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祖朱棣
一
元至正二十年(1360),正在前線同陳友諒進行著殊死激戰的朱元璋府中,傳出了呱呱墜地的嬰兒稚嫩而脆亮的哭聲。這哭聲,向炮火紛飛的龍江,向災難深重的華夏大地報告: 行省平章朱元璋又添了一個胖胖的兒子,朱標、朱樉和朱棡又多了一位同胞弟弟,中國封建皇帝的隊列中又將增加一位新人——朱棣。
朱棣的降生給慈祥的母親馬皇后帶來了歡樂,為英明的父親朱元璋帶來了征戰的勇氣和勝利的希望。
在父親勝利進軍的凱歌聲中,朱棣漸漸長大。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顯露出與眾兄弟姐妹的不同的非凡智慧。當朱棣長滿八歲的時候,父親朱元璋終于實現了恢復中華,開創大明江山的理想,成為明代開國大帝。
朱元璋一生得子26個,除了第9子和第26子早早逝去外,相貌奇偉,聰明伶俐的朱棣在眾兄弟中自小就倍受父母的鐘愛。朱元璋常常自豪地對朝臣們夸贊,棣兒酷似自己。在小小朱棣剛長滿十歲的時候,父親就封他為燕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宮廷要為朱棣諸兄弟確定宮城制式,朱元璋特別關照說,除燕王宮殿仍元朝皇宮制式外,其他各王府均不得引以為式。少年的朱棣已經成了父親朱元璋心中的明珠。
這時候的朱元璋經過十幾年槍林彈雨的征戰,又經過十幾年驚心動魄的政治改革,大明江山又穩固地建立起來了。但深謀遠慮的朱元璋每每想到宋、元兩代皇室孤立,宗室衰弱,朝廷有變宗室無力相助的血的教訓,總對現任的一些高級軍事將領放心不下。所以,他在強化皇權之后,便采取分封諸王,屏藩王室的措施來保證朱家王朝的世代永昌。
洪武十一年 (1378),在大明朝正式定都南京后,朱棣諸兄弟也都漸漸長大成人了。從這年開始,朱元璋就陸續將各親王派到他們自己的封國去。洪武十三年(1380),20歲的朱棣也進駐了北平封國。當時徐達奉命鎮守北平,朱棣這樣就跟隨徐達刻苦認真地學習兵法、練習武藝。
徐達為明朝第一開國元勛。徐達出身貧寒,世代以農為業,自小有大志。他言簡慮精,剛毅武勇,治軍有方,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朱元璋稱贊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庇。
徐達不僅是朱棣的師長,也是他的岳父。這月下老人正是皇上朱元璋。徐達的長女自幼貞靜,尤好讀書。朱元璋聽說她賢淑,便將徐達叫到跟前說,咱們是布衣之交了,過去君臣相契的率為婚姻。現在你的令女就同我的四子朱棣相配吧。徐達當然求之不得,也就欣然應下了這門親事。洪武九年 (1376),徐氏冊為燕王妃。
朱棣在徐達的嚴格教授下,練得一身好武藝,逐漸顯露出其杰出的軍事才能。后來胡惟庸、藍玉案發生后,當年跟隨朱元璋開創大明朝的開國元勛宿將幾乎全給株連殺光了。這樣北邊防御蒙古侵擾的任務,朱元璋就只能交給二子秦王、三子晉王和四子燕王承擔了。時稱他們為“塞王”。但是,秦、晉二王都先后死于父親之前,這樣只有燕王朱棣的軍事實權最大。朱棣并且還得到父親的特許,軍隊中小事立斷,大事方報知朝廷。他受著特別的器重。
當然,朱棣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不僅武藝高強,而且智勇有大略。在同入侵的蒙古軍隊交戰中,屢建戰功。
洪武二十三年 (1390) 正月,元將乃兒不花率眾南侵,朱元璋命令朱棣和晉王帶兵北征。晉王進入茫茫大漠后,膽怯不敢向前進兵。勇猛果敢的朱棣置生死于度外,獨自率傅友德等大將,揮師深入。途中哨兵獲悉,乃兒不花扎營迤都(今蒙古東南境內),朱棣命令全軍將士,緊追不舍。進軍中正遇大雪,不少將領又主張即刻停止深入。朱棣說,正因為天降大雪,敵人才毫無戒備,我們應該冒雪急行軍,打他個措手不及。北伐的明軍馬不停蹄地穿過茫茫雪野,出其不意地逼近了敵營,迫使乃兒不花未戰而降。不久,朱棣又出師至撤撤兒山,擒斬元將孛林貼木兒等數十人。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大喜,說:“將來肅清蒙古沙漠者,還須靠燕王!”后來,朱棣多次受命北征元兵,多有戰功,軍權日重,威名大振。
朱棣權力愈盛,兵馬愈強。加之他又兼燕京故元遺都的天時地利,便漸漸滋長了繼承皇位的欲望和野心。
洪武二十五年 (1392) 夏月,太子朱標憂悒成疾,瞑目歸天。因為朱元璋特別鐘愛朱棣,在太子逝去后,他一心想立朱棣為儲君。但朱標有5子,雖然嫡長早殤,但其次子允炆已長大成人。倘若舍孫立子,怕與禮不合。為這事朱元璋親御東角門,召開群臣會議。他說: “國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稱國有長君,方足福民,我想立燕王為太子,你們認為怎樣呢?” 文武百官聞言,相視不語。
諸臣為何默言不語呢?原來在朱元璋大封蕃王的時候,有個叫葉居升的官員以星象來借題發揮,上書朱元璋說,“親王們的封國太大,甲兵衛士太多,軍權過重,臣恐怕數世以后,尾大不掉,釀成象漢代的七王、晉代的八王之亂。”
當時,因為朱元璋正在興頭上,聽了葉居升這喪氣話非常惱火,立即下令將他抓住監牢,囚死獄中。自這以后,百官對皇儲王位諸事噤若寒蟬,再無人議論了。今天,朱元璋又要大家對儲君發表意見,官員們沉默許久,終于有學士劉三吾出班抗奏,他說:“皇孫年紀已大,并且又系嫡出,孫承嫡統,這是古今的通例。如果立燕王為太子,那么將置秦王、晉王于何地呢?弟不可先兄。我意不如立皇孫允炆!”群臣們聽罷劉三吾的話,覺得言之有禮,便齊聲響應。朱元璋見狀,無言以對,只好違心含淚立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雖立朱棣太子未成,但對朱棣愛心并未泯滅。朱棣一心繼承皇位的欲望也沒有就此罷休。
朱允炆生而額顱稍偏,酷似其父,為人仁柔少斷,迂闊懦弱。他16歲立為皇太孫,但朱元璋對他將接替自己治理大明朝,總是放心不下。每次令他賦詩,朱元璋多不喜歡。一次朱元璋以禁中觀看打獵,他令允炆屬對。這時一匹駿馬急馳而過。朱元璋隨口道,“風吹馬尾千條線。” 朱允炆對曰: “雨打羊毛一片膻。”朱元璋越品味越覺得這個對子太無氣度,頓時臉變怒容。
這時,身旁的朱棣將父親的心思全看在眼里,隨口對道: “日照龍鱗萬點金。”朱元璋聞言,拍手叫絕,“對得好,對得好哇!”就這樣,朱元璋愈加賞識朱棣,相反愈加對允炆不滿。其間,朱元璋曾有更換皇儲的想法,終又被大臣們勸止了。但朱元璋的這些言行,在客觀上更加點燃了朱棣取代皇孫,爭奪皇位的野火。
洪武二十八年(1395),在各位親王封國的時候,朱元璋選擇了些名僧進宮做諸王的師傅。有位法名道衍的僧人被派到了燕王的府邸。這道衍僧原本姓姚,名廣孝。蘇州人。出家為僧幾年,自稱得異人密授,能預知吉兇。他猜到朱棣欲稱天子的心理,得入燕王府后,一見到朱棣,便稽首道喜,“殿下當為天子。”
朱棣聽了自然喜出望外,待若上賓。道衍見朱棣尤信相術,就給他引薦兩人。一個姓袁,名珙,最善相術。一個姓金,名忠,尤善卜易。袁珙入見朱棣,也見面便賀。朱棣驚問,“為何拜賀?”他回道: “殿下龍行虎步,日角插天,怕不是個太平天子么!”隨后金忠為他卜筮,也得爻大吉。朱棣愈加飄飄然,一心要做大明朝的太平天子了。
就在朱棣雄心勃勃要奪取皇位的時候,時年71歲的朱元璋竟撒手拋開了他緊握了31年的皇權,離開了憂心重重的皇太孫,長辭人世,匆匆離去了。
22歲的朱允炆按照祖父朱元璋的遺詔,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登上了大明朝第二代皇帝的御座。同時,身居故元遺都北平的叔叔燕王朱棣,也正日夕窺伺著侄兒的皇位。這樣,朱姓皇族中一場爭奪皇權的血戰已是不可避免了。
二
朱允炆登極皇位后,首先遇到的一個嚴峻問題,是如何處理皇權與王權的尖銳矛盾。
朱允炆在祖父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有一次朱元璋非常自信地對允炆說:“我把防御蒙古的任務交給諸王,邊防既有保障,你就可以做個太平皇帝了。”朱允炆沉思后說,“邊境不安守有諸王抵御,諸王不守本分,由誰來抵御呢?”朱元璋反問說,“你的意見如何?”朱允炆堅定地回答:“用德來懷柔他們,用禮來制約他們。這兩條不靈,就削去他們的地盤,更換他們的封地。到沒有辦法的時候,只好用武力討伐。”朱元璋聞言有理,便高興地說: “對,再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了。”
朱允炆是個有識無膽,仁柔寡斷的年輕天子。即位后,他對各地蕃王叔父愈加不放心。為了應負這個局面,他首先起用了齊泰和黃子澄兩個親信。一天晚上,允炆把黃子澄叫到自己跟前,說: “先生你還記得東角門的話嗎?”子澄回道: “臣不敢忘。”原來在朱允炆還是皇太孫時,曾經坐東角門,問侍讀黃子澄,“諸叔父各就封國,擁兵自固,若有事變,我該如何對付呢?”黃子澄引用漢平七國的例子,為朱允炆出謀劃策。今天,他重溫故事,可見他對王權疑忌之深了。
事情的發展正象朱允炆預料的那樣,甚至比他預料得更快,更突然。
朱允炆與朱棣等親王的裂痕,在他操辦朱元璋喪事時就公開化,表面化了。本來按照封建禮法,在皇帝治喪的時候,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應該返回京都為父皇奔喪。但是朱允炆卻以齊泰偽造的朱元璋遺詔為據,令諸王留國中不得來京。當時燕王朱棣聞訊父皇去世,即匆忙南歸會葬。齊泰獲悉,即報允炆。允炆傳旨,命令朱棣不得入京,馬上還國,此時,朱棣已趕到淮安。他獲旨后,悲憤不及,只得灑淚北歸。
朱允炆既然知道諸王的勢力,當然不能置之不理。他決心用削藩的強硬手段,剝奪各位叔父的權力。
這時正好周王密告有不法事情,結果連燕、齊、湘三王也都牽連進去了。朱允炆與齊泰、黃子澄商量,借機行動。但先從誰開刀呢?齊泰主張先收拾燕王朱棣。黃子澄則認為,周、齊、湘、代、岷王過去就有犯法行為,先削五王名正言順。并且周王還是燕王的同母弟,削去周王的封國,就等于砍去燕王的手足。計劃已定,朱允炆即下令將周王朱橚抓起來,削去王爵,降為平民。同時岷王朱梗、代王朱桂、齊王朱榑的王爵也先后被削去。湘王朱柏則自焚而死。
朱棣聞訊,向允炆申救周王。允炆心動,但齊泰、黃子澄卻主張,趁朱棣患病,先發制人,發兵攻打燕王。朱允炆猶豫不決,認為燕王智勇過人,倉促用兵,把握不大,就暫時把這事擱置下來了。
朱棣雖遠離京都,身居北平,但京中發生的事情,他卻無不知曉。為了應付突發事變,朱棣日夕與僧人姚廣孝、袁珙、金忠等人謀劃。他們煽動朱棣說: “你年到四十,胡子過了肚臍眼,就要當皇帝了。”朱棣聽了左右權衡,覺得與其束手就擒,不如舉兵造反。
朱棣主意已定,便廣招士兵,選拔將校,以加快奪權的步伐。燕王府原來是元朝皇宮,既深且廣。朱棣就利用府邸花園選將練兵。他怕有人泄漏出消息,暗地里在宮內建起地下室,四周圍以高墻。室內督造兵械,室外養了無數鵝鴨,令它呱呱齊鳴,擾亂聲浪,以假亂真。
可凡天下大事,若要不知,除非莫為。朱棣日夕儲兵習武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鬧得南京城內,到處傳說燕王不臣,指日圖變。朱允炆急忙與齊泰、黃子澄計議,即命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謝貴、張信掌北平都司事,加強對朱棣的控制。
這時朱元璋去世已經一周年了。朱棣派他的三個兒子高熾、高煦和高燧進京參加朱元璋的祭奠儀式。祭奠活動之后,齊泰打算將三人扣做人質。魏國公徐輝祖是高熾三兄弟的親舅,他建議朱允炆說,在我三甥中,唯高煦勇悍無賴,他日必為后患,不如留住京中免得胡行。
朱棣就怕這一著,聞訊急忙遣人馳奏,謊稱病重,請求速遣三子北歸。允炆采納了黃子澄的意見,為免生疑心,暫放回三人,將來一網打盡。待高熾兄弟三人平安返回北平后,朱棣高興地說: “我父子重得相聚,真是天助我呀!”這樣他起兵奪權就無所顧忌了。
不久,有人告發朱棣的屬下犯罪,被張昺、謝貴抓去,執送南京。朱允炆下令譴責朱。朱棣見事不妙, 便披頭散發, 裝瘋賣傻, 奔走街頭。 他有時在街上搶奪市人的酒食。有時躺在地上,整天不起。張昺、謝貴到燕王府問視,時值盛夏。燕王府里卻生著火爐,火焰熊熊,朱棣身披羔裘,守在爐前,還渾身瑟瑟發抖,連連喚寒。二人見狀信以為真,暗報朝廷。這時,燕王府的長史葛誠密告謝貴說,燕王無病,萬萬不可放松警惕。
后來,朱允炆果然得到朱棣即要起兵的確切情報。便密令謝貴、張昺設計擒捕朱棣,并要都指揮張信配合二人完成掩執燕王重任。
張信昔日多被燕王信任,但受命之后不知所措,竟回告母親。張母大驚,說道:“聽說燕王當有天下,王者不死,你怎么能抓住他呢?”張信聞罷家母之言,即換過服裝,乘一婦女車輛,偷偷馳入燕府。
朱棣見了張信仍裝瘋賣傻。張信頓首說,“實告殿下,朝旨令臣下擒捕你,你果然有病,我就將你押解京師。否則應早為計議。”言至此,朱棣急忙起床下拜,說:“恩張,恩張,生我一家,全靠足下。”張信遂將京中的密旨,全部報告朱棣。
幾天后,朝廷的使臣趕到北平,要抓燕王府邸的官屬。張昺、謝貴等還按原計劃親督衛士,圍住燕府,命令速將犯罪的官屬交出。朱棣自稱病已痊愈,親自到東殿召見。他預先已按計劃將護衛將士埋伏在周圍的端門、禮門內。待張昺、謝貴趕到,朱棣下令只準謝、張二人入府,所帶衛士全被擋在門外。朱棣舉行宴會,親自招待謝、張。待酒過數巡后,朱棣命令,上瓜數盤。謝、張二人不知是計,連連稱謝。
燕王忽怒道:“今黎民百姓對自己的手足兄弟還能相互照顧,我身為天子的親屬,卻為什么生命危在旦夕呢?朝廷能這樣對待我,還有什么做不出來的事嗎?”
朱棣言罷, 擲瓜于地。 剎時兩殺出伏兵, 逮住謝貴、 張昺, 將其拖下殿去。 燕王朱棣丟下手中的拐杖,喊道:“我生什么病,我為奸臣所迫,以致于此。今天已擒獲奸臣,不殺何待?”遂將謝張二人梟首示眾。北平的守軍一時失去主帥,不戰而散。當晚,燕將張玉奪下九門,全城很快安定下來。
朱元璋在世時曾經規定,“朝無正臣,內有奸惡,諸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他們。”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朱棣就以此規定為借口,說朝廷出了齊泰、黃子澄等壞人,必須起兵誅殺他們。于是,燕王削去建文年號,自署官屬,布告天下,下令討伐。歷史上著名的 “靖難之役”,朱家王室內部的奪權戰爭就這樣爆發了。
朱棣起兵后,以閃電戰術連拔懷來、密云、薊州、遵化數縣州。搶先攻占了北平北面和東面的一些軍事重鎮,補充了兵源,排除了后顧之憂。接著集中兵力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當時朝廷中的元勛宿將在 “胡藍”大案中,已經誅殺得差不多了。僥幸活著的也廖若星晨。戰事爆發,聞報朝廷,朱允炆幾經斟酌,只好命令年已古稀的老將耿炳文,帶兵30萬北伐燕軍。兩軍交戰不久,燕王趁中秋夜,南軍不備,突襲雄縣,南軍先鋒部隊全軍覆沒。八月又大敗南軍主力部隊于滹沱河北岸。
這樣朱允炆又只好以李景隆代炳文為大將軍。李景隆本來是個膏梁子弟,素不知兵。朱棣聞訊說他是,“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朱棣設計撤去蘆溝橋防線,誘敵深入。他把固守北平的重任交給兒子朱高熾,自己領兵直趨大寧,逼寧王的精銳部隊,包括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收歸己有,以保證后防的安定。
無勇少謀的李景隆,果然上了朱棣的圈套。他聽說燕王出師救永平,便于十月驅兵直指北平。南軍中唯有都督瞿能勇敢善戰。他率領自己的兒子及將士,直殺入張掖門。正當勝利在望的關鍵時刻,心胸狹窄的李景隆怕瞿能得了頭功,竟然命令暫停進攻,等待大軍全到了一起發動總攻。這樣就給燕軍以喘息的機會。當時正值隆冬寒天,氣溫驟然下降。朱高熾趁此命令將士連夜向城墻潑水,瞬間便結下厚厚的一層冰。待李景隆率大兵趕來,早已失去了戰機。南軍久攻不下,反而被從大寧勝利回師的朱棣,大敗于城下。李景隆率先逃遁,連夜奔回德州。南軍士兵見主帥已逃,也都潮水一般一瀉千里,落荒而逃。
建文二年 (1400) 四月,朱棣在攻陷蔚州后,揚言要兵發大同,以引誘李景隆發兵救援。李景隆聞訊,星夜兼程出紫荊關西進。朱棣見南軍又上了自己的圈套,便率將士又悄悄回到了北平。李景隆部下的南方籍士卒,不耐寒冷,沿途有的凍餓而死; 有的凍掉腳指、手指,十分狼狽。
接著李景隆又糾集60萬大軍北上,與朱棣大戰于白溝河,復又大敗。南軍將士被殺死、溺死的有十幾萬人,真是橫尸百里。李景隆敗逃德州,又躲入濟南。屢戰屢敗的李景隆被朱允炆免去大將軍職務,改任左都督盛庸為北伐大將軍。
朱棣乘勝南下德州,包圍濟南。山東參政鐵鉉組織將士,英勇抗擊,堅守泉城整整三個月,幾致朱棣于絕境。燕軍只得北撤。不久,南軍又在東昌大敗燕軍,取得 “靖難” 興兵以來的第一次大勝利。
1401年初,燕軍又一次南下,在滹沱河附近的夾河與盛庸軍隊遭遇。一天夜里,朱棣和隨從的十幾個騎兵誤入盛庸陣地宿營,第二天早晨便被團團圍在中間。但是盛庸的將士們早有朱允炆的命令,不準傷害朱棣,故均不敢撲殺。朱棣見此,左沖右殺,突出重圍,揚長而去。南軍再一次失去勝利的時機。
朱棣面對連續受挫的局面,心中甚為焦慮。起兵三年,雖多次大敗南軍,所占城鎮多又得而復失。且將士戰死不少,頻年用兵何時可止呢?正當朱棣為前途迷惘哀嘆的時候,南京宮廷里的太監給他送來了京城的情報,說南京城里空虛,應抓緊時機,疾進直取。
朱棣是個足智多謀,英勇果斷的英才。這時北平封地的州縣衛所,先后都受他的節制,靖難起兵,將士一呼百應。他每臨戰陣,不畏矢石,身先士卒,且善于帶兵,十分愛護將士,所以將士們都愿為他而戰。一次行軍路上,朱棣發現一個病卒倒在路旁,立即用自己的馬馱著這個病卒前進。他說: “壯士的病是因為我的緣故。”周圍的將士們聽了,許多都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朱棣有此堅實的基礎,得南京情報后,更堅定了信心,決計揮軍南下。
1402年,朱棣率領南下大軍,從館陶渡過黃河,直奔徐州。在擊敗阻擊的南軍后,避開淮安,一路不計城池得失,揮兵直取揚州。
朱允炆見勢不妙,急忙派使臣于燕軍營中議和,答應割地休戰,但此舉被朱棣拒絕。大兵壓境,南京城內官員聞訊,頓時慌作一團,紛紛要求到外地守城,借此離開南京逃命。齊泰、黃子澄見事不好,不待朱允炆準奏,也匆忙出走京師,逃命去了。有的朝臣雖留身京師,卻暗中與朱棣勾結,為他策劃進軍京師的方略。朱允炆見大勢已去,再次以諸王為說客,謀求議和。但朱棣眼見三年征戰,夢寐以求的皇權即將到手,怎會偃旗息鼓,坐地講和呢?
1402年六月初三,朱棣揮師渡江。這天,江面輕風微浪,水波不驚,燕兵舳艫相接,旌旗蔽天,金鼓如雷。南岸的守兵見狀嚇得魂飛膽破,一經交戰,即全線崩潰。朱允炆又派人議和,朱棣根本不予理睬,驅兵直逼南京城下。據守金川門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見燕兵殺來,便開門迎降,京師遂破。
燕兵入京,皇宮火起,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不明。建文朝亡,歷時三年之久的朱姓皇族內的奪權之戰,終于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建文四年(1402),43歲的燕王朱棣終于在文武群臣的擁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御座,以明年為永樂元年。這就是為史家所稱頌的明代第三任皇帝明成祖。
三
靖難之役告捷,朱棣終于登上皇帝寶座。即位初,全國上下局勢嚴峻,朱棣審時度勢,采取了鎮壓和懷柔并用的兩手政策,以穩定動蕩危急的政治局勢,鞏固皇位。
朱棣進京后,便命令將50多名舊臣張榜朝堂,指為奸臣,分列數等,懸賞捉拿。不久,就展開了對建文時舊臣的誅殺。齊泰、黃子澄首當其沖,被捕后,朱棣親自審訊,二人抗辯不屈,被整族殺掉。其中尤以方孝儒之死,最為悲壯。
方孝儒是建文時的輔佐大臣,著名的文學博士。他為官正直,但書生氣十足。當朱棣起兵靖難,前方戰事頻傳敗績的緊急關頭,他卻和朱允炆將火燒眉毛的戰事丟于一旁,兩人竟坐而論道,研究起仿周官法度,改革官制的事情來了。朱棣進京后,立即將他逮捕入獄。但,他當時的知名度很高,朝野上下很有威望。姚廣孝當初在送朱棣南下京師時曾請求說: “倘殿下武成入京,萬不可殺此人。”后來,朱棣在籌備登極事宜,需要人起草即位詔書,朝臣公推方孝儒為最。方孝儒為此獲釋出獄,受命草詔。可方孝儒出獄后,竟穿一身孝服,直奔殿廷,伏地大哭不絕。
朱棣降座慰諭說: “先生不要自苦了,我是學習周公輔助成王的。”
方孝儒問: “如今成王在什么地方?”
朱棣答道: “他已自焚而死。”
方孝儒,“那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呢?”
朱棣: “國家需要一個年長的君主。”
方孝儒追問: “為何不立成王之弟呢?”
朱棣聽罷,無可置詞,走下丹陛耐著性子說:“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先生不必多言。”說著叫人拿筆札來,“詔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儒擲筆于地,邊哭邊罵: “要殺便殺,詔書絕不可草!”
朱棣大怒,威脅說: “想死嗎?偏不讓你馬上就死,難道你不怕誅滅九族嗎?”
方孝儒慨然回道:“即使誅滅十族,你也對我無可奈何!”說完拾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
朱棣喝令左右用刀剜孝儒的口,直至耳旁。并抓其親族朋友門生,作為十族,每收一人,都帶來給他看一看。但方孝儒始終不為所動,遂將方孝儒牽出聚寶門外,加以極刑。
方孝儒臨終賦絕命詩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內憂。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 庶不我尤。”他的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都自縊而死。兩個女兒年末及笄,在抓過淮時,也投河自殺。他的宗族親友及門下士連坐被誅殺,計873人。發配充軍折磨而死就無從計數了。
死得最慘的還是兵部尚書鐵鉉。鐵鉉在靖難爭戰中曾大敗過朱棣。此時被朱棣逮捕入京,自然有一番較量。他來到殿廷上毅然背立,抗言不屈,破口大罵。朱棣命人將他的耳鼻割下,燒熟后送入鐵鉉口中,問道: “肉味甘否?”
鐵鉉厲聲回答: “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甘?”
朱棣聽后尤加憤怒,命令將他寸磔廷中,然后投入油鼎烹炸,頃刻成炭。
朱棣將允炆時的舊臣陸續捕獲后,稍有不屈,就備受慘毒。不是擊齒,就是割舌。甚至截斷手足,有的被殺死后,還要誅滅三族。
唯有左僉都御史景清,平時倜儻尚大節。朱棣即位后,聽他重名,便令他繼續舊任。景清也受命不辭,委蛇朝中。有人見他這般行為,說他偷生怕死,有愧先帝。對此,他毫不介意。兩月后的一天,他偷藏匕首上朝,刺殺朱棣未成。朱棣將他剝皮,懸于長安門。事發后不僅景清全家誅殺,而且順藤摸瓜,株連左鄰右舍,甚至連他的村子也都斬盡殺絕。這次大清洗,史書稱之 “瓜蔓抄”,先后被殺的人達數萬之多。
為加強對朝野內外的控制,朱棣于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任命宦官主持。東廠與錦衣衛的結合,開明代閹官特務政治之始。為朱家王朝的最后滅亡埋下了罪惡的禍根。
朱棣十分懷恨朱允炆,在他即位后馬上下詔革去建文年號,凡是建文期所改政令條律, 一概廢除, 恢復舊制。接著廢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 朱允炆為庶人, 禁錮鳳陽。 朱允炆的少子文圭,在朱棣靖難入宮時,年僅2歲,時尚未死,也給幽居中都廣安宮。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為永樂元年。立妃徐氏為皇后。
徐皇后,自幼貞靜,極好讀書。朱棣靖難起兵,要他率軍出征,只留高熾居守北平,李景降重兵圍城的危急時刻,多由徐皇后悉心謀劃。她激勸將校士民妻子,走出深宅,發給兵甲,登城與丈夫并肩作戰。及立為皇后,她力勸朱棣,“南北征戰,兵民疲蔽,此后宜與民休息。所有當世賢才,都是高皇帝所遺,不要分新舊。”
徐皇后的勸誡,朱棣深為嘉納,因為他在安邦治國的實踐中深切地感到,“致治必資賢才”,沒有一大批賢明能干的文武之才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就不可能實現天下大治的宏愿。所以,朱棣在嚴厲鎮壓建文朝部分反抗的舊臣的同時,對跟隨他“靖難”奪位的文武功臣,都給予提拔重用,給予豐厚的獎賞,同享安樂,共慶勝利; 對戰死的將士,也盡行追封。周、齊、代、岷四王,全予恢復原爵,各令歸國。對朱允炆的故吏,只要能夠真心歸附新朝,朱棣也有選擇地量才施用。
朱棣入宮時,收繳了一千多份前朝大臣們的奏章,他連看也不看,除把涉及軍馬錢糧的統計資料留下外,其余的全部當眾銷毀,以消除舊臣的后顧之憂。他曾問身邊的幾位前朝舊臣,“這里大概也有你的奏章吧?”一個大臣回答說: “我實在沒有寫過。”朱棣認真地說:“食其祿則思其事,當國家危難之際,左右大臣都無一言行嗎?我并不痛恨那些效忠于建文帝的人,而是痛恨那些誘導他破壞祖宗法制的人。你們過去做他的大臣,就應該效忠于他。現在做我的臣下則當效忠于我。過去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鄭賜原是建文朝的北平參議,在朱棣手下辦事極為賣力。后被朱允炆調升為工部尚書,并曾任督師討伐過朱棣。因此被列入奸臣的名冊而遭逮捕。朱棣審問他,“你到底為何背叛于我呢?”鄭賜回答:“我不過是對皇上竭盡臣職罷了。”朱棣聞言大喜,遂任命他為刑部尚書。這樣一來,原先允炆的故吏也就漸漸歸附,一心一意幫助朱棣治理大明江山了。
為了盡快改變即位初濫殺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緊張局面,朱棣又及時提出了 “用法當以寬不以猛”的主張。他叮囑司法機關各大臣,辦理案件一定要明刑慎法,寧緩勿急。有一次,刑部送上判處死刑的300多人的名單,請他審批。他看后說:“給這300多人所定的罪,恐怕未必個個都確實,你們再仔細的復審一遍,一定不能叫任何一個蒙冤受屈。”刑部按照朱棣的旨令重新復審后,果然發現錯案,有20多人無罪獲得釋放。
朱棣不僅要求臣下嚴格按法律辦事,而且自己也身體力行。一次刑科上報有人冒領官糧,他聽了非常生氣,下令立即斬首。刑科聞旨上奏,說按法律的規定,該徒不能處死刑。朱棣閱過奏章,同意刑科意見,立即改正,堅持依法處置。
朱棣是以蕃王起兵 “靖難”而奪取皇權的,他自然深知藩王擁兵過重對中央皇權所造成的威脅。他當了皇帝之后,為掩人耳目,穩定當時的局勢,曾一度恢復了周、齊、代、岷四位親王的封蕃。但幾個月之后,他就尋找罪名,首先削奪了代王和岷王的護衛軍隊。接著他又將齊王廢為庶人。永樂十年(1412),遼王的護衛軍隊被削除;擁有護衛軍隊最多的寧王,也于永樂二年 (1404) 被改封南昌。寧王到達南昌之后,有人告發他 “巫蠱誹謗”之罪。朱棣派密探去偵查。寧王聽后,以韜晦為計,大興土木,建筑華麗宮廷。整天躲在宮中,鼓琴讀書,不聞政事,總算保住了性命。
永樂十八年(1420),周王被指控企圖謀反。朱棣召他入京,把揭發他的紙狀拿給他看。周王慌忙跪下請罪,并主動獻出了自己的護衛兵。
削蕃促成“靖難”,“靖難”之后再實行削蕃。這樣經過幾年的反復較量,威脅最大的幾位塞王的護衛軍幾乎全部都被解除了,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使國家統一的基礎更為堅實牢固。
削蕃之后,如何加強北方的軍事力量,以防外寇入侵?朱棣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遷都北平。北平是朱棣的發祥地,且距北面邊防很近。天子居中,正所謂居重御輕。但朝臣獲息遷都,以北平不便為由,紛紛上言力勸。朱棣一時大怒,竟殺了反對派主事蕭儀,決意遷都。
永樂四年 (1406),朱棣下令籌建北京宮殿,并重新改造北平舊城。
永樂十八年(1420)工程竣工。就在這一年,朱棣宣布自明年起,以北平為京師,改南京為留都。
永樂十九年 (1421) 春,車駕北遷,特旨大赦天下。
首都北遷后,南京為留都,并稱南北兩直隸。這樣南京除了沒有皇帝外,其他各種官僚機構的設置和首都北京幾乎完全一樣。朱棣任命自己的親信駐守留都,掌管著南京的一切留守、防護事務。
其實,朱棣即位后,即打定了要遷都的主意。永樂元年(1403),他欽定了北平為北京,并著手組織力量修浚京杭大運河,以溝通北京與南方各地的聯系。永樂九年(1411),朱棣命令工部尚書宋禮浚會通河。引汶水和泗水入其中,沿線建閘38座。接著,又派官在淮安到揚州段筑起堤堰,以防淮水侵漕和運河水分泄。至此,京杭大運河才真正暢通。使南方的糧米和絲帛等物資通過漕運源源輸往北京,北方物產也通過運河南下,大大增強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穩定的政治形勢為經濟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朱棣即位后,在加強皇權,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同時,在經濟上繼續推行朱元璋休養生息,移民屯田和獎勵墾荒的政策,努力恢復和發展遭受戰爭破壞的社會生產。
長達三年的 “靖難”之役,使淮以北的廣大田地,雜草叢生,荒蕪衰敗。再加上蝗蟲災害,使剛剛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產,開始出現大幅度的滑坡。朱棣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振興農業經濟。遷移直隸、蘇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災民充實北京。不久又先后遷移山西、山東、湖廣等地少地的農民和無業流民到北京及北方地區屯墾。在“靖難”戰爭中遭受破壞的地區,政府發給耕牛、農具,幫助他們盡快恢復生產。同時,朱棣還采取嚴厲措施,懲處貪官污吏,限制僧道發展,賑濟災民。
由于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使永樂朝的農業經濟比洪武時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各地每年上繳京師的賦糧達數百萬石以上。全國府縣的倉庫里還積存著大量的糧食,陳陳相因,以至紅腐不可食。
隨著農業的繁榮,手工業和商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遵化冶鐵廠是明永樂時所建的最大的手工業工廠。 山場分布在薊州 (今天津薊縣)、 遵化、 豐、 玉田、 灤州(今河北灤縣)、遷安等地,占地面積4500多畝。廠內有民夫、工匠、軍夫達2500多人。永樂時代的造船業也有了相當大的發展,所修造的航海寶船,最大的長44丈,寬18丈,可乘載1000多人,并備有航海圖和羅盤針等先進航海設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國家。
在長期的實踐中,朱棣逐漸體會到:金玉之利是有限的,而書籍之利則是無窮的。所以在他執政期間,特別重視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注意文化典籍的搜集整理工作。
永樂元年 (1403) 七月,朱棣授命解縉組織編纂《永樂大典》。他要求,“書的內容要務求詳備,凡有文字以來的經、史、子、集百家之書,以至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都要收羅進去,毋厭繁浩。”根據朱棣的旨令,解縉于永樂二年 (1404)十一月,類書初稿編纂好。朱棣審閱后,認為取材不夠完備,下令重修。并且派姚廣孝、劉季篪與解縉一起監修。同時降旨禮部,選拔內外官員、全國宿學老儒及著名學者充任纂修,選派生員充當繕抄員。這樣,先后調集了3000多人,用了4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這部擁有22937卷,約3億7千萬字的世界當時最大的類書的編纂任務。朱棣審閱后十分滿意,賜名《永樂大典》,并親自作序。可惜后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此書大部遭焚毀,剩下的幾被劫走。
朱棣還于永樂十二年 (1414),命胡廣等人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后頒于兩京六部,國子監及各府、州、縣學。為保存整理我國古老的民族文化典籍,朱棣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朱棣煞費苦心加緊治理軍國大事的時候,在他日漸衰老的時候,永樂朝內又發生了爭立皇儲的斗爭。
“靖難之役”后,朱棣登極,立妃徐氏為皇后。后位既立,按封建立皇儲的制度,理應即確定皇帝的接班人。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又為徐皇后所生,本來應立為太子。但其弟朱高煦從戰有功,不免自負,意圖奪嫡,暗中活動淇國公邱福、附馬王寧,要他們向其父朱棣說情,懇請立自己為太子。
朱棣也覺得二子高煦似有自己的氣質和風度,有意立他為皇儲。但以兵部尚書金忠等朝臣,力諫不可,堅決反對。因金忠是僧人姚廣孝所薦,跟隨朱棣征戰占卜,迭有奇驗,故倍受朱棣器重。他援引古今帝王廢嫡立庶引起的種種禍端,慷慨直陳,直說得朱棣左右為難,不能決斷。這時北平已改稱北京,設順天府。朱棣就命朱高熾北上居守。高煦見兄遠離父親身邊,便借隨侍南京的機會,四處游說,八方活動,加快奪嫡步伐。
金忠見勢不利高熾,便組織解縉、黃淮等朝內重臣,共同做朱棣的工作。朱棣經不住諸位大臣的輪番進諫,也只好于永樂二年(1404),立世子高熾為皇太子。封高煦為漢王,高燧為趙王。而且高煦的封國遠在云南,野心勃勃的高煦自然心中不快。他常對人說: “我有什么罪? 斥我千里之外?”這樣他就逗留南京,不肯就藩,并且還要求父親給自己增加兩護衛的軍隊。
高煦身高7尺多, 輕且善騎射, 傳說兩腋有龍鱗數片, 故以此自負。 他常對左右密語,“如我英武,難道不配做秦王李世民嗎?”他作詩言志云:“申生徒守死,王祥枉受凍”。挾恨父皇,立志奪嫡。一天朱棣命令太子偕朱高煦及當時還是皇太孫的朱瞻基,一塊去拜謁朱元璋的陵墓。太子高熾身體肥胖,而且腳有病,走起路來有點跌,雖有兩個太監扶著走,還常失足。高煦在后面就諷刺說,“前人失跌,后人知警。”話音剛落,皇太孫瞻基立即接道: “更有后人知警也!”高煦聞言,回顧原是皇太孫所言,不禁失色。
后來,高煦越來越驕縱,私自選拔各衛的健士為其爪牙,潛圖變逆。兒子的心事和活動,早已被父親朱棣察覺。為了防止發生意外,朱棣把高煦改封到青州,并飭令就國。
但高煦還是不愿就國,奏請留侍父親左右。朱棣申諭不準。對此高煦仍遷延自如,我行我素。暗中招募壯士,募兵3000多人,不隸籍于兵部。更可惡的是,終日逐鷹縱犬,殘害百姓。兵馬指揮徐野驢,擒治其爪牙,高熙竟到署親索,與野驢交談幾句,竟將其鐵瓜錘死。
不久,朱棣又訪得高煦私造兵器,蓄養亡命和漆皮船,演習水戰等事,勃然大怒,遂召高煦進京,面詰各事,高煦無可抵賴。朱棣勒褫冠服,囚于西華門內,準備廢為庶人。后經太子高熾含淚求情,朱棣才削除他兩護衛軍隊,誅其左右數人,改封樂安州 (今山東廣饒),并勒令即日前行。
朱高煦雖當時計無所出,只得拜別出京,但其奪嫡的野心卻沒有泯滅,終于在宣德元年舉兵 “靖難” 失敗,被活活燒死在銅缸之下。
就在朱高煦緊鑼密鼓與長兄爭奪皇儲的時候,山東又爆發了震驚朝野的唐賽兒農民起義。
唐賽兒是山東蒲臺縣 (今山東濱州) 人,丈夫林三是個小商販,為官府逼死。唐賽兒很早加入了白蓮教會,自號“佛母”。她稱能預知未來成敗,能剪紙為人為馬進行戰斗。因為她勇敢仗義,經常為百姓排難解紛,在白蓮教民和當地人民中很有威信。永樂初年“靖難”之役給這里百姓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人民走投無路于永樂十八年在唐賽兒的率領下,在蒲臺南部卸石棚寨舉行起義。
“佛母”舉義的消息傳到京師,朱棣責令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鳳率軍圍殲。唐賽兒乘前來圍殲的明軍立足未穩,夜間發動突然襲擊,明軍全部被殲,高鳳也被當場擊斃。
起義軍初戰告捷后,青州各地的人民紛紛起兵響應。起義軍的隊伍逐漸壯大起來。他們到處懲辦貪官污吏、地主豪強。山東是拱衛京師的門戶,地位極其重要。朱棣為了控制局勢,命令安遠侯柳升和“京營”提督總兵官、都指揮使劉忠兩員大將,率“京營”兵馬將卸石棚寨團團圍住。柳升狂妄地稱義軍為 “疥癬之疾”,不足為患。
唐賽兒利用明軍驕傲輕敵的弱點,派人到明軍軍營內詐降,謊稱寨內缺水,義軍正集中力量與東寨門搶水。柳升信以為真,即調兵遣將扼守東門,妄圖把義軍困死山上。唐賽兒見明軍中計,趁夜發動猛襲,大敗明軍。劉忠戰死,起義軍安全轉移。
義軍雖然后來終于被鎮壓了,但唐賽兒等農民起義主要領袖卻由人民保護起來了。朱棣對此極為惱怒,下令將柳升下獄,并以 “縱賊為亂不言”的罪名,把山東布政使、參議、按察使等官吏統統處死。為了防止唐賽兒削發為尼,或混入女道士中再次作亂,朱棣先后兩次下令將北京、山東境內的尼姑、女道士全部押解京師,逐個審訊。后來,人們為紀念唐賽兒起義,把她曾戰斗過的卸石棚寨稱為 “唐賽寨”、“唐三寨”。
四
朱棣是繼其父親朱元璋之后,明朝又一個有作為的封建君主。他不僅在發展國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做出了貢獻,而且在發展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等外交方面也充分展示了其卓越的才能。
朱棣登上明朝皇帝御座,是他用武力從自己侄兒建文帝手中奪來的。對此,朝野的部分人則認為這是“奪嫡”,違背了立儲的封建規法。特別是一些前朝遺老,則公開反對,不予合作。朱棣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便加強同鄰國的聯系,謀求恢復和發展友好邦交以及貿易往來,以此來宣揚國威,提高自己在國際上的聲望和支持。同時,朱棣攻進南京時,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他逃到海外,以圖東山再起。朱棣想借發展友好邦交,派出使臣出國之便,尋找朱允炆,以防不測。當然,促使朱棣大開國門,大規模地開展外交活動,最根本的原因、最深厚的基礎,是永樂朝國內社會政治、經濟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
這樣,在朱棣即位后,一改朱元璋時期閉關鎖國的政策,廣泛開展對外國的聯系。在他即位的當年,就恢復了浙江、福建、廣東三個專門管理對外貿易事務的市舶提舉司。為接待外國使臣,朱棣還特地在京城修建了一座會同館,并在各市舶提舉司設立驛館。對各國來京朝貢、貿易的外國使臣,不僅派官軍巡視海道,保護其安全,而且還給予優惠待遇。
對朱棣的這一開放政策,當時部分朝臣并不理解,他們還依然用舊的政策來限制外國使臣的對華貿易活動。對此,朱棣一經發現總是親自出面干預,給予妥善處理,以保證對外開放政策的實現。永樂元年(1403),日本的使臣在寧波向當地的百姓公開出售兵器。禮部對此上奏朱棣說,“外國使臣不得向中國百姓出售武器,應下令搜查他們的船只,沒收其違禁物品,解送京師。”朱棣回答:“外國人到中國朝貢,履險蹈危,耗資實多,賣點物品以奮費用,符合情理,怎么能都以違犯禁令論處呢?”當即下令準許使臣按值出售武器。永樂二年 (1404) 琉球的使臣又到處州 (今浙江麗水) 購買磁器,禮部又以處州非外貿地點為由,要將其逮捕法辦。朱棣獲悉后,下令免予治罪,保護貿易自由。
在發展對外關系上,朱棣一面廣泛吸引外國使臣來中國貿易,一面派出自己的使團走出國門,出訪外國。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就是在朱棣親自授命下,組織的一項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外交活動。
對這次大規模的外交活動,朱棣極為重視,做了多方面的周密的準備工作。
永樂五年 (1407),朱棣下令在翰林院開設 “八館”,訓練培養通曉外國語言和國內少數民族語言的人才。并為此做出規定,學習譯書的 “八館”生員,可以同學習漢書的舉人一起參加科舉會試,中試后可以被選為庶吉士,得到繼續深造。
朱棣還命令福建沿海修造大批海船,僅永樂元年(1403),福建造船廠就建造海船137艘,永樂五年 (1407) 又改造海運船249艘。同時,考察選拔了一批忠于職守,才貌出眾,能夠執行外交政策的人才。
永樂三年(1405),朱棣經過多方考察,終于選定了宮廷內官兼太監鄭和為出使西洋各國的外交使節。鄭和是明朝初年云南昆陽 (今昆明市普寧縣) 回族人。原姓馬。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派沐英等出兵云南,平定了西南。在這戰亂的年頭,孩童時期的鄭和失去了父親。他12歲被明軍俘獲至軍營。他的祖父和父親生前都先后到麥加朝拜過克爾白 (一塊被稱為伊斯蘭教圣物的黑色隕石)。這樣,鄭和從小就了解到西洋的一些風土人情。
鄭和輾轉入宮做太監,不久就被分到北平服侍燕王朱棣。朱棣自北平 “靖難”發兵南京奪取帝位期間,鄭和一直跟隨其作戰,并建有奇功,被賜姓鄭,升為內官監太監。鄭和原信仰伊斯蘭教,后來又信奉佛教,成為佛門弟子。佛家以佛、法、僧為三寶,故又稱其為 “三寶太監”。他身長7尺,腰大10圍,對朱棣忠心耿耿。朱棣任命他為欽差正使,宦官王景弘被任命副使。
鄭和繼承父祖遺風,機智敏捷,能言善辯,富有外交才能和犧牲精神。他不辱使命,欣然接受朱棣的任命,同朱棣一起開始了出訪的籌備工作。他派人到南京、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廣等地督造各種船只。其中有載重量為1000噸的大寶船,有運輸馬的馬船,運糧的糧船,運兵的坐船,作戰的戰船等。同時,朱棣從各地征調了大批航海專業人員,包括觀測天文氣象的 “陰陽官”,掌管羅盤針的 “火長”,外國領航人員的 “番火長”,掌舵的 “舵工”,擔任翻譯的 “通事”,辦理對外交涉的 “行人”,管理水手的 “管帶”和護衛的將士等,組成了一支龐大的遠航隊伍。
永樂三年 (1405) 七月,鄭和率領27800多人的遠航隊伍,帶著大量的絲織品、瓷器、鐵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糧,日用品等,分乘62艘寶船,700艘馬船,240艘糧船,300艘坐船和180艘戰船,自劉家港 (今江蘇太倉瀏河鎮) 集合啟航。遠航的隊伍到福建長樂,然后借海上信風之助,由閩江口五虎門揚帆出洋,馳向浩翰的南海。
鄭和的船隊首航直抵占城,然后往南到達爪哇、舊港、蘇門答臘 (今印度尼西亞),再往西航行到滿剌加(今馬來西亞)、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國。第二年夏天,在西北信風又刮起來的時候,遠征的船隊順風返航,勝利回到了祖國。
自此之后,鄭和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先后29年,7次下西洋,行蹤遍及今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等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披風斬浪、歷盡艱辛,每到一個國家,都按照朱棣的命令,以明朝使節和身份,向當地的國王或首腦贈送皇帝朱棣的禮品,表達建立邦交,發展兩國友好關系的誠意,并邀請他來中國訪問。并同當地官府進行貿易,從各國收購了許多如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當地人們的熱情歡迎,人們稱大明船隊為 “寶船”。
鄭和遵照朱棣的命令,遠航西洋,不僅大大促進了我國和亞洲、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各國人民的友誼,而且把我國古代的航海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在鄭和下西洋之后,許多國家的國王、首腦或使臣,紛紛來到中國訪問,建立了邦交和貿易關系。中國到東南亞去的僑民,也迅速增加,他們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為南洋的開發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五
朱棣雖是以非傳統方式登上皇帝御座的皇帝,但他確是一位治國安邦的民族英雄。當他雄心勃勃地從侄兒允炆手中奪過還帶著滾熱體溫的大明御璽的時候,他面臨的不僅是前朝舊臣的激烈反抗,而且需要對明朝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作出及時的恰于其分的反映。朱棣即位后,繼承父親朱元璋的未竟之業,以通好和防御兩種策略鞏固和發展了大明朝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事業。
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為我國滿族人民的祖先。在秦以前,女真叫肅慎,隋唐又叫靺鞨,遼代后始稱女真。明朝建立,朱棣繼位,于永樂元年 (1403),即派邢樞等使臣前往奴兒干地區詔諭。女真各部的首領相繼歸附,甚至連一些元朝故臣也入京,進貢馬匹。對此,朱棣曾下令,在開原設立馬市,同海西、建州兩部進行交易。同時,發給女真酋長許可證,每年都可到指定的地點做買賣。對于前來參加馬市貿易的女真族首領,朱棣還有明政府賞以豬羊酒席,以資鼓勵。因此,在整個永樂朝,女真族都按時入貢,奉職唯謹。明朝有所征調,每調必赴。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
后來,朱棣繼父親在遼陽建立遼東都指揮使司后,又下令設立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并在當地先后設置了370衛,20所,任命當地部族酋長擔任衛所官員,且代代承襲。建州衛指揮阿哈出還以軍功被朱棣賜姓名李思誠,其兄弟子侄也一個個當上了明朝的官。
為了便利運輸軍需、貢賦物品和傳遞公文,朱棣下令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擴建、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線路。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有6條交通干線,開原為6條干線的起點。這些干線東至朝鮮,西達今蒙古,東北抵達滿站,西北通向今滿州里以北,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永樂十八年 (1420),明朝還下令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建造船廠,擔負造船運糧任務。奴兒干都司設置后,宦官亦失哈等人曾多次奉命到此地,對當地少數民族進行宣諭撫慰。永樂十一年(1413),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兒干時,在都司城的西南,黑龍江恒滾河口對岸的山上建永寧寺,記述設置奴兒干都司的經過和亦失哈等屢次宣諭鎮撫其地的情況。它記載了我國各族人民共同開發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歷史業績。
朱棣在女真族發展相互友好的民族關系的同時,不斷加強同西藏人民的聯系修好,采取建驛道、制定新的僧官制度和設立茶馬司等措施,發展漢、藏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交流。
對西南少數民族,朱棣即位后首先派兵平定內亂,削弱當地土司的勢力。接著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直屬明朝中央管轄,西南地區人民與漢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
對西域的管理,朱棣也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永樂元年(1403),朱棣派遣亦卜剌金等使臣前往西域招諭。當年十一月哈密王安克帖木派人入京貢馬,歸附明朝。朱棣敕封他為忠順王,其時居住在哈密北方的韃靼鬼力赤可汗,企圖重新恢復蒙古貴族對西域的統治,他聚集兵力,從西北方向包圍明朝,并派人毒死了忠順王安克帖木兒。
朱棣聞訊后,即派使臣前往哈密祭悼安克帖木兒,并將在自己身邊長大的脫脫送回西域。脫脫是安克帖木兒的侄兒,朱棣讓他承襲忠順王的爵位。永樂四年(1406)春,回歸襲爵的脫脫竟遭自己祖母的驅逐。朱棣針鋒相對,下令哈密頭目接回脫脫,并設立哈密衛,派內地漢族官員周安、劉行等去哈密輔佐脫脫執政。后來,朱棣又派使臣出使西域各地,并先后在西北地區設立關西7衛。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促進了西域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友好交往。
盡管朱棣在發展大明同周邊各民族關系中做了出了積極的貢獻,但真正展示朱棣雄才大略的是他五次遠征漠北的戰績。
元順帝逃往漠北以后,于洪武三年(1370)死于應昌 (今內蒙多倫縣東北)。春去秋來,幾代逝去,由于蒙古貴族內部的紛爭,分裂成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其中韃靼部最為強盛。三部之間經常仇殺,時常南下侵擾明朝邊境。朱棣仍然采取父親朱元璋“威德兼施”的對外政策。一面與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 另一方面積極防御,從嘉峪關起沿著長城進入遼東至鴨綠江一線,先后建立了9個邊防重鎮,即所謂九邊。這九個軍事要塞都配有精銳軍隊,以抵御蒙古貴族的南下侵擾。
永樂七年 (1409) 四月,朱棣遣都督指揮金塔卜歹、給事中郭驥帶著織錦文綺綵幣等往撫。瓦剌接受招撫,朱棣即敕封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為順寧王、賢義王和安樂王。而韃靼可汗本雅失里,不僅拒不歸附,還殺了使臣郭驥,發兵進攻明朝邊境。
朱棣聞訊即授淇國公邱福為征虜大將軍,統兵十萬,北征韃靼。臨行前,朱棣叮囑邱福,“毋失機,毋輕犯,毋為所紿。一舉未捷,俟再舉,爾等慎之。”但邱福卻有負眾望,輕敵妄進,全軍復沒于臚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克魯倫河)。惡訊傳到京師,朱棣怒不可及,追奪邱福的封爵,以書諭皇太子,決意立即選練兵馬,來春親征。
永樂八年(1410)春,朱棣率師北征,命戶部尚書夏元吉輔皇長孫瞻基,留守北京,接運軍餉。自領王友、柳升、胡廣、楊榮等武將文官,督師50萬出塞。五月,人馬行至臚朐河,哨馬略黃峽,獲敵數人。朱棣料知去敵不遠,遂下令渡河前進。本雅失里不敢接戰,北逃斡難河。兩軍遂大戰于斡難河畔。朱棣麾前鋒掩殺,大敗敵眾。本雅失里丟棄輜重牲畜,只帶著7騎渡河逃走。
這時正是北盛署,兵行沙漠,揮汗如雨,明軍只好日宿夜行。六月朱棣率兵馬趕到飛云壑,偵悉韃靼部臣阿魯臺的住處,朱棣便遣使持敕諭降。阿魯臺假裝投降,暗中自率精兵殺來。朱棣聞使還報阿魯臺降附,登高東望,只見數里之外,千軍萬馬,飛馳而至。他不禁懷疑,阿魯臺既言來降,為何又帶此重兵呢? 即命將士嚴陣以待。當阿魯臺趕到陣前,果然不出所料。朱棣命令,銃矢齊發,正好射中阿魯臺的馬頭。阿魯臺翻落下馬。待他被部將扶起,兵馬已大亂,只好易馬攜家屬遠逃。朱棣見天氣太熱,也不遠追,即命班師回京。
轉眼金秋已降,朱棣率北征凱旋的隊伍正浩浩蕩蕩行到山東臨城縣,忽聞噩耗,侍妃權氏得暴疾,客死歸途。早在永樂五年 (1411) 七月,秉性賢叔,善佐朱棣的徐皇后患病不起,竟致去世。朱棣悲痛不及,特追謚仁孝皇后,歷六年方安葬于長陵。朱棣也不復立后,只命原籍江蘇的王貴妃攝六宮事務。這王貴妃也是位有賢德的女子。朱棣晚年,脾氣暴燥,時常發怒,宮內上下多依賴王貴妃曲為調護。朱棣對此雖感念得很,但總懷念徐皇后。正在朱棣懊喪之際,朝鮮貢來美女數人,其中權氏最為嬌艷,且善吹玉簫。朱棣當面聆聽,竟逗得他如醉如癡,擊節稱賞。當即列為嬪御,逾月封為賢妃。到朱棣北征時,權妃請隨駕同行。朱棣也點頭應允,遂戍裝偕行,到了班師凱旋時,權妃竟冒了署氣,堅持行到山東臨城已是支持不住,竟早早的與世長辭。朱棣悲慟萬分,賜葬嶧縣,并親自祭奠,予謚恭獻。
朱棣首次北征韃靼告捷后,又先后于永樂十二年 (1414)、永樂二十年 (1422)、永樂二十一年(1423),四次親征漠北。朱棣數次發動對蒙古貴族的征戰,雖有效地防御和打擊了其侵擾,但也確實耗費了大量的人財物力。第三次出征,僅運輸糧草一項,就用驢34萬匹,車177500輛,民夫235000多人,計運糧370000石。戶部尚書夏元吉、兵部尚書方賓等廷臣,力諫罷兵,休養兵民,嚴敕邊將守備。但朱棣不聽,且令把反對北征的朝臣逮捕入獄,有的迫害致死。朱棣在力排眾議的情勢下,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又發動了第五次親征阿魯臺的戰爭。
這年正月,諜報阿魯臺又犯大同,忠勇王金忠,請朱棣發兵,自愿為征虜前鋒。四月朱棣詔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從征。以柳升為中軍,陳懋、金忠等為前鋒,兵發漠北,再次征討阿魯臺。
征伐大軍,日夜兼程來到隰寧地方,放眼百里不見敵人的蹤影。朱棣方知邊報不實,心里不免悵然。正在這時金忠部將指揮同知把里禿,俘獲敵哨。據稱阿魯臺去年秋天聽說朝廷出兵征伐,早帶著部屬逃到答蘭納木爾河。
朱棣轉愁為喜,即速督軍急進,并提升把里禿為指揮僉事,直達開平。同時,朱棣派中官伯力哥,往諭阿魯臺部; 王師遠來,只治罪阿魯臺一人,他人概不問罪。伯力哥遵旨四方招諭,但不見阿魯臺部屬的蹤影,無可傳命。
朱棣聞報,決議揮軍深入,追捕于答蘭納木爾河。數日后,金忠、陳懋等前鋒將士一齊趕到答蘭納木爾河畔,放眼四望,荒漠漫漫,白骨累累,不僅見不到敵寨,就連車轍馬跡也全漫滅無蹤。朱棣聽了金忠的報奏,又遣張輔等窮搜山谷三百里,蔓草荒煙無一放過,依然是兩手空空不見伏兵逃騎。張輔只好如實復命。
朱棣見狀不妙,師出無功,很是躊躇。張輔見此情景說: “陛下想一定要擒拿敵酋,請撥給臣一月的軍糧,率騎深入,定不虛行!”朱棣權衡利害,回道: “大軍出塞,人馬已經疲勞得很了。這塞北早寒,倘若遇上風雪,恐怕就難覽歸途了。不如見可而至,再作安排。”這時金忠等部將也分頭搜索歸來了,俱奏空無所獲。朱棣望著這漠漠荒沙,浩浩大軍,空勞軍師,一無所獲,嘆息不已,懊惱不已。但終因軍糧將盡,不敢久呆,只好下令班師回京。
金秋七月,大軍行至清水源,朱棣見路旁有一石崖陡峭數十丈,便命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刻石紀功,“使萬世后知朕過此。”
刻石銘功后,朱棣突感身體少有不適,回到帳幕憑幾而坐,問內侍海壽說,“計算一下路程,何時可以到達北京?”
海壽回答: “八月中即可回到北京。”
朱棣又吩咐楊榮說:“東宮涉歷已久,政務已熟,歸京之后,軍國重事,該全交他裁決。我惟好生渡過晚年,享些安閑余福罷了。”
不日之后,大軍進入蒼崖,朱棣病情猛然加重,夜里也無法安睡,偶爾入睡,也受惡夢折磨。左右侍臣心急如焚,下令大營五軍將士嚴格部伍,謹慎哨了,以防不測。
永樂二十二年 (1424) 七月,朱棣率師達到榆木川 (今內蒙古烏珠穆沁附近) 已是氣息奄奄,不可救藥。他知道自己不會再親理朝政了,便召英國公張輔入內,囑咐后命:傳位皇太子朱高熾,喪禮一律照父親朱元璋的遺制辦理。言畢,當即與世長辭,結束了他曲折而輝煌的一生。
噩耗降臨,張輔、楊榮、金幼孜含淚議定,六師在外,不便發喪,嚴密封鎖消息,載著遺體,仍然是翠華寶蓋,親兵侍臣擁護前行。暗中派少監海壽,馳赴京師急報太子。
太子朱高熾聞報,含慟迎入仁智殿,加殮納棺,舉喪如儀。一代天驕告別人間,久眠于長陵。
朱棣卒年65歲,在位歷22年。尊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至嘉靖十七年 (1539) 復改廟號成祖。
上一篇:成武帝慕容垂
下一篇:昌黎王蘭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