詔書,要讓位給魏王曹丕。曹丕三次上書推辭,然后在繁陽亭筑起高壇,二十九日,登壇接受皇帝璽綬,取得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號,大赦全國。
十一月初一,曹丕尊奉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仍然使用漢朝的歷法,行皇帝的禮儀、音樂;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曹丕追尊自己的祖父魏太王曹嵩為太皇;父親魏武王曹操為武皇帝,廟號為太祖;尊奉母親魏太后卞氏為皇太后。改漢朝封的諸侯王為崇德侯,列侯為關中侯。大臣們封爵、升遷,各有不同。又把相國改稱司徒,御史大夫改稱司空。山陽公劉協奉獻自己的兩個女兒給魏文帝曹丕作妃子。
魏文帝曹丕要重新頒布歷法,侍中辛毗說:“魏朝遵循虞舜和夏禹一脈相承的繼承關系,順應天命,合于民心;只有商湯、周武王,依靠武力征伐統一全國,才會更改歷法。孔子說:‘實行夏朝的歷法’,《左傳》說:‘夏朝的歷法,最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我們為什么要和它相反呢?”文帝稱贊并采納了辛毗的建議。當時,大臣們都稱頌魏朝的功德,貶損漢朝。散騎常侍衛臻卻闡述禪讓的大義,稱贊漢朝的功績。文帝看了衛臻幾次說:“普天下的珍寶,我要和山陽公共同享用。”文帝要追封母親卞太后的父母,尚書陳群上奏說:“陛下以圣明的德性,順應天命,創立大業,革除舊制,應該永遠成為后代遵從的典范。根據典籍記載,沒有分封婦人土地和爵位的制度。記載禮儀的典籍中,只有婦人附從丈夫的爵位。秦朝違背古代的制度,漢朝又繼承秦朝的體制,都不符古代君王的法令和經典。”文帝說:“你的看法很對。不要封太后的父母了。”并寫下了這一建議,確定為制度,保存在收藏檔案的臺閣。
文帝對侍中蘇則說:“以前攻破酒泉、張掖的時候,西域曾派使臣至敦煌,貢獻直徑一寸的大珍珠,可否再讓他們送來?”蘇則回答說:“如果陛下以教化潤澤全國,威德遠及沙漠,不求珍珠,也會有人送來; 向人要求才得到,已無珍貴可言。”文帝沉默不語。
文帝征召中郎將蔣濟為散騎常侍。當時曾有詔書賜給征南將軍夏侯尚說:“你是我非常信任的重要將領,特別委以重任,隨你作威作福,有殺人和赦免人的特權。”夏侯尚把詔書拿給蔣濟看了。蔣濟抵達京城,文帝問他有什么見聞,蔣濟回答說: “沒有什么可稱道之處,只聽到了亡國之音。”文帝聽后很生氣,臉上立刻變了顏色,問他為什么這么說。蔣濟如實回答說: “ ‘作威作福’,《尚書》中清楚地將它寫作誡律。天子無戲言,古人對這一點非常慎重,還請陛下明察!”文帝立即下令追回給夏侯尚的詔書。
文帝要遷徙冀州籍士兵的家屬十萬戶,充實河南郡。當時,天大旱,又鬧蝗災,百姓饑饉,朝廷各部門都認為不可以,而文帝態度卻很堅決。侍中辛毗和朝廷大臣請求晉見,文帝知道他們要勸諫,板起面孔等著,大家見他臉色不好,都不敢說話。辛毗說:“陛下要遷徙士兵家屬,理由是什么?”曹丕說:“你認為我的作法不對?”辛毗回答說: “確實不對。”文帝說: “我不和你討論。”辛毗說: “陛下不認為我不成才,所以將我安排在陛下身邊,作為咨詢的官員,陛下怎么能不和我討論呢?我的話并非對我個人有什么好處,而是為國家著想,有什么理由對我發脾氣呢!”文帝不答,起身要進內室;辛毗在后面趕上,拉住他的衣襟,文帝猛地拽過衣襟,頭也不回地走了進去,過了很久,他又出來,對辛毗說:“辛佐治,你把我逼得太急了。”辛毗說: “遷徙民眾,既失人心,又缺少糧食,所以我不得不力爭。”這樣,文帝只遷徙了五萬戶。文帝曾出外打野雞取樂,對官員們說:“射野雞,實在令人高興!”辛毗對答說:“這對陛下來說,的確是件高興事;對我們這些臣子,可是件苦差事。”文帝默然無語,以后就很少出來打獵了。
辛毗、衛臻、陳群等智士重視文化傳統的力量,將曹魏的統治納入傳統的軌道,以贏得社會輿論的首肯,減少對立面,化解各種阻力。
蘇則、蔣濟、辛毗深明事理,精通韜略。所上計策以正為本,以遠為基。
上一篇:《以迂為直,旁敲側擊》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以退為進:曹操退讓封地》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