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達 張博華
長篇小說。作者柯云路。發表于《當代》1986年第1、2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系長篇小說《新星》的姊妹篇——《京都》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余兩部為《衰與榮》、《滅與生》)。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分別寫1982年夏季某個周末的一夜一晝之內發生在北京的一些日常生活故事。李向南的地位雖已不象在《新星》中那么突出,但他仍不失為作品的主人公,許多人物和情節都是圍繞著他而設置而展開的。故事的開頭,李向南一走下火車,就在北京站遇到了顧曉鷹、顧小莉、林虹、黃平平這樣一男三女。對于李向南來說,顧曉鷹既是情敵、又是政敵;三個女子也都是與李有著男女之間的感情糾葛的角色。而且,女記者黃平平還是專門跑來通報情況的:今天的報上登了一篇關于李向南的通訊,贊揚他為“一顆正在升起的新星”;同時,有一份“內參”,卻在指斥他是政治野心家、是生活作風上的道德敗壞者。京城里,凡是知道李向南的人都在議論著他,有褒之者,亦有貶之者。李向南所在省的省委書記顧恒,在自己的家中聽了兒子顧曉鷹、女兒顧小莉關于李向南的行狀的介紹,過去建立起的對李的信任發生了動搖;李向南的父親李海山部長,面對著報紙和“內參”,也為兒子而憂心、而煩惱。李向南回到家中,便不可避免地遇上了一場爭論。一個夜晚就在不平靜中過去了。第二天上午,李向南兩次造訪顧家,本想找顧恒好好談談,但顧恒都不在家,被顧夫人景立貞端著架子教訓和挖苦了一頓。在這種近乎不可理喻的高干夫人面前,李向南又能怎樣呢?為了幫助李向南化解“內參”造成的危機,中午,黃平平帶領李向南來到了靳一峰家。在這位高級領導人面前,李向南力陳關于改革的“總體研究”設想,取得了靳一峰的首肯。午后,一位外國記者來訪,靳一峰便把李向南推上了主要被采訪者的地位,李向南懂得,這是他對自己的最好幫助。作品在描寫李向南在改革事業上遇到的問題、煩惱及奮斗、掙扎的同時,還描寫了他在愛情生活上的遭際和矛盾心理。這特別表現在他同顧小莉、林虹的感情關系中。早晨,他來到顧家,顧恒不在,顧小莉接待了他。在小莉的房間里,這位感情熱烈的姑娘甚至連換衣服也不回避他,并和他擁抱在了一起。下午,他和她又一起參加了一個“哲學——藝術月會”,后來便一同去北海劃船,在傾盆大雨之中,兩人又狂熱地長時間地接吻。故事結束在景山上的一次“中國大趨勢與我們怎么辦”的討論會之后。李向南在發言的時候,忽然發現了林虹,他于是和小莉匆匆分手,來到了林虹身邊。她告訴他,她已經準備接受邀請去演電影了。李向南為她高興,同時也隱隱感到仿佛失落了什么。當他要說出自己的愛情抉擇時,林虹的回答是:“我們永遠這樣當朋友,只有這樣才美好。”也是在景山上,也是在討論會快要結束的時候,黃平平又給李向南帶來了一個來自上面的可靠消息:“說你……快不行了。”作品在重點刻畫李向南的形象的同時,還描繪了李、顧、黃、范四個家族和與之相關聯的上百個人物,如被不幸婚姻折磨的李文靜,無所事事沉溺食色的顧曉鷹,追求“難眩以偽”卻難免被“偽”所“眩”的顧恒,思想僵化權欲不減的黃公愚,淺薄無知只會賣弄色相的趙世芬,把入黨看作人生目的思想麻木的吳鳳珠,不甘于碌碌無為卻迫于環境一生無為的范書鴻,善良懦弱而又性變態的范丹妮……總之,作品以宏闊的規模、豐富的場景、復雜的矛盾、紛紜的社會問題,全方位地展現了處在偉大而艱難的變革中的城市各個層次的現實生活。創作方法基本是現實主義的,又融合了其他尤其是現代派的多種手法,作者自稱是“現代現實主義”。發表后,引出諸多評論,并有爭議。
上一篇:李曉曄《多思的年華》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張成林《大興安嶺大火災》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