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錫文
短篇小說。作者金河。發表于《人民文學》1982年第11期,后收入作者同名短篇小說集(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小說描寫了一位農村老干部在新政策面前的矛盾、痛苦,也展現了他的高尚品質。正月初六,張家溝第三生產隊大院正在因實行生產責任制而重新分配牲口。男女老少擁聚在這里,一片歡騰景象。這熱鬧的場面,使老支書鞏大明想起了1955年農業合作化和1958年的大躍進。當年,鄉親們也是聚在這個大院里,也是這般激動、興奮。可那是走集體化道路,干社會主義。二十多年來,在鞏大明這個老資格的黨支部書記眼里,一切復雜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最根本的兩點:“集體——社會主義!個人——資本主義!”在他個人的功勞簿上就這樣記著“合作化的帶頭人”、“人民公社的舉旗人”。可是,沒想到,二十年后,這個合了起來的家業又重新分開。這還能叫社會主義嗎?他百思不得其解。這時,他的老伙計張老疙瘩喜氣洋洋地問:“大明兄弟,你想分個啥?”這使鞏大明想起了土改時極為相似的一幕。可那是分地主,今天張老疙瘩怎么又拿出那個高興勁來分社會主義呢?鞏大明不禁自問:假如集體搞得好,鄉親們還愿分嗎?他感到苦惱、煩躁,像個沒有當好家卻又不能阻止分家的老當家人一樣,又慚愧,又痛苦。他不僅僅是留戀那熱熱鬧鬧的集體生活,還有一種沒有當好家的深深的自責。于是,當困難戶劉嬸因只分到一頭小驢駒子而向他訴苦求助時,他毅然將自己分得的正能干活的花腰大母牛換給了她。小說截取了一個歷史性場面,反映農村劃時代的變遷。通過基層干部可敬可嘆的復雜心理,總結發人深思的歷史教訓。作品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上一篇:牛運清《下鄉集》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姜嵐《不準》當代文學作品賞析