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秦封建皇朝的建立
秦王嬴政在統一六國,結束兼并戰爭之后,建立了全國范圍的封建統治。首先秦王政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在秦代以前“王”本是統治者最高的稱號。秦王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因此更改名字,把古代傳說中神和人最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自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此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并廢除了子議父、臣議君的“謚法”等等,規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稱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計,“傳之無窮”。秦始皇確立了皇帝在封建國家中享有的神圣的地位和最高權力。
在皇帝之下,設有三公、九卿等職官輔佐皇帝,組成中央政府。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又分左、右,是中央政權機構最高行政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是中央政權機構的最高軍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務,但不能私自調兵遣將,軍權仍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監察,協助皇帝處理政事。三者相互制約,而集大權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另有九卿:奉常,掌宗廟禮儀;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仆,管理宮廷車馬;衛尉,掌管皇宮保衛;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掌全國財政稅收;宗正,管理皇族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制造,以供皇室需要。這些官職,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秦始皇設立三公九卿制度,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以后歷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遠的影響。
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廢除了古代封國建藩制度,而將全國劃分成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每郡分若干縣。郡設郡守,縣設縣令。各郡每年必須定期向中央報告本地的租稅收入、戶口統計、治安情況。這是“上計”的主要內容。縣以下分為若干鄉,鄉之下有亭、里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統治網。
秦始皇為了維護封建秩序,令大臣在秦國原有刑法的基礎上,加以修訂、擴充,吸取其他各國有關條文,制定了一套更嚴密的刑法制度。《秦律》維護封建土地所有制,嚴禁對私有土地和國有土地的侵犯。《秦律》還保護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秦代執法很嚴,刑罰也很殘酷,集中表現了地主階級的意志。秦朝建立后,保留著一支龐大的軍隊,有中央常備軍和地方武裝兩種。中央常備軍由皇帝直接委派大將統帥戍守邊疆,并駐守京師。地方軍由郡尉掌管。秦王朝戍邊軍隊有八十多萬人,全國軍隊數目至少在百萬以上。
除建立和健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以外,秦始皇還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公元前216年,秦“令黔首自實田”,即命令土地私有者向政府呈報占有土地的數額,政府根據呈報的數額,征收田租。這意味著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正式承認。在當時很有積極作用。在統一六國之前,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度量衡、貨幣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國統一以后,采取了許多統一措施。在秦統一之前,文字的形體非常紊亂,同一個字所采用的聲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異。這對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都造成了嚴重障礙。秦始皇便命丞相李斯、太史令胡母敬等對文字進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為標準文字,通行于公文法令。后來程邈又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字體,整理出更為簡便的隸書,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范圍推廣。先秦古字經過這次整理后,字體結構得到簡化和定形,這對推行法令、傳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其形狀、大小、輕重各不相同,計算單位也不一致,特別是價值不等,換算困難。秦滅六國后,統一規定:貨幣分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這就克服了過去貨幣不統一的混亂狀態,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換和經濟交流。戰國時,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度量衡既是商品交換的必須工具,又和國家的賦稅收入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秦始皇以秦制為基礎,下詔統一全國度量衡。它對消除各地割據勢力的影響,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立即下令拆毀戰國時期各國在邊境修筑的關塞、堡壘等障礙物。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前220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延伸的“直道”,經云陽、上郡直達九原,全長一千八百余里。經過秦的建設,全國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聯系在一起了。同時,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尺,保證車輛暢通無阻。前213年,為了加強思想上的箝制,秦發生了“焚書”事件,除《秦紀》、醫藥、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并嚴禁私學,以吏為師。次年又坑殺儒生四百六十人于咸陽。焚書坑儒扼殺了文化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與其他各族雜居,互相影響,形成民族的大融合,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秦滅六國后,在民族融合的基礎上,開始建立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前218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在河套南北設三十四縣,重設九原郡。前211年,遷三萬戶居民到匈奴故地墾田生產,開發邊疆。這次大規模的移民,不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搶掠,而且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秦又在北部邊境修筑了舉世聞名的偉大工程——長城,把原秦、趙、燕的長城連接起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萬里長城的修筑對于抵御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擾,保障內地人民生活、生產的安定起了重大作用。秦始皇還降服了浙江一帶的越族,建會稽郡;征服南越族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從而加速了民族融合和當地的開發。
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國古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雖國祚較短,而由此開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在這遼闊的疆域內,在一個國家政權的管理下,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國,并建設出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無論在中國史還是在世界史上,秦皇朝功不可沒,秦皇朝聞名遐邇,以致“秦人”很早就成了中國的代稱。古印度梵文稱中國為“支那”,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稱中國為“秦尼”國,直到今天China一詞仍指中國,這一切都是由“秦”字讀音轉變而來的。
上一篇: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盤庚遷都
下一篇:音樂戲曲·竇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