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的學科建設和本書撰述宗旨
歲月滄桑,一切都在消逝,而唐代文學將永存。輝煌的唐代文學給后世留下一筆無比豐富的精神財富,它是華夏民族美育和文學教養的經典,是哺育中國詩人的偉大傳統,也是各種藝術創作挹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唐以后,一些附庸風雅的帝王,以御選的方式欽定唐代文學作品,以賣弄他們的文學趣味,規范一種正統的審美理想;士大夫們從牙牙學語就誦讀唐詩,束發受書,學試帖、古文,在唐代文學的浸潤中培養起他們的寫作才能,藉此由科舉踏上仕途。一些人即使濩落無成,設塾坐館,也須憑藉滿腹辭章課徒講習,冬烘度日。無論是操觚者的畢生揣摩,還是三家村夫子的千慮一得,唐代文學就在世世代代的傳誦授受中,構建起了接受的歷史,同時孕育出廣闊的學術研究的領域。
如果將對唐代文學技巧的揣摩和評論也視為一種研究,那么唐代文學的研究史幾乎和唐代文學一樣古老,幾乎和唐代文學史一起發生,一起發展起來。不僅當時的各種詩格包含著對唐詩寫作經驗的總結,大量的選集、序跋和傳記中也記載著唐人對本朝作家的評論。張為的《詩人主客圖》不是關于中晚唐詩流變的論述嗎?如果更嚴格一點說,以對唐代文學的整體認知,即將唐代文學作為知識的對象來看待,那么唐代文學的研究在宋代也已經開始了。張戒《歲寒堂詩話》說:“國朝諸人詩為一等,唐人詩為一等,六朝詩為一等,陶、阮、建安七子、兩漢為一等,《風》《騷》為一等。”當唐詩被與其他朝代區分開來時,我們知道那是基于對唐詩一致的認識。當唐詩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被與其他時代的詩歌區別開來時,真正意義上的唐詩研究即已開始,并達到了一定的深度。的確,宋代開始了杜詩的編年注釋、杜甫的生平考證,開始了韓柳文集的注釋音訓。唐詩的句法對仗、聲律典故都已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唐文的體制結構也被古文家們用功揣摩,確立起古文的傳統。無論在詩文評點著作還是在史書的文苑傳中,唐代文學的階段特征和總體特征都被粗線條地勾勒出來。元代劉辰翁將文章評點迻用于唐詩研究,建立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唐詩評點學。而當時數量眾多的詩格詩法,則根據唐詩的藝術經驗總結出古典詩歌的類型學理論,又依托經義的結構學說創立了起承轉合的詩歌結構理論。到了明代,崇古模擬風氣和“詩必盛唐”的口號,將唐代文學更推升到無以復加的崇高地位。前后七子的格調詩學,對唐詩傳統的理解雖過于狹隘,但其精細的本文閱讀還是有效地發掘了唐詩的藝術經驗①,唐詩的歷史進程在高棅、胡應麟、胡震亨、許學夷等人的研究中也變得愈益清晰。在明代后期,唐詩文獻的收集和整理開始被學者關注,出現了黃德水、吳琯《唐詩紀》和胡震亨《唐音統簽》兩部大書,為清代編纂《全唐詩》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在明代“唐宋派”的手中,韓愈、柳宗元兩家文章與宋代歐蘇曾王六大家并列為“唐宋八大家”,古文經典的地位得到最后的確立。進入學術風氣濃郁的清代以后,隋唐五代文學的基本文獻得到進一步的整理,由官方組織編纂了《全唐詩》《全唐文》,學者們自己編纂了《全五代詞》《唐代叢書》,隋代的作品則收入了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兩種先唐詩文總集中。一批隋唐五代筆記、史料經認真校勘,刻入叢書;《舊五代史》《登科記考》《唐摭言》等久逸的歷史文獻被輯校刊布,流行于世;甚至還編出了《全唐文紀事》這樣的研究資料匯編。到清代中葉,隋唐五代文學的基本文獻可以說粗具規模,為學者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瀏覽清代有關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的著作,我們驚異地發現,學者們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已有相當自覺的意識。康熙年間王漁洋為矯正宋詩風的流弊,以神韻為骨干重塑唐詩的傳統,以《十種唐詩選》打磨唐人選唐詩的時代印跡,以《唐賢三昧集》樹立盛唐詩的理想,成功地推出了一個體現他審美理想的唐詩面目。后來沈德潛鑒于王選神韻有余而骨力不足,更選《唐詩別裁集》,取長補短,終成一種兼容并蓄、能反映唐詩宏大風度和多方面特色的佳選,從而完成了唐詩的經典化過程②。五代文學研究也是王漁洋開創的,他草創《五代詩話》未竣,經黃叔琳和鄭方坤編訂、增刪刊為兩種版本,給清代斷代詩學研究以很大影響。唐代詩學研究產生了沈炳巽《續唐詩話》、屈復《唐詩成法》、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凡例》、孫濤續輯《重訂全唐詩話》、李懷民《重訂中晚唐主客圖》、鮑桂星《唐詩品》、馮繼聰《論唐詩絕句》、宋育仁 《三唐詩品》等有價值的論著。乾隆二十二年(1757)詔科舉用詩,又刺激了試帖詩研究的發達,涌現了大批唐代排律研究之書和選本,使唐詩藝術的研究水平在清代迅速提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古文、駢文、辭賦、詞學等方面也積累了不少考訂成果和評論資料,雖專書不多,但散見于總集、選集和論文、評點中的研究成果殊為可觀。通過各體作品的編選品評,對經典作品的藝術分析愈加深入,理論積累也愈加深厚。在作家研究方面,駱賓王、王維、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等名家別集都做了編年注釋,其中杜甫和李商隱的集子還出現了多種注本,集前代之大成。清代對隋唐五代文學所作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為今人留下了著實令其他學術領域欣羨的學術積累。近代以來,唐代文學研究能在整個古代文學研究中一直處于領先的地位,論著最多,與清代打下的學術基礎是分不開的。清代的隋唐五代文學研究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大課題。
20世紀初,隨著中國學術走向近代化的步履,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經歷三個發展階段,逐漸走向成熟。尤其是80年代以來,現代學術思潮的急劇涌入,有力地激活了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帶來學術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多元發展。原有的豐富積累加上最大熱情的投入,使得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在20世紀后期取得了最引人矚目的成績,出版物之多甚至到了足以與整個唐代歷史、文化研究相埒的地步。其中扎實的有價值的成果固然很多,但重復無聊的充數之作同樣也不少。在今天,對后者的淘汰已成為清理學術史及在知識積累的意義上保證學科正常發展的重要任務。本書就是由此出發對隋唐五代文學研究所作的兼有總結和介紹意義的概述,一方面為讀者提供穩定的知識,起到引導初學者入門的作用;另一方面站在世紀之交的學術高度,總結迄今為止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的知識積累,反映當代學術所達到的認識深度。這是一個相當艱巨的任務。我們希望盡可能廣泛和深入地反映隋唐五代文學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及其成就,為此在編章安排上做了精心的考慮。上編首先按文體概述唐代文學的基本內容及歷史發展。其中詩歌是最主要的部分,以傳統的初盛中晚四分法分期論述,既有對詩壇整體狀況的敘述,對詩風的全面分析,也有對具體作家、群體和流派的扼要評論。其他文體各自成章,分別就其基本內容、藝術特色及發展階段加以論述。承擔本編各章撰寫任務的作者都是長年致力于各領域研究的學者,他們的論述包含了學術界對有關問題的基本看法。中編分專題討論了隋唐五代文學與社會文化中一些重要問題,包括文學與政治體制、科舉制度、幕府制度的關系,文學與思想傳統、文學傳統的關系,文學與姊妹藝術的相互影響,婦女對于隋唐五代文學的特殊意義等等。幾位作者都是對有關問題深有研究并發表過相關論著的專家,他們的論述反映了當代學者的研究深度。下編是對隋唐五代文學基本文獻的介紹,是為初學者準備的基本知識,三位作者是對隋唐五代典籍和敦煌文獻最稔熟的專家,他們介紹的文獻中包含著自己的研究心得,翔實可靠。結語是對20世紀隋唐五代文學研究做了簡略回顧,力圖勾勒出百年學術的主導趨向和主要成果,因篇幅有限,難免掛一漏萬,但與書后所附研究書目參看,可大致了解百年間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的基本狀況。需要說明的是,書目主要著眼于參考價值,20世紀80年代以前出版的著作列舉得比較少。
總之,本書從不同角度對隋唐五代文學及其研究做了全面的論述,學有專攻的各位作者在努力吸取現有成果的基礎上也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力求將本書寫成能反映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的基本內容與研究水平的學科概述,文中的注釋和書后開列的研究書目為讀者提供了進一步閱讀的線索。也許可以說,本書的宗旨一方面是面向有志于研究古代文學的讀者,但同時對專業工作者也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它畢竟代表著一批專家的看法,無論對問題的論述還是對現有成果的評介,都包含著他們自己的見解和學術評價,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學術史的篩選和淘汰。至于它是否全面地反映了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的成就和水平,那還需要學界同道的論定。
注釋
① 參見朱易安《唐詩學詩論稿》中《格調派唐詩觀的發展》《后七子與明末詩人的唐詩觀》《細故末節論唐音》《走向藝術本身》諸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② 參見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第三章《〈唐賢三昧集〉與王漁洋詩學之完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二隋唐五代文學研究有待開拓的領域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特殊性及二十世紀研究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