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新敏
短篇小說。作者張廷竹。發表于《解放軍文藝》1985年第11期。《小說選刊》1986年第2期轉載。在全國第八屆(1985——1986)短篇小說評獎中獲選。小說的背景是對越自衛反擊戰。宋長庚的祖父曾經是個國民黨將軍,他繼承了祖父的事業,也穿上了國防綠。要打仗了,他激動不已。但他也想到了死亡。那天晚上醉酒之后,他向女朋友(一個共產黨將軍的后代)表示“我們家不能絕后”,應該有個他的曾祖父和外公都是將軍的孩子。姑娘同意了,和他約好了時間、地點。但是,這一幕被他的軍校同學、連指導員劉正發現了。劉正要他交出約好的房間的鑰匙,他不肯,劉正就向上級作了匯報。長庚被撤了排長的職務,經過爭取,才上了戰場。他們堅守在高地上,死傷慘重。長庚真想快點戰死,好洗刷恥辱。敵人又進攻了,劉正負了傷。連長戰死了。劉正讓長庚代理指揮。長庚認為人不是為了死才戰斗的,而是為了勝利,不能硬守陣地,便命令撤進貓耳洞等援兵。劉正對他的這個命令感到非常憤怒,一刀刺中了他的腿部。在貓耳洞里,劉正又命戰士殺掉宋長庚,但他失敗了,戰士們不聽這個只懂按程序辦事的人的話。援兵到了,戰士們沖出貓耳洞。長庚不幸犧牲。一貫機械從事、從不向上級隱瞞任何事情的劉正,這次瞞了上級,將長庚口袋中的鑰匙掏出扔掉了。張廷竹寫出了經受戰火洗禮的軍人的心理的變化與精神的升華。宋長庚以自己的勇猛、靈活完成了一個軍人的形象,而劉正則由開始的刻板機械到最后為戰友隱瞞鑰匙,轉變為一個真正合格的指揮員。作品將戰爭與心理刻畫交叉敘寫,以戰爭為背景凸現心理,以心理的展示描寫戰爭,在軍事文學人性化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
上一篇:畢光明《從這里開始》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鄒德清《仙人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