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夷中·雜興》中外哲理詩賞析
兩葉能蔽目, 雙豆能塞聰。
理身不知道, 將為天地聾。
擾擾造化內, 茫茫天地中。
茍或有所愿, 毛發亦不容。
聶夷中的《雜興》,說的是人應該屏除塵心雜念,歸依于對“道”的追求。詩以比興起首,兩片樹葉就能遮蔽人的雙眼,兩粒豆籽就能堵塞人的雙耳,讓你無法看到目標,無法聽到聲音,讓你的視覺聽覺喪失功效。這兩句詩喻指的是,人的心智很容易受到外物的蔽塞,有些微不足道的因素,毫無價值的東西,往往會使一個人輕易地迷失生存的目的,忘卻人生的要義,放棄對更高境界的追求,從而陷入瑣屑、卑微、庸俗的無意義生存狀態:“理身不知道,將為天地聾”。因為“不知道”,即不了解社會、歷史、自然、人生的根本意義和規律,所以, 自在的存在方式就顯出了十足的麻木、遲鈍、愚黯、蒙昧。
詩的后四句,則是以“無窮大”和“極細小”作一對比,突出強調對“道”的追求,應屏除一切塵心雜念。擾擾造化無限奇妙,化育萬物;茫茫天地無窮遼闊,覆載萬物;天地造化,包羅萬象,何所不有,何所不容?大到山川陸海,小到塵砂螻蟻, 自然、人世林林總總的一切,無不存在于其中。人心的內宇宙正同天地造化一般廣大。然而,你若是對“道”有所追慕,那么,你的心中就容不得與“道”相悖的一些兒雜質——哪怕是一絲細微的毛發。只有屏去塵雜,湛慮息機,才有可能和“大道”相洽相親。也就是說,人只有把虛浮、庸俗、無價值的欲望拋卻,才能夠去追求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更接近生命本質真實的東西。
《雜興》一詩最能給人以啟示的是它的開頭:“兩葉能蔽目,雙豆能塞聰”。也許,你本是明察秋毫、洞幽燭微的,但僅僅因為那么一點點遮蔽,就讓你“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也許,你本是耳聽八方、靈心善感的,但僅僅因為那么一點點堵塞,就讓你重聽如聾,充耳不聞。主體意識是很容易受外部條件的局限和制約的,相隔只有一層紙,但不捅不破,事物的真象隱匿起來了,真實的聲音無法聽到了。被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所惑的人,不明白人生的要義和目的,就像被兩片樹葉、兩粒豆籽擋住視聽,再偉大的景象、再宏亮的聲音,都無法看到聽到。何況,“大像無形”,“大音希聲”,宇宙間有一種奇妙難言的存在,是作為視聽器官的眼耳所難以看到聽到的,它需要你張開心眼去凝視,豎起靈耳去諦聽。對世界的本質當作如是觀,對真理的聲音當作如是聽。在這用“心眼”、“靈耳”的視聽過程中,是容不得纖毫塵雜之想的,“一念還成不自由”,必須揮去浮囂、瑣屑的一切,以碧海青天般湛湛的心境,向無邊的遼遠處凝眸,向無聲的幽深處傾耳——“人生歸有道”,在“求道”的過程中,人方能走向生命的本質真實。
上一篇:《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霍普金斯·雜色美》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