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爾尼雪夫斯基生平簡介,車爾尼雪夫斯基歷史評價,車爾尼雪夫斯基怎么死的?
尼古拉·加甫里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Γаврилович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1889),十九世紀俄國杰出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反對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統治的不屈戰士。他是俄國解放運動史上第二代革命家——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的卓越領袖。這一代革命家繼承了前一代貴族革命家的傳統,擴大了和群眾的聯系,提出了徹底的民主主義的革命理論和綱領,為下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斗爭奠定了基礎。列寧稱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先驅者”。
1828年7月24日,車爾尼雪夫斯基誕生在伏爾加河邊的城市薩拉托夫。他父親是一個牧師。車爾尼雪夫斯基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普希金和萊蒙托夫贊頌自由的詩篇,喬治·桑和狄更斯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小說,是他童年時代的啟蒙讀物。進入中學以后,他開始閱讀別林斯基和赫爾岑的作品,又親身體察農奴制度下的現實生活,從而對社會政治問題產生了興趣。1846年,18歲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考取了彼得堡大學文史系。他的唯物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世界觀便是在大學時代逐步形成的。
當時在彼得堡,圍繞著農奴制改革的問題,展開著激烈的思想政治斗爭。平民知識分子革命運動方興未艾。它的創始人別林斯基的革命活動正達到了最高峰。在這里,年青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既能更清楚地看到農奴制度和沙皇統治的腐朽反動,也能更強烈地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他對大學課堂里講的東西沒有多少興趣,而把大部分時間用來讀書和獨立思考。他廣泛地閱讀文學、歷史、哲學、經濟、自然科學,甚至工程技術方面的書籍,但是最吸引他的是果戈理的小說,別林斯基后期的文學評論,以及赫爾岑和費爾巴哈的哲學著作。
在大學里,車爾尼雪夫斯基結識了彼得羅舍夫斯基派的一個主要成員哈內科夫,并且通過他和這個派建立了聯系。彼得羅舍夫斯基派是一個以平民知識分子為主的革命組織,激烈反對農奴制度。它的成員多數是青年,他們定期舉行秘密集會,研究哲學和西歐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討論各種社會政治問題,包括如何在俄國發動革命。這個組織的活動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思想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848—1849年歐洲革命給車爾尼雪夫斯基以極大的震動。他急切地盼望俄國也早日發生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并把政權交給最下層而人數最多的階級——農民、雇工和工人。他在1848年的一篇日記中說:“在人類最終目的的信念方面,我已完全成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極端共和主義的擁護者……”。他堅決反對沙皇政府對這次歐洲革命的干涉。當得知尼古拉一世派出重兵去鎮壓匈牙利革命的時候,車爾尼雪夫斯基極其憤慨。他說:“我是匈牙利人民的朋友,我希望俄國人在那里被打敗,為此我隨時準備犧牲自己”。
1850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大學畢業。這時他已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了。他回到故鄉,在一所中學擔任語文教員。他的革命思想和嶄新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的歡迎,但是卻為反動保守的校長所不容。1853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和當地一位醫生的女兒奧爾伽·華西里耶娃結婚,然后夫婦一同移居彼得堡。
到首都以后不久,車爾尼雪夫斯基就寫出了他的著名的學位論文——《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由于論文的強烈的批判性和戰斗性,彼得堡大學一直拖延到1855年才舉行公開答辯。這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發表的第一篇長篇論文。他以唯物主義理論為武器,向唯心主義美學觀點和當時流行的種種“為藝術而藝術”的謬論進行了大膽的挑戰,在美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美是生活”這一著名定義。他指出,美不是藝術家的幻想捏造出來的,不是“絕對精神”的體現,而是現實的客觀屬性。藝術作品中沒有一點東西不是現實生活所提供的,藝術的美是現實的美的再現。他還進一步指出了美的階級性。因為既然美是生活,那末不同階級的人由于生活不同,對美的觀念也就各異。但由于還沒有掌握唯物辯證法,他經常片面地強調生活而貶低藝術的意義,把藝術看成只是消極地再現現實。雖然他認為藝術應當是“生活的教科書”,但是還不能充分認識藝術對改造現實生活的積極作用。
車爾尼雪夫斯基重返彼得堡以后,寫了一些文章向《現代人》等雜志投稿。《現代人》雜志是在俄國社會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一個刊物。它在普希金的參與下于1836年創刊。1846年起詩人涅克拉索夫任雜志的主編,但它的理論支柱是別林斯基。1848年別林斯基逝世后,《現代人》的理論水平有所下降,亟需充實編輯力量。從車爾尼雪夫斯基最初的一些來稿中,涅克拉索夫就看出了這位作者的才智,便請他來負責雜志的文學批評欄的編輯工作。車爾尼雪夫斯基欣然同意了。1857年,年青的文學批評家杜勃羅留波夫接替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工作。車爾尼雪夫斯基便專門負責雜志的哲學、經濟和社會政治問題各欄。車爾尼雪夫斯基以他的革命思想使雜志的戰斗立場變得比先前更為鮮明和堅定,并使它成為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革命民主主義陣營的喉舌。
十九世紀五十——六十年代是俄國革命形勢高漲和農奴制度危機日深,直至最終崩潰的時期。廣大農民不堪忍受日益加重的剝削,紛紛揭竿而起。農民的斗爭威脅著貴族地主階級的統治,使一部分地主,甚至沙皇本人也感到有進行某種改革的必要。1856年,亞歷山大二世宣布決定進行自上而下的農奴制改革。地主階級力圖在保留自己的土地所有制和其他權益的前提下對農奴制度作一些形式上的改變。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一開始就對改革不抱任何幻想。他堅定地捍衛農民的利益,認為要解決農民問題必須徹底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全部土地無償地分給農民。1857年6月,他在給《現代人》雜志的撰稿人澤列內依的信中說:“請問,難道不能堅持以下的原則嗎?每一個耕作者應當是土地的所有者,而不是雇農;他應當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土地承租人或地主而勞動”。在公開發表的言論中,由于嚴格的書報審查制度,車爾尼雪夫斯基不可能直截了當地說出自己的全部革命主張。但是他特別強調以下兩個觀點:第一,解放農民時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土地;第二,農民不向地主繳付任何贖金。例如,在《解決農民問題的新材料》(1859)一文中,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在解放農民時,至少要把農民目前所耕種的份地給他,不許有任何的“割切和更換”;至于在份地不足的地方則應予增加。在另一篇文章中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如果給農民的份地過小,或是要求支付贖金,那還不如不給土地。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進行公開的理論宣傳的同時,還開展了秘密的實際革命活動。在改革前夕,他寫了著名的革命傳單《領地農民同情者致領地農民書》,以有力的論據和通俗生動的語言揭露了這次改革的欺騙性。他對農民說:“你們不會從沙皇那里得到你們所要的那種自由。你們是地主的農奴,而地主是沙皇的奴才,沙皇是站在地主之上的地主。這就是說,沙皇和地主們原是一丘之貉”。他號召農民作好準備,待等時機成熟就舉行武裝起義。車爾尼雪夫斯基和他的戰友杜勃羅留波夫從1859年起就準備建立一個秘密的革命組織。車爾尼雪夫斯基利用自己在陸軍學校里教過書和編過一個軍隊刊物的條件,逐步把一些士兵和進步軍官團結在《現代人》雜志的周圍。在首都的一些高等學校里也有一批革命青年被組織了起來。為了團結全國的革命力量,必須和流亡在國外的赫爾岑及其《鐘聲》報采取一致行動。五十年代的赫爾岑在思想上還沒有完全消除對沙皇的幻想。1859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專程去倫敦和赫爾岑會晤,幫助他認識自己的迷誤,同時和他商量如何共同開展反對沙皇統治的革命斗爭。
1861年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所謂解放農民的法令和廢除農奴制度的宣言。農民在名義上得到了“自由”,可是他們原來使用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地主奪去。為了取得很小一塊份地,農民要繳付巨額贖金。在贖買土地以前,農民仍要為地主承擔各種“臨時義務”。改革一宣布,所有官方的和自由派的報刊都表示擁護,車爾尼雪夫斯基主持的《現代人》則表示沉默。當時在合法刊物上是規定不許登載直接反對政府法令的文字的,所以沉默便是對這場大騙局的有力抗議。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寫了一篇題為《沒有收信人的信》的長文,深刻地揭露了農奴制改革的實質。文章把俄國比作一件破爛不堪的舊衣服,認為現在是停止綴補它的時候了,必須立即從頭到腳換一身新衣。文章準備在《現代人》上刊登,但是書報審查機關不予通過,直到1874年才在國外首次發表。馬克思對這篇文章評價很高,不僅做了詳盡的筆記,而且幾乎全部譯成了德文。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革命活動使沙皇政府把他視為眼中釘。1862年6月,政府勒令《現代人》停刊8個月,緊接著在7月7日,又非法逮捕了車爾尼雪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彼得一保羅要塞的阿歷克謝半月堡的單身牢房里被囚禁了將近兩年。1864年,政府以偽造的“陰謀顛覆現行制度,策劃暴動”的罪名判決他到西伯利亞的礦山服苦役7年,然后終身流放在那里。在漫長的監禁、苦役和流放生活中,車爾尼雪夫斯基忍受了種種折磨、凌辱和迫害,但是始終堅持革命立場和信念。1875年,政府派遣東西伯利亞總督的上校副官到流放地勸他向沙皇請求寬恕。只要在一張擬好的文稿上簽一個名,就可以立即獲得自由。可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絲毫不為之所動,大義凜然地說:“我為什么要請求皇上赦免呢?我認為,我被放逐只是因為我的頭腦和憲兵長官舒瓦洛夫的頭腦構造不同。就為這一點而請求饒恕嗎?”
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捕以后,國內外的革命者和先進人士都十分關心他的命運。恩格斯說:“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這位偉大的思想家,他對俄國有無數的貢獻,把他長年流放在西伯利亞的雅庫特人中間而對他施行慢性暗殺,將永遠成為‘解放者’亞歷山大二世的可恥的污點”①。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他堅持世界的物質統一性,物質的第一性和意識的第二性,以及世界及其發展規律的可知性。1860年發表的長篇論文《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是他在哲學方面的代表作。在本文中,他明確地指出了哲學的黨派性,認為各種哲學學說都是反映某個社會集團的利益的,而哲學家總是某個政治派別的代表。所謂哲學的人本主義原理,簡而言之,就是把哲學的根本問題,即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問題,歸結為自然的人的身體活動和精神活動的關系問題。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根據醫學和各種自然科學對人的研究可以看到,人的精神活動不存在于人的機體之外,而是一種生理過程,是人的大腦的產物,而人的機體和大腦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如果把對人的這種分析擴大到整個自然界,那末也應當得出相應的結論。由此可見,哲學的人本主義原理是唯物主義的一種形式,是對唯心主義、二元論和宗教神秘主義的堅決否定。這篇文章發表以后,遭到了反動的和自由派的理論家的猛烈攻擊,沙皇政府也大為震怒,認為它是一篇“動搖君主政權基本原則”和“煽動一階層仇恨另一階層”的作品。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義原理來自費爾巴哈,同時又比費爾巴哈前進了一大步。但是,車爾尼雪夫斯基畢竟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思想家。他還不能運用唯物主義去解釋社會現象和人類歷史。他經常把知識的進步和科學教育的發展看作社會前進的動力,而不懂得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對人類歷史進程的決定作用。他和赫爾岑一樣,“已經走到辯證唯物主義跟前,可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前面停住了”。①
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決反對封建農奴制度,同時也不希望在俄國建立資本主義。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列寧稱他為“資本主義的異常深刻的批評家”。②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資本主義和奴隸制度沒有本質的區別,因為勞動的買賣和人的買賣只是出售勞動時間長短和購買者對出售者的權力大小不同而已。他著重譴責了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因為它使勞動者變為無產者,使全部財產集中于少數人之手。他還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虛偽性,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自由只是強者和富者的自由,對勞動人民毫無意義。但是,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還不能一貫地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出發,而是經常從“道德”和“理性”的概念出發。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者。他認為俄國可以通過當時還存在的農民村社過渡到社會主義。他竭力主張保持村社土地占有制,由村社把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他認為村社土地占有制第一可以防止農民的無產階級化;第二可以使農民不斷改良土壤,更加積極地生產;第三有利于將來比較順利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的集體化生產。關于通過村社實現社會主義的問題并不是車爾尼雪夫斯基最早提出來的。可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對這個問題作了更為詳盡周到的論述。更重要的是他認為要使村社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必須徹底廢除農奴制度和推翻沙皇統治。這就是說,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空想社會主義和革命民主主義是緊密結合著的。正是這一點,使得車爾尼雪夫斯基比西歐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高出一頭。但是,他不懂得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他沒有看見而且也不能在上一世紀的60年代看見:只有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的發展、才能為社會主義的實現創造物質條件和社會力量”。①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一個有著驚人毅力的頑強的革命戰士。在被囚禁、服苦役和遭流放的艱苦歲月里,他仍然不停地寫作。他留下的兩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怎么辦?》和《序幕》便是在這種環境中寫成的。前者寫于彼得—保羅要塞的囚室里,后者寫于西伯利亞礦場的窩棚中。《怎么辦?》是俄國文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第一次出現了一群堅決同農奴制度進行斗爭的革命者的形象。小說中描繪的建立在集體勞動基礎上的未來社會的美好圖景,反映了作者對社會主義的熱烈向往。當然,這種社會主義只是一種美好的空想。《序幕》是一部政治小說。它真實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之交的俄國社會,反映了農奴制改革期間的階級斗爭。作者著重揭露了自由派的反動本質,號召農民以革命暴力摧毀農奴制度,奪取政權。作者借主人翁伏爾根之口,表達了自己對農奴制改革的革命立場和觀點。《序幕》的手稿經作者的朋友秘密帶到倫敦,在馬克思的幫助下于1877年在英國出版。列寧對上述兩部小說有很高的評價。
1881年,民意黨人刺死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在加強鎮壓革命的同時,也采取了某些欺騙群眾的籠絡手段。在這種背景下,車爾尼雪夫斯基于1883年被準許從流放地回到俄羅斯。這時,車爾尼雪夫斯基已經渡過了長達21年之久的監禁和流放生活。但是,政府不讓他回到彼得堡或莫斯科,只許他在里海西北岸一個偏遠的城市阿斯特拉罕定居。這時,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身體已經相當衰弱。當時唯一得到官方允許的工作是翻譯。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很大的精力翻譯了德國史學家韋伯的11卷《世界通史》,并且針對作者保守的、民族主義的觀點作了批判性的注釋。1888年,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他準備付印的《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第三版寫了一篇序言。這是他晚年所寫的一篇最重要的文章。他在文中進一步闡明了他的唯物主義美學理論,同時有力地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這篇序言,由于它的鮮明的革命性,遭到了審查機關的禁止,直到1906年才得以問世。列寧在談到這篇文章時說:“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偉大的俄國著作家,他從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終保持著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水平”。①
1889年,政府準許車爾尼雪夫斯基移居故鄉薩拉托夫。他在這里只生活了4個月,1889年10月29日夜間,因腦溢血而與世長辭。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569.html
上一篇:蔡特金生平簡介,蔡特金歷史評價,蔡特金怎么死的?
下一篇:達·伽馬生平簡介,達·伽馬歷史評價,達·伽馬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